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河生态经济带建设思考

2017-01-19 18:20陈小洁
治淮 2017年4期
关键词:淮河流域淮河水运

陈小洁 张 波

淮河生态经济带建设思考

陈小洁1张 波2,3

淮河流域地处我国经济腹地,覆盖河南、安徽、江苏、山东、湖北五省36个地级市、182个县级城镇。国家“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提出“推进淮河生态经济带建设”,标志着淮河生态经济带建设已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推动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对于促进中部崛起、构建区域分工合作机制、产业合理布局、要素优化配置、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和承接产业转移、策应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具有重大意义。本文就如何开展淮河生态经济带建设,把握建设重点,作一些思考和研究。

一、增强“黄金水道”能力是淮河经济带建设的首要选择

当前我国生产要素成本上升问题非常突出,提高企业竞争力既要依靠科技创新、提高生产率,也要降低能耗、运输等成本。水运是各种运输方式中成本最低的,因此充分发挥淮河“黄金水道”的通航能力和运输能力,是建设淮河经济带的首要选择。

目前,淮河水运已具备“通江达海”条件,而且又面临建设国家第三条出海黄金水道的机遇。可是如航道等级和通航能力偏低,运输效率低,港口、码头建设滞后,联运能力差等问题,无不制约着淮河水运发展。要充分发挥淮河“黄金水道”的作用,必须优先夯实水运基础。

首先,要加大淮河干流航道的疏浚和整治力度,消除通行瓶颈,努力提高航道的等级和通航能力。要统筹淮河港口建设,推进现有港口的功能提升和完善,形成功能互补的港口群。要培育水运主体,大力扶持和培育大型港口企业。要以资产为纽带,整合和优化市场资源,扶持跨区域、跨行业、跨所有制形式的骨干水运企业。全面提升淮河水网航道承载能力,将淮河航道建设纳入长江经济带支线航道建设发展战略规划,将涉及淮河的航道、港口等项目纳入其规划建设项目库。

其次,要构建内河水运体系,夯实水运基础。科学地编制航运、航道、港口、港口岸线等发展规划,形成航道、港口、船舶和支持保障体系协调发展、功能完善、技术先进、运转高效的内河水运体系;整合多方资金,持续加大对内河水运建设的投融资力度;提高综合运力,进一步完善“通江达海、江海联运、资源节约、可持续发展”的水运通道。

第三,要发展港口经济,推进“港城一体”“产城一体”化发展。依托港口资源优势,将农业等资源型产品引入沿淮城市发展临港加工业,吸引国内外投资者投资建厂,促进当地加工制造业的结构优化和产业升级;依托临港工业园,有效承接沿海等地区的产业转移,扩大经济发展的外向度;依托交通枢纽,建设现代物流。

第四,加强口岸建设,提升区域中心城市地位。要推动区域口岸合作,提高通关速度和效率,提高港口管理水平,扩大和开发港口服务市场,全面提升港口的辐射与承载能力。

第五,完善综合运输通道和交通枢纽节点布局。按照“零距离换乘、无缝化衔接”的要求,加强与淮河流域公路、水运、航空、铁路的有效衔接,加快构建与沿淮中心城市地位相匹配、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物流网络。以淮河黄金水道为主轴,构建东西相通、南北联动、河海一体的快速城市群交通网;打通主城区和各县、区相互联接的快速通道。

二、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是淮河生态经济带建设的根本之策

创新是国家强盛的持续动力,加快淮河流域产业转型升级,是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实现优质高效增长的根本之策。创新的基本要求是推进三次产业的生态化、低碳化、集约化发展。

工业经济要以大型企业为骨干,按照供给侧改革的要求,加快推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围绕新技术应用、新产品开发、新业态拓展,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重点加大对制造业、加工业、能源原材料、食品等产业的升级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档次,加快企业智能化和绿色化改造,培育形成新兴产业。根据特色,突出节能环保、安全、质量、标准,着力优化产业布局,延伸产业链条,引导传统产业向规模化、品牌化发展。要建立产业转移跨区域合作机制,以开发区为载体,建设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和加工贸易梯度转移承接地,推动产业协同合作,联动发展。

