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如方
入刊理由
景洪市与缅甸山水相连,毗邻老挝、泰国、越南,位居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节点,是中国连接东南亚的最佳结合部和最便捷的水、陆、空通道的重要枢纽。随着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的全面推进,今天的景洪,依靠地缘区位优势,打好雨林、傣乡、水韵、养生、沿边“5张牌”,全力建设绿色景洪、实力景洪、开放景洪、精品景洪、柔情景洪、幸福景洪,正奋力闯出一条跨越式发展路子,向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挺进。
横亘于崇山峻岭间的昆曼大通道途穿景洪,打通了中国陆路连接东南亚国家的交通大动脉;城市精细化管理、智能城市建设有序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程全面展开;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正着力建设;创建全国生态文明城市已通过省和国家相关部门的验收……
景洪市位于云南省南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中部,是全州政治、经济、文化中心。2015年以来,短短一年时间里,澜沧江—湄公河六国外长会议、南传佛教国际论坛会议、云南旅游产业发展大会、中国—东盟企业家论坛先后在景洪顺利召开,国务院副总理汪洋深入景洪调研考察,时任云南省人民政府省长陈豪先后三次到景洪调研指导工作,云南省人民政府代省长阮成发参加在景洪召开的中国—东盟企业家论坛并致辞,中央、省、州党委政府对景洪一如既往的关心、支持,全面激发了景洪市广大干部群众干事创业的热情,增强了景洪各族人民群众谋发展、谋跨越的信心和决心。
“今天的景洪,发展的机遇叠加,已经到了厚积薄发的快速发展期、机遇叠加的赶超跨越期、临门一脚的冲刺拼搏期,我们要紧紧抓住这个机遇,开拓创新,加快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中共西双版纳州委常委、景洪市委书记木崇根充满激情地说。
展望“十三五”,景洪市将是什么模样,会有哪些新变化?在2016年6月中旬召开的景洪市第六次党代会给出了答案——绘就跨越发展的美好蓝图和时间表、路线图,围绕同步全面小康目标,坚定地贯彻实施中央“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紧紧围绕国家“一带一路”建设与云南省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战略,打好雨林、傣乡、水韵、养生、沿边“5张牌”,全力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建设绿色景洪、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建设实力景洪、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建设开放景洪、构建新型城镇体系,建设精品景洪、传承发扬民族文化,建设柔情景洪、着力发展社会事业,建设幸福景洪的“六个景洪”。
生态立市打造环境高地
凤尾竹悠悠随风摇曳,澜沧江浩浩穿流而过。景洪,热带风情描摹的绚丽风景,雾幔轻袅浮荡的生态田园。在这片宜居宜业的乐土上,满目葱茏,花香四季。优美迷人的热带风情,文明和谐的城市品位,舒适宁静的城市环境,一幅神奇美丽的南疆风情画卷,流光溢彩,魅力无限。
竹楼如一叶叶轻舟,浮荡在青山绿水间。田野送来阵阵蛙鼓蝉鸣,一派宁静清幽的生态田园风光。佛寺、佛塔、飘渺的香火和小和尚的诵经声,增添了几许神秘。一群身穿花色筒裙的傣家少女,或田间劳作,或下河沐浴。傣家人悠闲自在地生活,与热带风雨对话,与鲜花绿叶为伴,让一颗颗心沉醉在空旷无垠的自然天成之中。
当北方地区进入采暖季,受污染排放和不利气象条件影响,中国东北、华北部分地区出现影响范围广、污染程度重、持续时间长的重度雾霾笼罩的时候,地处中国西南边陲、云南省最南端的傣乡景洪,人们或悠然漫步在林间田野,或穿梭在大街小巷,或小憩在晚风徐徐的澜沧江边,感受着“两创”给市民带来的美好环境和柔情生活。
景洪,傣语意为“黎明之城”,古称“勐泐”“景陇”,旧称“彻里”“车里”,地处云南省的最南端,位于中、老、缅三国交境地区,素有“东方多瑙河”之称的澜沧江—湄公河穿城而过纵贯全境,是中国同时开通水、陆、空联系的惟一州市地区,是参与中、泰、缅、老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国际合作经济区计划的中心城市,是中国面向南亚、东南亚“桥头堡”的前沿窗口,是中国西南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
2015年3月19日至20日,云南省人民政府省长陈豪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调研时强调,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和全国两会精神,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扩大沿边开放,大力推进绿色发展,争做全省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
陳豪指出,独有的生态环境是西双版纳最大的特色、最大的资本和最大的优势,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对云南提出的成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的要求,紧紧围绕绿色发展这个核心,统筹生态保护和环境建设,加快推进绿色产业发展、绿色消费、城乡一体化建设,做好绿色发展大文章,闯出一条绿色发展、跨越发展路子。
