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第十三次党代会以新江苏定位引领今后五年的发展,提出“两聚一高”江苏方案决胜全面小康。东部沿海先发省份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对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具有重要的示范和带动作用。从江苏所处发展阶段的特征及面临的突出问题出发,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要在创新和富民这两个方面求大突破、见大成效,以决胜全面小康的过硬成果,为全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贡献“江苏样本”。
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重大时代课题
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赋予“全面小康”更高的目标、更丰富的内涵,其核心要义是发展水平更高、群众获得感更强,对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大意义。
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蕴含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之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战略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战略举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居于引领地位。战略目标的提升需要有相应的战略举措配合,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然要求提高全面深化改革的协同性、全面依法治国的自觉性、全面从严治党的坚定性以及相互之间的协调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核心是全面,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然要求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经济建设提供雄厚物质基础,政治建设提供有效政治保障,文化建设提供强大精神动力,社会建设提供和谐社会条件,生态文明提供良好生态环境,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领域协调发展,推动“全面小康”向更高层次、更高水平不断提升。
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坚实基础。中国梦的本质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人民是中国梦的创造者和享有者。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基础、关键一步,其意义就在于探索出一条共建共享的可持续发展之路。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既是目标也是过程。一方面,要求着力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鲜明导向,让人民群众有更强获得感和幸福感为根本目标;另一方面,要求营造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社会环境,激发广大人民群众投身伟大事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从而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践朝着恩格斯所说的“使所有人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的福利,使社会全体成员的才能得到全面的发展”的方向前进。
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动实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取决于发展。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然要求有更高的发展水平。目前,江苏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还不够高,经济发展的质量效益、自主创新能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水平都还存在明显短板,群众富裕程度、公共服务供给水平、生态环境质量、公民文明素养和社会文明程度与群众期盼都还存在较大差距。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发达地区先行解决发展起来以后问题的实践探索,江苏高水平全面建成一个贯彻新发展理念、体现“强富美高”要求、惠及全省人民的小康社会,必将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和制度优越性,引导人们更加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两聚一高”勾画江苏发展新图景
“两聚一高”内含奋斗目标和实现路径,奋斗目标就是体现“强富美高”要求的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路径就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的聚力创新、聚焦富民。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的“六个更”,突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紧扣“强富美高”新江苏的目标定位,集中展示了“两聚一高”的构想图景。
经济发展更高质量、城乡区域更加协调体现了“经济强”的要求。居民收入、企业利润、财政收入“三个口袋”更加充实,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由规模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现代产业新体系基本形成,创新型省份建设水平进一步提高,开放型经济竞争力不断提升,全要素生产率进一步提高,创新成为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全省发展空间布局持续优化,南北区域优势互补、融合互动格局进一步形成,新型城镇化和城乡发展一体化扎实推进,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进一步增强。
人民生活更加幸福体现了“百姓富”的要求。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直接、最根本的是提高广大老百姓的富裕程度和生活质量,主要体现在民生改善的“七个更”上:有更满意的收入、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这七个方面是事关广大老百姓切身利益的问题,需要一个问题一个问题解决,一项任务一项任务落实,让百姓在发展中得到更多实惠。
生态环境更加优美体现了“环境美”的要求。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空气更清新作为“环境美”的重要体现,是提升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方面。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取得重大成果,绿色发展成为鲜明特色;资源保护与利用水平大幅提升,突出环境问题得到有效解决;环境风险防范体系、自然灾害防御体系更加完善,生态环境质量明显好转,人民群众生态福祉得到切实增进。
文化发展更加繁荣、社会治理更加完善体现了“社会文明程度高”的要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加完善,文化产业加快发展,文化精品力作不断涌现,形成更多特色文化品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公民文明素质显著提高。公共安全体系更加健全,社会公平正义得到保障,诚信体系建设扎实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明显提升,社会既保持和谐稳定又充满旺盛活力。
实现“两聚一高”必须发挥制度优势
在“两聚一高”决胜全面小康的历史进程中,让人民群众有更强获得感和幸福感,需要采取一项又一项政策举措,破解一个又一个难题挑战,这就要充分发挥我们的制度优势。
更好发挥市场和政府配置资源的协同作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加快转型升级,实现更高质量和效益的发展,关键是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同时更好发挥政府的作用。科学的宏观调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是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内在要求。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城乡发展一体化,都要找准市场功能和政府行为的最佳结合点,做到统筹把握、优势互补、有机结合、同向发力,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和政府的制度优势充分发挥出来。
充分调动人民群众建设高水平小康社会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主体是人民,成果由人民共享,作为人民群众自己的事业,需要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这就要发挥好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优越性。充分发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根本政治制度作用,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机制,有效保证人民享有更加广泛、更加充实的权利和自由,有效保证人民广泛参加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
着力推动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的良性循环。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的是让人民群众过上好日子,这就要求实现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的良性循环,发挥人民群众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的制度优势。围绕增收富民,进一步完善民生保障和改善的政策和制度,充分调动群众创新创业致富的积极性,同时优化就业结构、提高就业质量,拓宽城乡居民增收渠道。突出民生福祉,增加公共服务供给,提高社会事业发展水平,不断完善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的各项制度。强化民生导向,实现政府有形之手、市场无形之手、群众勤劳之手同向发力,为创造人民幸福生活夯实制度基础。
(执笔人:孙肖远)
责任编辑:苏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