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民俗禁忌中的生态智慧研究

2017-01-19 01:31周五更
环球人文地理·评论版 2016年8期
关键词:苗族

周五更

摘要:一个民族的民俗禁忌反映了这个民族对自然的认识,规定着对自然的作用范围。苗族的民俗禁忌中有许多内容都是反映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如禁忌砍伐枫树、捕杀青蛙等这些禁忌在今日看来,具有十分重要的生态意义。

关键词:苗族;民俗禁忌;生态智慧

禁忌是—个民族在历史时期在认识自然的过程中,自发地逐渐地形成的—种调节人与自然的关系的信仰。苗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形成了规范人与自然关系的方方面面的民俗禁忌。有些禁忌,用今天的生态观视之,可以为我们正在进行的生态文明建设做出一份贡献。

一、风水禁忌

依山傍水,住宅与周围环境实现“人与天调”的理想居住环境是苗族人对起居住宅的要求。苗族人对周边环境好坏的评价标准是能否从所居住的环境中受益,这种受益主要是精神层面的,以人的舒适为原则。苗族人经过世世代代的观察、实践,逐渐探索出适于居住环境的“风水禁忌”,在生活中形成了对周边居住环境的禁忌。苗族人一般是聚居,主要生活在贵州、湘西以及鄂西。这些地方多山,多水。苗族人在选择地基时,首要考虑的就是依山傍水,一般是背靠大山,屋前有流水。修建房屋一般会选择呈阶梯装的地形,这样的地方一般处于两山相接处,且面积较大。依地势修筑的房屋,主要是三个大合院,最上面院子里一个住着的是同族里辈分、年龄较长者。在地势最高的院子里,房屋的几何中心处那间房屋一般是整个族人公共的地方,供放着本族的族谱,族训。这间房屋里的东西,小孩是不能动的,进去参观都要有大人陪同。

水源地是苗族人十分重视的地方,它关系着本族上百人饮用水的安全。在水源地是禁止洗澡,洗衣服的,附近大小便是不允许的,水源地附近的树木是禁止砍伐的。这些禁忌除了一种心理上的敬畏,保持民俗的传承,保持本民族的文化独特性外,还对保护树木,营造适合人类居住的自然环境有促进作用。苗族人讲究风水,会在村前村后栽植许多树木,如传统所说的“后龙”“水口”,树木主要以枫树、楠树、杉树等为主。这是因为传说枫树是苗族人的祖宗,所以苗族人对枫树特别尊敬。楠树树质好,可用于制造多种器具。杉树是制造家具的好材料。苗族人对逝去的人是实行土葬,对土葬地的风水尤其重视。土葬地的风水要求包括基址的地址、水文、朝向、土壤的要求,尤其是要与周围山水景观浑然一体,以期“天人合一”,做到见坟而知其环境的至高境界。

愈是民族的,愈是世界的。在全球化趋势日益加快的今天,各族人民同质化现象严重,保护民族的传统,研究民俗禁忌的意义,不仅仅在于提醒功能,更重要的是各个民族的文化得以保留。风水禁忌中的有些内容,虽然用今天的科学去审视,并不正确。但它在漫长的岁月中,借助于神灵的力量,规范约束着苗族人,尊重自然、爱护自然,实现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实现了资料、环境与利用的有机统一。

二、神山禁忌

神山禁忌是源于远古时期的苗族人无法全面认识高大的山体、对大山的依赖性强与时而受到大山的“惩罚”。因为生活在大山下,生产、生活中的许多材料都要取自大山,所以当地人对大山的依赖性很强。苗族人居住的南方地区多雨水天气,遇上雨水较多的年份,就很有可能遭受水灾,所以苗族人对山上冲下来的水又是十分害怕的。

神山禁忌主要表现在苗族人将自己与大山视作一体,一旦大山出现非常规现象,苗族人便视为大山对自己的惩罚。所以苗族山会划定神山范围,在规定的范围禁止开采利用任何资源。对神山周围的资源也要“斧斤以时入山林”,苗族先民深谙“封河才有鱼,封坳才生草,封山才生树”的道理。春季动物的繁殖期禁止打猎,春季树木生长的季节禁止砍伐,砍伐树木时不能成片砍等禁忌。一旦准触犯这些禁忌,就会被全族人指责,并会受到惩罚。若是外族人私自进入神山,则被视为对本族的侵犯,重则可能进山人送命。神山一般具有独特的外形,状似某一物体,故在苗族人心中神圣不可侵犯。如湖南省古丈县坪坝乡窝瓢村有一山,其外形似一条正爬行的蛇,犀利蜿蜒,名“蛇形山”,山间流水潺潺、古木苍翠,当地人从来不会在此砍伐树木。当地苗族人将这里视为蛇的颈部,是蛇的七寸,一旦七寸受到伤害,蛇的生命力就会减弱、甚至死去,苗族人就失去了神山的庇护,就会遭受灾难。神山因受到良好的保护,山上的树木往往生长更为良好。神树的崇拜源于图腾崇拜,苗族人将枫树视作自己的祖先,寨边的古枫绝不能砍伐,谁砍了就意味着杀害了苗族人的“祖先”,就将置自己于孤立的境地,与本族人为敌,必然遭到族人的惩罚,甚至引来杀身之祸。所以,苗族人禁止砍伐枫树以及村前寨后的其他风景树,并且让全族人无论老少都知晓,共同遵守,世代沿袭,形成了一种爱林护林的良好风尚。