木崇根坦言,建设生态文明,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是景洪市加快建设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保护西南重要生态屏障”“争当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示范区”的重要任务,是景洪市争当“走出去”战略的先行区、民族团结边疆安宁示范区、西南生态安全重要屏障,奋力推动经济社会跨越式科学发展,努力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魅力新景洪的重要内容。
景洪是一座雨林环抱、环境优美、民族特色浓郁的城市,境内森林覆盖率为84.46%,城市绿化覆盖率为46.65%,拥有中国保存最完好、资源最丰富的热带雨林和热带生态资源。
“实施生态立市战略,景洪市要打好雨林牌。”木崇根说道,生态立市是景洪市一贯坚持的基本战略,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该市长期不懈的努力方向。中共景洪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坚持生态立市、环境优先战略,把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作为支撑全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石,主动承担起国家主体功能区生态文明试验示范的责任,以“国家生态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创建为抓手,扩大生态环境保护成果,大力发展生态产业,促进生态良性循环,争当绿色发展的示范区,始终让大美生态成为景洪最大的优势、最靓丽的名片、最珍贵的品牌。积极探索符合景洪实际的生态文明建设道路,掀起全民参与创建省级生态城市的新热潮,浓墨重彩地挥动创建生态城市的大手笔,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为子孙后代留下可持续发展的“绿色银行”,努力把景洪建设成为生态文明试验示范区,走出一条具有景洪特色的生态文明发展之路。
蓝图已经绘就,发展的步伐也在加快,景洪市各族群众齐心协力,正朝着绿色景洪的目标阔步前行,一首首生态文明建设的“绿色畅想曲”,在这片生态热土上嘹亮回响。
在实施生态立市战略中,景洪市城乡规划编制工作紧紧围绕“雨林景洪、柔情傣乡”城市名片,依托“热、傣、水、边”民族、区域优势,在编制工作中充分发挥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注重挖掘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充分展示景洪山水、民族、人文、城镇之美。全力建设亚热带风貌突出、以傣民族为主的民族风情浓郁、宜居宜业宜游的国际生态旅游城市。加快推进镇域规划和城市专项规划、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等各项规划的编制工作,保障镇域规划有法可依。重点推进《景洪市城市总体规划修改》及筹备中的8个城市专项规划,实现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覆盖率100%。
在已先后被评为国家园林城市、全国十佳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示范市、中国水土保持生态示范城市、国家生态示范区、全国优秀旅游城市、云南省生态市、云南省文明城市、云南省卫生城市的同时,景洪市紧紧抓住改善环境质量这一中心,不断强化机制建立和资金投入两个保障,扎实做好总量减排、工业污染防治、生态安全屏障三项重点,按照重过程、重实效、重特色、重民生的总体要求,以规划实施为龙头,以工程建设和运行为基础,以指标达标为核心,深入实施创模六大系列工程,举全市之力开展创模攻坚、冲刺和整改,努力推动环保事业大发展。
自“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和“国家生态市”创建工作自启动以来,景洪市各族人民齐心协力、攻坚克难,经过5年建设,景洪市生态建设规划项目顺利推进,规划指标全面达标,“国家生态市”创建取得喜人成绩,全市共9个乡镇获得国家环保部授予的“国家级生态乡镇”称号,创建省级绿色学校5所、州级以上生态村50个、州级绿色文明社区、学校、企业19家(所)。天然林保护工程和退耕还林工程不断巩固,野生动植物保护力度不断加大,“平安林区”创建通过验收。
“十二五”期间,景洪全市在经济结构调整和人居环境改善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为生态市创建奠定了坚实基础。依托得天独厚的生態环境和旅游资源,全市大力推进旅游产业发展,“雨林景洪·柔情傣乡”成为享誉世界的旅游名片。
旅游产业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先天优势,在景洪市得到充分体现。全市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已达到国家级生态县验收要求,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强度控制在国家级生态县验收限额的15%以下。景洪市成功争创“国家园林城市”以来,城市环保公共服务基础设施水平和城市景观绿化水平有了很大改善,城市人居环境质量在全省位居前列。
受益于生态细胞工程着手早、力度大的优势,为景洪市创建国家生态市打下了坚实基础。创建工作期间,全市坚持推进规划项目实施,先后投入各类资金约16亿元。截至目前,《生态市规划建设》提出的工程除少数因特殊原因停止或暂缓外,绝大部分工程均保质保量按期完成。
