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园(节选)

2017-01-19 15:26陈从周
初中生世界·八年级 2017年2期
关键词:网师园拙政园静观

园有静观、动观之分,这一点我们在造园之先,首要考虑。何谓静观,就是游者多驻足的观赏点;动观就是要有较长的游览线。二者说来,小园应以静观为主,动观为辅,大园则以动观为主,静观为辅。前者如苏州网师园,后者如苏州拙政园。人们进入网师园,宜坐宜留之建筑多,绕池一周,有槛前细数游鱼,有亭中待月迎风,而轩外花影移墙,峰峦当窗,宛然如画,静中生趣。至于拙政园径缘池转,廊引人随,与“日午画船桥下过,衣香人影太匆匆”的瘦西湖相仿佛,妙在移步换景,这是动观。

中国园林是由建筑、山水、花木等组合而成的一个综合艺术品,富有诗情画意。叠山理水要造成“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境界。山与水的关系究竟如何呢?简言之,模山范水,用局部之景,而非缩小,处理原则悉符画本。山贵有脉,水贵有源,脉源贯通,全园生动。我曾经用“水随山转,山因水活”与“溪水因山成曲折,山蹊随地作低平”来说明山水之间的关系,也就是从真山真水中所得到的启示。明末清初叠山家张南垣主张用平冈小陂、陵阜陂阪,也就是要使园林山水接近自然。如果我们能初步理解这个道理,就不至于离自然太远,多少能呈现水石交融的美妙境界。

中国园林的树木栽植,不仅为了绿化,还要具有画意。窗外花树一角,即折枝尺幅;山间古树三五,幽篁一丛,乃模拟枯木竹石图。重姿态,不讲品种,和盆栽一样,能“入画”。拙政园的枫杨、网师园的古柏,都是一园之胜,左右大局,如果这些饶有画意的古木去了,一园景色顿减。树木品种又多有特色,如苏州留园多白皮松,怡园多松、梅,沧浪亭满种箬竹,各具风貌。一个地方的园林应该有那个地方的植物特色,而且土生土长的树木存活率大,成长得快,几年即可茂然成林。它与植物园有别,是以观赏为主,而非以种多斗奇为目的。要能做到“园以景胜,景因园异”,那真是不容易。同中求不同,不同中求同,我国园林是各具风格的。古代园林在这方面下过功夫,虽亭台楼阁,山石水池,而能做到风花雪月,光景常新。我们民族在欣赏艺术上存乎一种特性,花木重姿态,音乐重旋律,书画重笔意等,都表现了要用水磨功夫,才能达到耐看耐听,经得起细细推敲,蕴藉有余味。在民族形式的探讨上,这些似乎对我们有所启发。

园林景物有仰观、俯观之别,在处理上亦应区别对待。楼阁掩映,山石森严,曲水湾环,都存乎此理。“小红桥外小红亭,小红亭畔,高柳万蝉声。”“绿杨影里,海棠亭畔,红杏梢头。”这些词句不但写出园景层次,有空间感和声感,同时高柳、杏梢,又都把人们视线引向仰观。文学家最敏感,造园者应向他们学习。至于“一丘藏曲折,缓步百跻攀”,则又皆留心俯视所致。因此园林建筑物的顶,假山的脚,水口,树梢,都不能草率从事,要着意安排。山际安亭,水边留矶,是能引人仰观、俯观的方法。

我国名胜也好,园林也好,为什么能这样吸引无数中外游人,百看不厌呢?风景洵美,固然是重要原因,但还有个重要因素,即其中有文化、有历史。我曾提过风景区或园林有文物古迹,可丰富其文化内容,使游人产生更多的兴会、联想,不仅仅是到此一游,吃饭喝水而已。文物与风景区园林相结合,文物赖以保存,园林借以丰富多彩,两者相辅相成,不矛盾而统一。这样才能体现出一个富含古今文化的中国园林。

(选自《品园》,陈从周著,凤凰文艺出版社2016年,本刊有改动)

鉴赏空间

本文可以与叶圣陶《苏州园林》进行“互文式”比较阅读,可从结构、内容、语言、情感几个方面进行。

首先,两篇文章不少段落都采用总分结构,每段的首句基本提挈了该段主要内容。这样处理使文章脉络清晰,段落整齐。

其次,在内容方面,两篇文章也有不少可比较之处。例如,《苏州园林》“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可与本文第4段作比较,你会发现,本文表达得更为丰富。

第三,两篇文章的语言区别明显。叶老文字显得亲切平易,而陈文更显典雅蕴藉,如不少古诗文的引用,体现了这一点。

最后,两篇文章的情感亦有所不同。《苏州园林》中作者对苏州园林赞美、眷恋之情溢于言表,《说园》着眼中国园林,字里行间涌动的更多是对中国园林的赞叹和对中国文化的自豪。

读有所思

1.本文引用了不少诗文原句,你能否结合一两处说说其妙处?

2.读完本文,你觉得在字里行间涌动着作者哪些情感?

猜你喜欢
网师园拙政园静观
再游拙政园
“园林之母”拙政园
网师园的岛屿、深山与幽径
书法
苏州—拙政园
书 画
慢下来,静观自己的内心
静观风雨感知冷暖:“风云家族”的作为与贡献
本当锦上添花,岂料瑕已掩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