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友兼老友唐老鸭(师曾)自南极归来。在北大为我举行九十岁华诞庆祝会的那一天,他来到了北大,身份是记者。一见了我,在忙着拍摄之余,从裤兜里掏出来一个信封,里面装着什么东西,郑重地递了给我。信封上写着几行字:
祝季老寿比南山:
南极长城站的植物,每100年长一毫米,此植物已有6000岁。
唐老鸭敬上
这几行字真让我大吃一惊,手里的分量立刻重了起来。第二天,我面对这一棵什么物,脑海里疑团丛生。
是草吗?不是。
是树吗?也不是。
是植物吗?不像。
是矿物吗?也不像。
它究竟是什么东西呢?我说不清楚。我只能认为它是从南极万古冰原中带来的一个奇迹。既然唐老鸭称之为植物,我们就算它是植物吧。我也想创造两个新名词:像植物一般的矿物,或者像矿物一般的植物。英国人有一个常用的短语:“at ones wits end”,“到了一个人智慧的尽头”,我现在真走到了我的智慧的尽头了。
在这样智穷力尽的情况下,我面对这一个从南极来的奇迹,不禁浮想联翩。首先是它那六千年的寿命。在天文学上,在考古学上,在人类生活中,六千是一个很小的数目,没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地方。但是,在人类有了文化以后的历目前,在国家出现的历目前,它却是一个很大的数目。中国满打满算也不过说有五千年的历史。连那一位玄之又玄的老祖宗黄帝,据一般词典的记载,也不过说他约生在公元前26世纪,距今还不满五千年。连世界上产生比较早的国家,比如埃及和印度,除了神话传说以外,也达不到六千年。我想,我们可以说,在这一株“植物”开始长的时候,人类还没有国家。说是“宇宙洪荒”,也许是太过了一点。但是,人类的国家,同它比较起来,说是瞠乎后矣,大概是可以的。
想到这一切,我面对这一株不起眼儿的“植物”,难道还能不惊诧得瞠目结舌吗?再想到人类的寿龄和中国朝代的长短,更使我的心进一步地震动不已。在两千多年的漫长悠久的岁月中,赤县神州的花花世界里演出了多少幕悲剧、喜剧、闹剧;然而,这一株南极的“植物”却沉默着、忍耐着只长了两厘米多一点。多么艰难的成长呀!
想到这一切,我面对这一株不起眼儿的“植物”难道还能不惊诧得瞠目结舌吗?
我们的汉语中有“目击者”这个词儿,意思是“亲眼看到的人”。我现在想杜撰一个新名词儿“准目击者”,意思是“有可能亲眼看到的人或物”。孔子诞生的时候它已经有三千多岁了。对它来说,孔子是后辈又后辈了。如果它当时能来到中国,“目击”孔子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吗?
我不是生物学家,没有能力了解,这一株“植物”究竟是什么东西。我也没有向唐老鸭问清楚:在南极有多少像这样的“植物”?如果有多种的话,它们是不是都是六千岁?如果不是的话,它们中最老的有几千岁?然而,今后的六千年却大大地不同于过去的六千年了。就拿过去一百年来看吧,科技发展,日新月异,过去连想都不敢想的事情,现在做到了;过去认为是幻想的东西,现在成现实了。人类在太空可以任意飞行,连嫦娥的家也登门拜访到了。到了今天,更是分新秒异,谁也不敢说,新的科技将会把我们带向何方。一百年尚且如此,谁还敢想象六千年呢?到了那时候人类是否已经异化为非人类,至少是同现在的人类迥然不同的人类,谁又敢说呢?想到这一切,念天地之悠悠,后不见来者,我面对这一株不起眼儿的“植物”,只能惊诧得瞠目结舌了。
(选自《随缘而喜:我的人生哲学》,季羡林著,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14年,本刊有改动)
鉴赏空间
面对这株从南极带回来的植物,作者浮想联翩,他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在纵横捭阖的联想中,不禁产生由衷的惊叹。阅读本文,我们要思考:作者是怎么联想的?他惊叹什么?又是如何抒发情怀的?
在面对这株植物“智穷力尽的情况下”,浮想其六千年的生涯里人类世界的大历史、大变化,预想人类之未来,不禁感叹生命之伟大、人类之渺小。作者抒发的感叹,首先蕴含于对这似植物又似矿物的物件性质的揣测中;其次,作者将感叹之情浓缩为“惊诧得瞠目结舌”这一直抒胸臆的表达,并反复强调,一咏三叹;再次,作者在丰富的联想、对比中强化这种感叹。
读有所思
1.“惊诧得瞠目结舌”及相关语句在文中有哪些作用?
2.与《幽径悲剧》一样,本文行文中也有不少“转折笔法”,如“但是”“然而”等标志词的运用,找找看文中有哪些含“但是”的语句,揣摩这些语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