不仅于此,景洪市把生态意识变成公众共同的意识,把生态道德变成人们广泛遵守的道德,把生态价值变成人们普遍追求的价值,努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和谐发展。“构建先进的生态文化是美丽景洪建设的灵魂和核心。”木崇根介绍道,通过大力弘扬世居民族在长期生产生活中形成的独特生态文化传统,使“有林才有水、有水才有田、有田才有粮、有粮才有人”的朴素生态文明观教育引导各族干部群众,树立正确的生态价值取向、生态道德观念和生态忧患意识,全市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取得了显著成绩。围绕“美丽景洪”建设,全面实施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和人居环境提升行动,把美丽乡村建设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农业和旅游业发展规划、文化特色产业相衔接,着力建设秀美之村、富裕之村、魅力之村、幸福之村、活力之村,全面改善各族群众生产生活环境。
同时,广泛开展生态文明创建活动。积极创建绿色机关,引导全社会深入开展绿色学校、绿色医院、绿色商场、绿色酒店、绿色社区和绿色家园等群众性绿色创建活动,最大限度地调动各族群众参与共建生态文明、共享生态文明成果。深入推进“全民环保行动”,多层次、宽领域强化生态文明细胞工程建设,让环保理念走进社会各个角落,走进每个人的生活,从而夯实了生态文明建设基础。
一项项有力的措施,取得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可喜成绩。美丽景洪,天蓝水碧;美丽景洪,草木长青。
当下,美丽景洪再次擦亮“雨林景洪·柔情傣乡”品牌,朝着“中国一流、世界知名”的宜居、宜业、宜游的国际生态旅游城市大步迈进,让各族人民充分享受到蓝天白云、青山绿水、空气新鲜、和谐健康的幸福生活。
提升品质建设宜居家园
漫步在引水入城的水系岸边,穿梭在特色浓郁的大街小巷,小憩在晚风徐徐的澜沧江边,傣式水榭、绿荫如盖、游鱼点点、喷泉涌动,自然元素与民族风情和谐融合的园林景观,越来越多的景洪市民深切感受到了景洪市实施精细化管理和城乡人居环境提升行动以来,逐步变得整洁美丽,面貌焕然一新的巨大变化。
“几年前来西双版纳时,晚上休闲散步惟一的去处就是江边酒吧街。这次来过泼水节,在朋友带领下,我去了告庄西双景、泰国街、引水入城项目等,每到一处都给了我很大的惊喜。景洪市的建设越来越好,特别是引水入城项目,走在惬意水道旁,眼看着别致的傣式建筑、高大的菩提树、挺拔的椰子树、婆娑的芭蕉叶、霓虹闪烁的灯光都幻化在水面上,仿佛置身一场美丽的梦境。”这是来自北京的金女士此前接受记者采访时描述她所见到的美景。
傣历新年节前夕,“傣乡水城”——引水入城工程东水系开闸放水,潺湲清水注入景洪城。此引水入城项目,是“傣乡水城”建设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省、州重点建设工程。项目位于景洪城市中心区域——北起北环路,南接勐海路,西起么龙路,东至民航路、南药园一线。主要是从澜沧江引水,对景洪城区天然形成的三条水系进行疏通、治理与改造,最大限度恢复原有的水系。
在这之前,随着旧城改造、地产、旅游地产的迅猛发展,景洪城市区域高速扩张,外来和流动人口迅速增多,各类机动车辆成倍增长。而相应的城市规划以及城市道路、给排水、农贸集市等基础设施建设则比较滞后,城市设施超负荷运行,街道环境“脏、乱、差”现象普遍,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不相匹配,与建设“国际精品旅游城市”目标定位差距较大,居民满意度下降,受到了不少游客的批评和诟病。
针对此情况,景洪市按照中共西双版纳州委、州政府“六大战略”“两个率先”“三个好地方”战略部署,大力推进统筹城乡特色化建设,深入推进全市总体规划、村庄规划、生态文明建设、园林绿化建设、城区特色化改造等工作举措,全面实施“雨林景洪·柔情傣乡”建设行动,突出城市建设管理重点,全力打造国际生态旅游城市和云南省“两强一堡”总体要求,城市综合建设呈现出“五大特色”和“三大亮点”。
为进一步提升城市形象,“十二五”以来,景洪市主动服务和融入云南省和国家发展战略,积极适应新常态,不断加大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41.18亿元。交通路网建设步伐加快,启动实施景宽公路、南绕城公路、西双版纳东部客运站等一批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农村公路建设取得新突破,全市行政村道路硬化率为86%,自然村通达率为95%。城市品质明显提升,新改建城市道路10条共18.09公里,道路罩面12.1万平方米,沧江新区、北片区建设初具规模,引水入城、沿江景观带、曼景兰古城、告庄西双景等特色化项目建设成效显著。完成病险水库除险加固65座、河道治理两条、骨干水源项目两个、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工程5个和勐龙中型灌渠,开工建设曼点水库。强力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解决15.18万人饮水安全问题。切实抓好兴地睦边,高标准整治农田19.1万亩。强化电力通讯保障,实施6个输变电工程,村网改造率、通电率、户表改造率达到100%。新建移动、电信通讯基站2896个,移动4G网络实现乡镇全覆盖。