农业要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着眼于绿色产业培育,打造生态农业产业示范带,积极调整农业结构,发展循环经济。大力发展生态农业、都市农业、设施农业、休闲农业、观光农业、适应性农业。推进农业规模经营,深入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扩大外向农业基地规模。推进农业与旅游业、食品加工业深度融合发展,强化现代农业发展支撑保障,建成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

现代服务业要突出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依托中心城区吸引高端要素集聚,重点发展现代物流、金融服务、研发设计、商务服务、节能环保服务业,构建覆盖城乡的服务网络,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生产性服务业高地,提高服务业在三次产业中的占比,全面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

三、生态环境保护是淮河经济带建设的前提

建设淮河生态经济带,打造生态长廊,必须打破环境与经济二选一的思路,把恢复和保护淮河流域生态环境作为重要前提。要从国家层面着眼,建立跨行政区域的生态补偿机制和污染处理协调机制,推动建立淮河流域跨境断面水质考核标准和跨省生态补偿机制。加强重点工业污染源治理,加快城乡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建设和升级改造工作;加大对淮河流域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的投入力度,开展垃圾无害化处理,实施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工程;实施小流域系统综合治理,强化流域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持续改善淮河流域水质;加快淮河干支流湿地保护,整治沿河岸边无序占用,提升淮河流域的生态承载能力。将淮河流域更多的大型水库列入国家江河湖泊生态专项整治,逐步提高国家级公益林和森林管理补贴的中央财政标准,加快建立公益林补偿稳步增长机制,加大现有生态补偿转移支付力度,提高淮河流域现有生态补偿转移支付标准。增强环保法制观念,加大环保执法力度,对新建项目、改扩建项目和重点污染项目,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三同时”制度;加大对省、市、县三级环境监测能力建设的支持力度,改善监测设备,提高监测技术和水平,提高流域环境保护执法能力。要建立跨省各城市间的生态合作机制,合理规划居住区、生产区和生态区,充分考虑生态环境的生活和生产承载能力,建立健全岸线综合开发利用和保护协调机制,合理划分工业、港口、过河通道以及取水岸线,严格分区管理及用途管制,同时建立岸线资源的有偿使用和合理退出机制。

四、沿淮城市群联动发展是淮河生态经济带建设的有效载体

当前亟待打破部门和行政区划界限,制定一个全流域的总体发展规划,统筹协调淮河流域的经济、社会发展,充分挖掘淮河流域的发展潜力,使其成为扩大内需的一个战略重点和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强力支撑。

加快中心城市建设,使之成为创新中心、市场中心、网络中心,提高中心城市的辐射力。加强区域协调与协作,建立沿淮各市流域间协调磋商机制,整合流域政策,逐步建立合理完善的法律保障措施,营造一个开放、公平、公正、透明的市场竞争环境,实现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快速互动和优化配置,实现流域间互惠共赢。加快市场体系建设,实施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和标准,推进区域间各种互联互通,加快形成统一透明、有序规范的市场环境,全面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形成以城市为节点,多种运输方式相互衔接、协同发展、快速便捷、功能完备的综合运输体系,促进区域内经济一体化联动发展。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搭建信息网络交互平台,共享区域内各种资源。加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建立区域统一的流动人员服务管理平台、科技公共服务平台等。全面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有序推进外来人口市民化,同时与跨区域城市群联动;加强与城市群资源优质互补、产业分工协作,完善教育、医疗设施,配套商业、文化服务,形成理想的生活和商务环境,提高新城区的人口规模,建设新城区中心商务区。

五、结语

加快淮河经济带建设,促进沿淮地区经济一体化发展势在必行。对于沿淮城市来说,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也是一次历史性的挑战。如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首要的是创新思路、创新观念、创新方法,当前迫在眉睫的任务是做好长期规划,制定实施区域政策,与沿淮其他省市协调,建立健全平衡各方利益的体制机制,为促进协同发展探索经验

(作者单位:1.中共蚌埠市委党校233000 2.水利水资源安徽省重点实验室 3.安徽省(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水利科学研究院 233000)

猜你喜欢
淮河流域淮河水运
淮河流域省级河湖长第一次联席会议召开
淮河
第二届淮河文化论坛在阜阳举行
魏山忠副部长率队赴淮河流域安徽、山东开展汛前检查
刘邓大军:抢渡淮河挺进大别山
刘宁率组检查淮河流域防讯抗旱准备工作
图说水运
图说水运
图说水运
淮河在歌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