神山禁忌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苗族人自发地形成的一种民俗。它有效地防止了“公地悲剧”的发生,保护了当地的植被,保证了苗族人舒适的生活环境。这种保护自然资源的禁忌,虽不具有现代环境保护法的科学性与严密性,但其中所体现的强烈的生态意识,却是苗族先民留给我们的一份弥足珍贵的道德文化遗产。当前,人们比起保护环境更愿意发展经济,对自然缺乏应有的敬畏之心。

三、农事禁忌

苗族是农耕民族,以农事生产为主,为了获得好收成,为了农事顺利,因而也有一些禁忌。这些禁忌,有些是先人未解其中之道而形成的禁忌。留下了许多供人思考的疑问;有些禁忌,深含道理,但由于禁忌的“谜底”失传。遂成没道理的禁忌。

苗族人在新年第一次往田地里挑粪归来时,都会注意时间,他们忌讳见外人,若遇之,也是忌打招呼。栽秧时若见秧田有鱼时忌说鱼,否则鱼会吃秧根。有些村寨,收获稻谷时留下未成熟的不收,若被孩子问为什么,忌说“不要了”,要说“它们未长大”,否则稻谷就会伤心而拒绝再长。在田中忌提及老鼠,惟恐其听到前来糟蹋庄稼,只能以“他们父子”来代称之。忌戊日,正月立春后,凡遇戊日忌动土挑水。从立春之日起到听见次响雷期间,皆为忌日,均不能干农活,否则会当年农事不顺,或是虫害,或是天灾,五谷欠收。一般是头雷忌三天,二雷忌二天。三雷忌一天。禁忌期间之所有人休息。过去在过完大年十五以后,至稻谷成熟时。禁吹芦笙、击铜鼓木鼓,认为这段时间如果那样做会使人变懒,谷物亦少结实,对农业生产不利。当稻田插秧,土里下种以后,主人找来茅草,一般打上草表。忌和恶人口舌,影响农作物生长。播种插秧以后忌在农田周围烧死人,如果那样会让谷物无收。

苗族人重视农业生产,与农事有关的禁忌都特别注重。这些禁忌有些虽然没有科学依据,但它是苗族先民在长期的生产中,因对某种社会生产状况或某种神秘的力量产生的恐惧、担忧而采取的消极防范措施,所以人们就坚信,如果擅自违背与偶然触犯便会招来惩罚与灾难。另一方面,这些禁忌为苗族人提供了休养的机会,为作物的生长提供了时间和空间,具有一定的生态智慧。

四、节庆日禁忌

苗族人生长、生活于大山之中,世代传承的集体经验,让他们对本地的环境十分熟悉。冬去春来,寒暑交替,应时而变,因时而动,在特定的节气就要做相对应的事,不可妄逆,所以就有了节庆日的禁忌。

在苗族人生活的地区流行这样一句话:“年小月半大,神鬼也歇三天驾”。由此可见,苗族人对月半节是非常重视的。越是重大的节庆,苗族人就会越重视,除了杀猪宰羊、盛装打扮、接亲人回家外。节庆日的禁忌也是一大特色,比如在月半期间飞进屋中的青蚂蚱等,是不能动它的,据说这是亲人的魂魄归来,要在家里转转。这样的禁忌让苗族人对待小动物十分友善,有利于这样的小动物消灭害虫,促进庄稼生长。今天看来这是迷信,但山里的苗族人则一直将这种习俗保存至今。苗族人尤其忌讳节庆日有人打口哨,认为打口哨会引起凉风,而鬼怪就是驭凉风而行,闻风而动。因此,在屋里打口哨会将鬼怪招来,降临灾害。在夜里打口哨则对自己十分不利,会引鬼上身,降下灾难。苗族人在节庆日还忌打破锅瓢碗杯之物,打破了就冲喜气、少吉利。嫁娶出门忌遇蛇横穿拦路。天响雷或抬死人等,认为遇到这些会给当事人带来不吉利。若两路迎亲相遇。探路者来探后,新娘要让在路上方,以图吉利。节日喜庆日以及看望老人、病人忌带白鸡,认为白色是表悲之色。

节庆日禁忌具有强大的约束力和内聚力,还具有广泛的外延性和包容性。苗族人通过各种节庆日的禁忌,不仅将族人集中起来,进行一次深刻而广泛地教育,是苗族的文化思想传承的好时机,也是对青年人进行庄稼种植、狩猎捕鱼的专业技术传播的好机会。苗族人通过节庆日的禁忌,传达了他们与环境、资源的不可分离的信号,从而让子孙后代意识到自己与赖以生产与生存的环境,为苗族人的世代繁衍生存提供了条件。

猜你喜欢
苗族
对苗族服饰面料设计创新的几点思考
苗族吊脚楼在民宿设计中的应用
丹寨苗族“祭尤节”
黔东南苗族锦鸡舞服饰
苗族古歌《仰阿莎》
苗族英雄史诗《亚鲁王》
盛大节庆——苗族牯藏节
苗族民歌
56个民族56枝花 苗族
苗族芦笙制作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