同时,景洪市还以完善环境基础设施、加强环境污染防治、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为重点,扎实开展城市环境整治工作,特别是通过全面实施城区垃圾一体化收集处理和城市污水治理工程,广泛开展创建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生态市、文明城市、卫生城市、节水城市等活动,景洪城区市容市貌、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全市新建城区垃圾中转站4个,规范垃圾填埋场环境管理,完善了城区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处理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加強医疗废物环境管理,建成全州医疗处置中心,全市医疗废物得到安全处置;引进新型高科技雾化技术开展人工降雾,降低城市道路扬尘污染;目前大气PM2.5、臭氧自动站监测设备安装已完成并投入使用;投资3.15亿元,建成滨江公园、泼水广场、傣江南、傣泐金湾等多项生态景观重点工程,新增公共绿地面积0.39万平方米,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15.59平方米,城市绿地覆盖率达47.69%,公众满意率进一步提升。
中共云南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将用5年时间,在城市全面实施治乱、治脏、治污、治堵,改造住宅区、改造旧厂区、改造城中村,拆除违法违规建筑,增加绿化面积的“四治三改一拆一增”行动;在农村开展改路、改房、改水、改电、改圈、改厕、改灶和清洁水源、清洁田园、清洁家园的“七改三清”行动的“进一步提升城乡人居环境五年行动计划”后,如何利用好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创造更加良好的人居环境,是景洪市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作为地球北回归线沙漠带上惟一的一块绿洲,西双版纳被誉为“动植物王国”“地球腰带上的一颗绿宝石”,而景洪市,无疑是这颗绿宝石上最闪耀的光辉。
木崇根告诉记者,景洪市突出区域性国际旅游集散地和澜湄次区域旅游产业中心城市的作用,从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视角实施顶层设计、政府扶持引导与基层探索、行业企业主导相结合的旅游产业发展政策,倾力把景洪市建设成为“中国与东南亚国家旅游互动的桥头堡、集散地、目的地”,澜湄次区域合作与中国大西南市场相对接的水、陆、空立体交通枢纽,使景洪市成为滇西南旅游休闲精品和龙头核心区域,国内外重要的生态观光休闲度假目的地。
为此,中共景洪市委、市政府迅速制定并下发了自己的5年行动计划,围绕打造“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中心城市”和宜居宜业宜游“国际精品旅游城市”的目标定位,以“精细化、出形象、上水平、聚人心”为目标,制定了一系列精细化管理方案和措施,列出40项重点工作,并结合实际情况,在此基础上增加了清理违法违规出租占用土地一项内容。根据《景洪市进一步提升城乡人居环境五年(2016—2020年)行动计划》,景洪市在提升城乡人居环境中,突出“热、傣、水、边”的特色定位,以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新型城镇和美丽宜居乡村”为主题,以城乡规划为引领,以提升居民生活品质为核心,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城乡并重、属地管理,以更高的标准、更大的力度、更硬的措施,在城市全面实施“四治三改一拆一清一增”行动;在农村开展“七改三清”行动,着力改善城乡环境质量、承载功能、居住条件、特色风貌,努力建设生态宜居、和谐幸福家园,让人民生活更健康、更美好。
同时制定下发《景洪市各乡镇(街道)、农场村内道路硬化五年(2016年—2020年)计划》和《景洪市城乡违法违规建筑治理行动方案》《景洪市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及公厕建设行动方案》《景洪市农村污水治理及乡镇供水设施建设行动方案》等3个方案,细化指标,明确了市直机关城市管理责任路段,细化到人,彻底整治环境脏、乱、差和秩序混乱现象,提升城市品位,重塑景洪城市新形象。
2016年12月 1日,中共景洪市委、市政府举行了声势浩大的提升城乡人居环境行动动员大会,部署2016—2020年城乡人居环境提升工作,并立即开始实施此行动计划。中共西双版纳州委常委、景洪市委书记木崇根出席动员大会并讲话。
“如果我们连环境卫生这样的民生实事都办不好,还能干成什么大事呢。总而言之,实施‘城乡人居环境提升行动,既是省委、省政府的一项重大举措,也是景洪发展的现实需要,必须持之以恒、抓出成效。”动员大会上,木崇根面对300余名领导干部说,城乡面貌是展示现代文明程度的窗口,是反映一个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实力的平台,也是体现一级党委政府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内容更广泛,目标更明确,任务更细致的提升城乡人居环境行动,能够将景洪此前实施的精细化管理工程向纵深推进,但也可以说,精细化管理就是景洪市城乡人居环境提升行动的揭幕之战。
据了解,在近两年的生态文明创建工作中,景洪市先后被授予“省级生态市”“省级文明市”“全国森林旅游示范县(市)”等荣誉称号,“国家生态市”也通过国家验收待命名,“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正等待国家环保部评估验收,且2017年还将启动“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工作。因此,木崇根说,提升城乡人居环境是生态文明创建工作的现实需要。生态文明创建是一项复杂而庞大的系统工程,与城乡人居环境紧密相关,一定程度上可以这么理解,城乡环境面貌的好坏决定着生态文明创建的成败。
与此同时,“傣乡水城”作为提升城市品质、改善人居环境的一项重大项目,在景洪市如火如荼开展建设着。据木崇根介绍,为实施把景洪城建设成为具有鲜明的“热、傣、水、边”特色,热带风光、民族风情浓郁的国际化旅游城市,按照“林中城、城中园和水中城、城中湖”要求,着力打造江河景观,体现“雨林景洪、柔情傣乡”的城市风貌发展目标,中共景洪市委、市人民政府启动了“傣乡水城”项目的建设工作。
