彭仙玉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1-0229-01
所有的知识都来源于生活,所有的知识又应用于生活。 数学也不例外。在数学课堂中,利用生活中的知识进行数学教学,既培养了学生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又训练了学生应用科学知识去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体会学习的乐趣,体会数学就在身边。从而达到把复杂抽象的问题转化成简单直观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动力和兴趣。
例如,我在教植树问题不封闭图形时,我先出示问题:在一条相距40米长的场地一旁栽树,要求每隔10米栽一棵,有几种栽树的方法?栽树的棵数与间隔个数又有什么关系呢?
有个学生在看了题目后很快就举手说道:"老师,这道题哪里有几种方法?不就是一种方法吗?就是用40除以10,答案是4棵树4个间隔吗?"
我笑着对这位学生说:"试着画一画线段图,可以吗?然后把栽树的位置标上记号。"
然后,我在黑板上也画了一条示意图,并且把线段每相隔10米处画上一个竖线作为栽树的位置,如下图:
学生看到黑板上的示意图,几乎是异口同声的说道:"可以栽5棵树,有4个间隔"听了学生的回答,我竖起了两个大拇指对他们说:"好样的,你们观察的很仔细,说的很对……"他们受到表扬,个个都很开心,脸上洋溢着成功的喜悦。打铁就趁热呗,接着我就在线段的两端添上了障碍物"房子",并问学生,如果这块场地的两端是有房子的,房子里是有人住的,能种树吗?学生都说不能种树。我接着问学生那能种几棵呢?学生告诉我的答案是只能种3棵树了。那间隔个数变了没有呢?没变,还是4个间隔;紧接着我又说:"要是只有一端有房子呢,要栽的树又该会是几棵呢?间隔个数是几个?"学生用特别快的速度告诉了我的答案,种4棵树,还是4个间隔。最后,我在线段的下方写出了在不同情况下栽树的棵数与间隔个数的关系:
两端栽间隔个数=植树棵数-1
两端不栽间隔个数=植树棵数+1
一端栽间隔个数=植树棵数
为了使学生牢牢的记住在不同情况下间隔个数与植树棵数的关系,我让学生拿出一只手,五指张开,5个指头就好比是植树的棵数,相邻两指间的空隙就好比是间隔个数,指头全竖着就好比两端栽树,大拇指与小指都弯着就好比是两端不栽,大拇指与小指只弯一个就好比是一端栽。
就这样,在数学课堂里,由于运用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树不能紧紧的挨着房子栽进行教学,学生很容易的就领悟了新知识。又运用学生的手指对知识进行巩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就更高了,而且不容易忘记。
数学家华罗庚曾经对数学与生活的关系进行了精彩描述,华罗庚这样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 而最新的《数学课程标准》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要求"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指出"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情中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这就强化了数学教学的生活性和实用性。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必须架起数学与生活的桥梁,不但要把生活引进课堂,促其"生活化",而且要让学生带着数学走进生活,去理解生活中的数学,去体会数学的价值,促其"数学化"。
有一次的数学活动课,我在黑板上出示了这样的一个问题:"上个星期六,我去刘彬彬家里进行家访,刘彬彬的母亲见到我就忙着端凳子给我坐和陪着我,并询问彬彬的学习情况,他母亲一边端凳子一边对彬彬说道:"彬彬,帮妈妈烧壶水,给老师沏杯茶。"可是,烧水要8分钟,洗水壶要1分钟,洗茶杯要2分钟,接水要1分钟,找茶叶要1分钟,沏茶1分钟,彬彬怎样做才能尽快让我喝上茶呢?
经过同学们一番热烈的讨论,最后得出了这样的结论:"洗水壶——接水——烧水(在烧水的同时洗茶杯,找茶叶)——沏茶,共11分钟,老师就能喝上茶了。"
请问你们在生活中还遇到哪些类似的问题?举例说给老师听听好吗?同学们都纷纷举起了小手,都想抢先回答我的问题。"把衣服放到洗衣机里洗的同时可以去菜场买菜,买菜回来衣服就洗好了。"
"把米洗好放到电饭煲里煮的同时可以洗菜切菜。""看电视的同时可以吃瓜子和聊天。"…….
这虽然是生活中的问题,但也是一道有关数学知识的问题:"怎样安排比较合理并省时间?"
数学知识它来源于生活而又运用于生活,只要你们细心观察,你会发现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数学就在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