据悉,项目将通过构筑水系形态完整、功能完善的城市景观体系,将城市内滨水景观建成一条融生态、旅游、文化、经济功能为一体的休闲廊道,最大限度地形成地区景观特色,扩大环境容量,保护地区生态安全,创造以滨水绿地和贝叶文化为主题的傣民族艺术景观,把景洪城建设成为祖国西南地区乃至全国最美的“傣乡水城”。
根据规划,傣乡水城共分为沧江新区、流沙河新区和引水入城等3个区域。橄榄坝电站建成后,澜沧江水漫回景洪城,景洪城犹如半岛,被澜沧江和流沙河萦绕。景洪市规划从景洪城沿澜沧江两岸建设至勐罕镇、景哈乡,称之为“沧江新区”;沿由景洪汇入澜沧江的流沙河两岸进行开发,称之为“流沙河新区”;位于景洪城市中心区域——北起北环路,南接勐海路,西起么龙路,东至民航路、南药园一线的引水入城项目,主要从澜沧江引水,对景洪城区天然形成的3条水系进行疏通、治理与改造,最大限度恢复原有水系。结合景洪电站及橄榄坝电站的建设,合理规划自然水系的常水位标高,疏通、串联、规划建设1条水上休闲环线、5个滨水段落、5个商业街区、12个人工湖。项目规划实施面积约2000亩,分为东、中、西3条水系进行建设,计划投资约16亿元。这一项目还被列入了云南省的“四个一百”重点新开工项目。
据指挥部负责人介绍,截至2016年11月底,引水入城项目累计完成投资10.76亿元。目前,主要完成了东水系可施工范围内的河道、挡墙、桥梁、房屋、绿化景观、灯光、管网、消防通道、广场以及强弱电等基础工程,大部分已对市民开放。沧江新区和流沙河新区两大区域的建设,也在如火如荼的紧张实施之中。
与此同时,为了缓解城区因道路条件所限造成的交通拥堵情况,景洪市还投入1.7亿元资金,完成了澜沧江老大桥拼宽、城区16条道路21.85万平方米的罩面及部分道路出入口改造工程,道路完好率保持在97%以上。投入5000万元,完成了西双版纳大桥、景洪大桥景观照明工程及城市交通设施建设。嘎洒至嘎栋联络线、民航路(流沙河-214线)改建工程正在有序推进。
2016年10月25日,景洪市启动了澜沧江景洪大桥至流沙河景兰大桥,这一环绕半个景洪城区的河道环境改造提升工程。项目规划总用地面积160.3万平方米 ,项目估算总投资达1.88亿元。傣江南景洪大桥至原老渡口段,新增全民健身服务设施和景观灯照明设施,自然景观绿化及石滩亲水区的打造;观礼台区域主要满足泼水节龙舟比赛、赶摆、傣秀舞台、放孔明灯等活动,设置沙滩、石滩、雕塑,建设沙滩足球场、沙滩排球场;西双版纳大桥下段为放高升等户外活动场所;龙舟广场段建设景观湿地、生态绿岛、全民健身、科普教育、景观绿道等项目;世纪金源段建设生态绿岛、江边烧烤平台、江边露营区;流沙河汇流点建设湿地生态景观净化带、观景平台、人行漫步道等项目。
工程将于2017年4月泼水节前竣工。届时,一个面貌一新,带给市民和游客全新感受的江岸美景,将为澜沧江注入新的青春与活力。
让人民的生活更和谐,让城乡的环境更美好。随着基础设施不断改善、生活便利大幅提高、服务水平持续提升,景洪市人居环境得到日益完善,深受国内外游客喜爱,而精品景洪的城市形象也得到进一步提升,居民幸福指数不断提高。
美丽产业添彩大美傣乡
屋檐下的石斛,路边的鸡冠花,村里的菩提树,圈舍里骄傲的斗鸡,穿梭于寨子里的傣家姑娘,古寨、古井、古树是这里的别致一景;象脚鼓、织锦、制陶、贝叶经、“章哈”、孔雀舞是傣族独有的民族文化……曼掌村,傣语即“大象寨”,位于景洪市勐养镇,是近年来兴起的一个傣家文化传承和发展的村子。有着500多年历史的曼掌村,传统民居保护完好,自然生态良好,傣族传统文化资源丰富,是景洪市首批被命名为民俗文化古村的村寨之一,也是省、州、市的“美丽乡村”示范村。曼掌的兴起来源于当地政府要对人口较少民族的扶持,而它的繁荣则来自于越来越多的人们对传统文化的重视。
绘画工坊、杂耍艺术、大理草木染、腾冲皮影、手工版画、乐队演出、粉笔涂鸦……2016年5月1日,首届澜沧江-湄公河国际文化创意集市在告庄西双景开街。这场别具异域风格的创意集市不同于以往的任何形式的创意集市,它从传统的局限的摊位发散至“文化社区”的任何一个自由空间,从单一的文创产品衍生到文艺表演与艺术互动,这个国际性的创意集市无疑成了云南本土一场具有代表性和开创性的文化盛会。
多元的民族风情、丰富的热区资源和独特的区位优势,构成了景洪市文化产业发展的“铁三角”。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首府——景洪市更以其独特的“热、傣、水、边”等文化主题与西双版纳民族风情旅游紧密结合,成为云南文产发展中最具代表的州市之一。
这些是中共景洪市委、市政府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整合特色文化、自然風光、人文景观等文化旅游资源,加快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有力提升文化旅游业综合实力和市场竞争力的柔情景洪的缩影。
近年来,景洪市抓住“二次旅游”创业的机遇,把提升文化内涵贯穿到旅游发展的主线,形成一批功能定位明确、特色亮点凸显的旅游精品。目前,野象谷景区、基诺山寨等一批老的景点景区完成提升改造;告庄西双景、万达主题乐园等一批高品质、高起点的休闲体验项目正在兴起;“勐巴拉娜西超级歌舞秀”“澜沧江·湄公河之夜”等一批具有民族特色的演艺经久不衰。
同时,立足旅游市场的发展趋势,依托当地的资源和优势,不断延伸和拓展文化旅游产业链,着力打造生态文化品牌,推动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实现文化产业健康和谐发展,走出了一条集吃、住、游、娱为一体的乡村文化旅游新路子。例如,傣族园景区推出的“天天泼水节”、基诺山寨的基诺族“特懋克”节庆表演等民风民俗为题材的文化旅游项目,吸引了众多国内外游客。曼掌村通过打造傣族原生态歌舞秀《让我听懂你的语言》,建设“快乐小河”活动项目,完善民族文化巷道和农耕文化观光带,建立傣族文化传习馆和“傣家乐”餐饮,成为了文化农庄的示范村。
绿色产业活力迸发,也为景洪经济跨越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2015年,景洪全市有AAAA级景区6家,共接待国内外游客1370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222.52亿元,联网直报文化企业22家,其中,旅游景区8家、演艺企业5家,文化产业增加值14.48亿元,占全市GDP的7.78%。9月份获得云南省首个“全国森林旅游示范市”荣誉称号。
经济与生态协调统一,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的理念,否定了以过度消耗能源和资源、损害生态环境为代价的增长方式。
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是一个地方快速发展的“翅膀”。如何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从探索到选择,从谋划到实施,顺势而谋,走出一条景洪特色的跨越式发展路子,中共景洪市委谋划了“1378”经济发展战略布局:即,一个核心,打造以景洪主城区为载体的经济增长核心;3条经济廊带,建设澜沧江沿江旅游经济带、昆曼通道沿线经济带和勐龙(景哈)沿边经济走廊;7个特色乡镇,打造勐龙口岸中心镇,勐罕、嘎洒、基诺山、大渡岗、普文旅游小镇和景讷美丽宜居乡村示范区;八大产业园区,培育勐养—基诺山保健品园区,允景洪—嘎洒休闲观光康体养生园区,普文—勐旺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勐罕—景哈民族文化风情示范区,大渡岗茶叶产业园区,台湾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勐罕现代南繁种业园,勐龙边境贸易加工园区。
据木崇根介绍,“十三五”时期,景洪将紧扣产业转型升级主题,不断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进企业、园区、区域协调发展,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提升,打造更具实力的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中心城市。
一是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以构建更加高效的立体交通网络为主,全面抓好“五网”建设,把景洪打造成“一节点两枢纽”。实现玉磨铁路、小磨高速景洪段全线贯通,开工建设景洪至打洛高速公路;加快澜沧江黎明大桥等重要节点工程建设,畅通大小绕城环线;抓好景洪至勐宽、普文至勐旺等农村公路的优化升级。抓好澜沧江五级航道整治、勐罕枢纽港区建设。建成曼点水库,实施曼灯河水库、病险水闸除险加固、中小河流治理等一批水利项目,水利化程度达55%以上。完善宽带基础设施,推动高性能骨干网、城域网和接入网建设,促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三网”融合。
二是加快重点项目推进。全力推动雅居乐天河项目、盛璟新城楠景项目、云投泛亚国际“傣”温泉项目等重大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加快推进中恒泰凤凰谷等项目。做好项目规划、储备、申报和服务,强化重点项目市级领导挂钩督办、定期联席会议、限时办结等制度,切实抓好澜沧江国际生态旅游度假区、中林西双版纳雅德秘侬旅游度假区建设,以更大的决心、更实的措施和更强的合力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取得实效。
三是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坚持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与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双轮驱动”,走新型工业化路子。发展以橡胶乳、橡胶木、橡胶籽综合开发利用为重点的新型加工制造业,推进普洱茶、热带果蔬精深加工,大力发展生物医药、健康养生、食品保健等新兴产业。在跨境金融、现代物流、商贸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上做文章,在旅游健身、避寒养老等生活性服务业上下功夫,促进服务业水平提升、发展提速、比重提高。推动旅游与文化、生态、城乡建设、沿边开发开放深度融合,打造雨林探索探秘、南传佛教文化、健康养生等旅游产品,实现观光旅游向休闲、康体、养生旅游转变,实现“景点旅游”向“全域旅游”转变。加强重要农产品集散、仓储、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构建跨区域冷链物流体系,推进农产品直销配送、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向农村市场延伸。提升园区规划建设管理水平,加快勐养保健品园区、勐龙边境贸易加工园区等园区建设步伐,夯实产业发展基础平台。
四是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划定永久基本农田,严守耕地保护红线,推进土地资源集约节约利用,更低保有量保持在94.43万亩以上。发挥景洪为全国第二大黑土区的优势,大力实施高标准农田建社,促进粮食稳定增产、农产品有效供给。改造提升橡胶、茶叶等传统农业,努力建成环境友好型橡胶园48万亩、生态茶园25万亩。培育热区高效精品农业,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庄园、家庭农场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做强龙头企业,支持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建设。推进东风台湾现代农业产业园、普文—勐旺现代农业生态园、勐罕(南繁)现代种业园、大渡岗茶叶产业园等园区建设,实现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种养、产业化经营。
产业是景洪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兴则景洪兴,产业强则景洪强。
如今的景洪,一个个绿色基地成片相连,一座座新型生态工业园区快速崛起,一处处生态旅游景点人流如织相继开放……山青水秀,天蓝地绿,一个个绿色产业犹如一个个“绿色银行”,为老百姓开辟了一条条致富新路,景洪“美丽产业”发展迈出了坚实步伐。
民族团结共谱进步新篇
走进香烟箐寨,一栋栋小别墅整齐划一地分布在宽敞的水泥路两边,寨内环境干净整洁,村民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景洪市大渡岗乡香烟箐寨——这个曾經的“象灾寨”,通过实施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后,村民们的生产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跃成为全市易地搬迁、脱贫致富的示范村。
2016年3月31日,景洪市易地扶贫搬迁建设项目启动仪式在嘎洒镇曼典村委会回老新寨村小组举行。中共西双版纳州委常委、景洪市委书记木崇根在启动仪式强调,脱贫攻坚是景洪市“十三五”时期的第一民生工程,易地扶贫搬迁是脱贫攻坚战中的重中之重、难中之难。要以“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为核心,围绕“建房、搬迁、就业、配套、保障、退出”6个关键环节,采取有效措施,加快安置点建设步伐。“要着力实施精准扶贫攻坚工程,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2017年所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脱贫出列,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景洪市是以傣族为主体的多民族边境市,傣族、哈尼、基诺、布朗、瑶等13个民族聚居于这片神奇而美丽的热土,有着旖旎迷人的热带自然风光和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也孕育了人与自然和各民族团结和谐的文化生态。
“不能让一个兄弟民族掉队”,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新形势下对民族工作的重大政治要求。近年来,景洪市紧紧围绕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工作目标,始终把民族团结进步建设作为第一责任,紧紧围绕“十县百乡千村万户示范点创建工程”三年行动计划,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边疆繁荣开放全力抓好创建工作,有力地推进了少数民族地区脱贫致富进程,赢得了民意、民心,为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繁荣稳定幸福示范区营造了民族团结、和谐发展的良好氛围。
极具傣族文化神韵的竹桥码头和庭院栅栏,身着传统服饰微笑而过的傣族“哨哆哩”,整洁的村路两旁身姿摇曳的椰树……7月26日,当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试点工作考核验收组代表抵达景洪市勐养镇曼掌村时,每个人都被村寨浓郁的傣族民族风情和热带雨林自然景观所感染。
走进景洪市区的景洪农场,一个设置有舞台、篮球场、气排球场、羽毛球场等文体活动场所的民族团结文化广场显得格外的壮观。这是景洪市启动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工作以来,专门打造的民族团结文化广场之一。
如今,这个广场是农场和三叶社区重要的文化活动阵地,周边11个小区3000多名各族群众每天傍晚在这里娱乐健身,是农场和社区职工群众学习、休闲、娱乐、交流的场所。
在景洪市勐罕镇曼累讷村委会曼峦勒村民小组,有一项传承了一百多年的风俗,那就是在每年的傣历九月初九这一天,全村15岁以上的男人,都要 “喝鸡血酒,吃团结饭” 举行盟誓。凡参与盟誓的人,都要遵守本村村规民约,互帮互助。一代代傣族村民,年年盟誓,共同营造了村寨的百年兴旺。
2013年,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被列为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地、市、盟)的首批试点,随即,景洪市启动“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工作。三年来,景洪市把示范建设作为第一责任,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扎实实施西双版纳州“15885”(1个示范市、5个示范乡镇、80个示范村、800户示范户、5个示范社区)五大类工程,项目覆盖全市的10个乡镇、1个街道和辖区内的景洪工业园区及西双版纳旅游度假区,不断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使得全市的社会、经济和文化教育事业呈现出全面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
在创建过程中,景洪市成立了以州委常委、景洪市委书记为组长,市长为常务副组长,各责任单位领导为成员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做到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直接抓,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同时,做到明确责任、督导检查、保障经费,自启动“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工作以来,景洪市民族团结进步建设亮点纷呈。
——开展民族团结“七进”工作。紧紧抓住“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的契机,2014年至2016年,共开展三批民族团结“七进”(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进农村、进社区、进宗教活动场所、进军营)创建工作。按照《西双版纳州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七进”创建标准》,结合实际,共推选出25家单位作为民族团结“七进”试点单位。将注重与贯彻落实民族政策相结合、与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相结合、与排查化解矛盾纠纷相结合、与保护生态优化环境相结合“四个结合”贯穿工作始终。通过进学校,夯实教育基础;进企业,开创崭新局面;进农村,延伸服务触角;进社区,搭建为民平台;进机关,增强执行意识;进军营,加强军民团结;进宗教活动场所,促进宗教和顺。按照“一单位一亮点”的思路进行提炼,以点串线、以线连片、以片扩面,突出亮点抓创建,不断加强和推进党和国家民族政策的贯彻落实、促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和国家统一、依法妥善处理各民族之间的关系,辐射和带动区域民族团结进步,社会和谐发展。
——打造“一乡一村、一场一队”。结合典型示范带动“15885”建设工程,着力抓好示范市、示范乡、示范村、特色村和示范户建设。在民族团结示范村、特色村基础上,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关系和谐”的新农村建设要求,以突出“改善人居环境、倡导文明生活、增强团结意识、提高生产能力”为重点,实施14个“一乡一村、一场一队”民族团结样板村、样板生产队建设,扎实推进基层农村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通过“一乡一村、一场一队”建设,切实把民族工作深入到基层、扎根基层,推动农村民族团结进步建设,促进村组(生产队)经济发展,社会和谐。
——实施“民族团结广场”建设。以创建活动为契机,按照景洪市《民族团结文化广场建设标准》要求,着力实施及完善4个“民族团结文化广场”建设(即:基诺族乡、景哈哈尼族乡、普文镇、景洪农场),设立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专栏,打造富有本地特色的民族团结文化活动场所,建立民族文化艺术队(社团)、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队,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民族文体活动,引导各族群众相互学习、相互欣赏、取长补短,建设中华民族共同文化价值理念,促进民族特色鲜明的各项活动深入开展。
——积极发挥“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作用。通过对全市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现状进行分析和研究,把市委党校作为“景洪市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教育基地”进行建设。充分发挥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教育基地的作用,把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纳入全市干部培训、业务培训等课程,使民族团结宣传教育常态化、多样化、社会化。组建宣讲团深入全市各乡镇、村(社区)、市直机关单位宣讲党的民族团结政策知识。通过示范教育基地在市区、乡镇、农场有序开展培训、宣讲、教育等活动,进一步提高广大干部群众对民族团结进步的认识。
民族团结进步建设工作在景洪的乡村得到了很好的展现。自启动“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工作以来,勐罕镇曼听村委会在示范市项目中获得250万元资金支持,为曼降、曼春满、曼乍、曼听、曼嘎5个村小组改造旅游线路3000米,实施了村寨主干道旅游干线绿化工程,安装太阳能路灯50盏;培训村民2000人;打造农家乐民族特色餐饮住宿服务设施50户,在傣族园内规划建设特色摊点200个,实施了烤酒、制陶、织锦、贝叶经、章哈、精致竹工艺编织、象脚鼓作坊等7项工程;对5个村小组的200户干栏式传统民居、古建筑进行了改造。曼乍村小组的村民岩约看到政府投入这么多,就把“傣家乐”进行了翻修,新增20间傣泰风格的客房,以满足游客多元化的旅游需求。他说:“来傣族园旅游的游客越来越多,我家的生意也越来越好。”
通过示范项目建设,不仅改善了民生,还推动了经济发展。2015年,景洪全市实现生产总值176.82亿元,增长10.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5104元,同比增长9.1%;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11409元,同比增长11%。
木崇根深情地告诉记者,民族团结的种子早已播撒在景洪市每位干部职工的心里,他们像一家人那样,不分你我、心灵相通、共担风雨,用发自内心的真情真爱,去浇灌绚烂芬芳的民族团结进步之花。
今日之景洪,全市各族干部群众正以开拓创新的勇气、奋发有为的精气神朝着建设绿色景洪、实力景洪、开放景洪、精品景洪、柔情景洪、幸福景洪的“六個景洪”建设和“十三五”跨越发展目标挺进在彩云之南,澜沧江畔,正奋力闯出一条跨越式发展路子,向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挺进。
责任编辑:何巧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