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平
美国现在保持着研发优势,产品研发出来,从投资到设厂到经过议会修改法律标准,到营销,到把钱赚回来,这个周期要多长?十年。欧洲比十年还要长。但中国平均只要23个月。
我第一次总结中国模式的经验是在巴西,金融危机结束后的2009年。我演讲完后,巴西前任财政部长力邀我去巴西首都的总统战略规划部。我至今记忆犹新。
他们的办公室不像是政府部门,而像总参的作战部:左边大屏幕是中国地图,标出铁路、高铁、高速公路几横几纵,右边大屏幕是巴西地图,也是几横几纵,一看就是向中国学习。
规划部的专家问了我一个西方经济学家从未问过我的问题:巴西每提出一个发展规划,还没开始实施,西方媒体的批评就铺天盖地而来,破坏环境、政府扭曲市场等等。但你们中国怎么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中国发展的秘密在哪里?
我说,凭物理学家的直觉,不是金融经济学家的教条,为什么中国金融政策比日本还要独立,中国发展政策比俄国、德国还要独立?因为中国在毛泽东时代就建立了独立自主的科技体系、独立的国防,所以中国才会有独立的发展政策。否则,就只会发展东亚模式的依赖经济。
三个例子
中国和西方其他大国竞争到底是处于优势还是劣势?这儿有三个例子。
比四川面积还大的美国第二大州德克萨斯州,只有货运没有客运铁路,他们曾提出要建一条轻轨连接几个主要城市。公民民主投票投了20年,到现在还在纸上。
为什么?因为资本主义制度下利益冲突太多。
修条轻轨谁不高兴?航空公司不高兴,因为人都跑到轻轨去了,它的利润受损;旅馆业不高兴,你坐了轻轨当天就到家了,旅馆收入就要下降;沿线居民也不高兴,噪声增加,房地产贬值;稍微远一点的居民高兴,地价增值,但再远一点的居民不高兴:这和我有什么关系啊?凭什么我要交税呀?所以在西方要修铁路高铁,选线、设站都成了问题。
在中国,金融危机时投下四万亿,一下子变成高铁长度全世界第一。所以现在很多国家,包括美国英国要学中国造高铁,但他们的制度成了制约。印度要征地,受私有制所限;美国和德国要选线,就会利益不均。所以中国第一条优势是,社会主义大协作。这种协作模式超过西方制度下的分工加市场交易。
第二个故事是《纽约时报》调查得出的。《纽约时报》总想不明白,美国科技先进,怎么中国发展却老比美国快呢?后来调查出一个秘密。
乔布斯把新研发的苹果手机和钥匙放在同一口袋里,钥匙把手机的塑料面划痕了。下月就要上市,乔布斯想一周内换成玻璃外壳。开会的副总裁急了,还没散会就坐飞机到深圳去了。
为什么?在美国你单单聚集工人要多少时间?9个月。美国的工人周末要度假,要看球赛。而中国的工人,高管电话一打,24小时内就来上班。需要的配件、螺丝、电阻,又都在隔壁和对面(深圳是产业集聚的、世界最强的加工阵地)。
苹果手机50%以上的利润都被苹果公司的股东赚走了,中国的工人拿的血汗钱只有不到5%。
但以今天特朗普的逻辑,是中国赢了还是美国赢了?是中国赢了。因为中国赢得了就业、赢得了发展。被苹果解雇的那些美国高技术工人失业了,回去只能测试被退回的苹果机,工资少了一大截。所以美国主导的全球化,原来想的是美国一定赢,结果发现中国才是大赢家,美国是输家。
第三个故事,中国研发不如美国,经济发展却为何有那么大动力?
一微软高管曾告诉我一个从未在经济学文献中看到过的数字。他说美国现在保持着研发优势,产品研发出来,从投资到设厂到经过议会修改法律标准,到营销,到把钱赚回来,这个周期要多长?我说起码要十年以上。他说确实,欧洲比十年还要长。但中国平均只要23个月。你说美国怎么和中国竞争?
日本非常有名的管理学家大前研一,他写的《United States of 中华》,即《中华联邦》很畅销,中华联邦是指把东北亚东南亚这些中国周边的国家都加入中国的经济发展的这么一个大家庭。当时西方大谈中国经济要崩溃,他却看好中国经济。因为他认为中国人学习能力太快了。
他说1970年代日本人很自信,What American can do,we can do it。认为美国人能做什么日本人就能做什么。现在,日本人说,What Chinese can do,how can we do it?中国人做的事情,我们日本人怎么做得到呢?
大前研一讲这话是在金融危机之前,金融危机之后,2010年2月,索罗斯问我:西方文明的衰落看来已成大局,将来要看中国能否引领世界了?然后他感叹了一句和大前研一相同的观点,“中国人学得快啊!”。
我说是因为中国人可以全方位的学习,科学技术学苏联、美国,工业制造学德国,管理学日本,分解房地产的使用权学香港,工业园区学新加坡,农业还可以学以色列。中国没有意识形态的障碍,只有中国有这个包容能力。
分区实验、分工交易基础上的社会大协作
中国经验对世界的影响,是世界其他国家的人更早认识到的。而中国的经济学家多数还是认为中国就是有中国问题,以为所有的问题都可以照搬西方模式来解决。
其实不对。世界发展不均衡,各国国情不一样,所以要走自己的发展道路。中国有两千年的统一历史,统一的语言,而且有强有力的政府领导,所以在国际竞争里就比西方讲“三权分立”的制度优越得多,在这个意义上,中国模式是解决了一个分工加交易还要加社会大协作的创新的办法。
马克思总结出历史唯物主义发展的规律,从原始公社到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但是亚洲国家印度和中国的发展道路是不是也和欧洲一样呢?
马克思只提了一个问题,亚细亚生产方式,没有出答案。给出答案的是列宁和毛泽东,毛泽东理解很创新:因为工业革命,英国的圈地运动是把农民当牺牲品;美国的城市化,黑奴是牺牲品。只有中国农民不但是革命的主力军,还是改革开放的动力。全世界谁听说过乡镇企业可以和国有企业竞争,还可以和跨国公司竞争?所以说,中国发展道路和西方是不同的。
为什么中国可以做到这一点?西方人很好奇。
我说中国人的道理来自于老子和毛泽东的辩证法思想。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我们做混沌理论,有三,就有多样性。而西方老讲一,为什么?因为一神教,归于一,所以趋同的思维,一刀切。不管拉美、东亚国家、苏联东欧国家国情的迥异,来个休克疗法,一刀切,私有化、自由化。
中国的经验是双轨制,同时兼顾了社会稳定和创新。而且中国改革开放的时候也不像拉美国家或者东欧国家片面地对西方开放(西方并没有对他们开放)。中国叫选择性开放。开放深圳特区当时争议很大,其他地方就静观其变。所以中国有很多改革,包括包产到户、深圳特区、经济特区、国企改革,都是各个地区分散试验,不像俄国那样,闭门造车,制定个百年计划,计划还没有造好国家就先垮了。中国是事后的追认,安徽的农村做得好,其他省份就自动仿效,然后中央总结,最后再立法总结经验。所以中国走的这条发展道路远远高于西方的一刀切的发展道路。
所以说,中国改革的成果不但是中国出口导向的成功,外汇储备增加、技术升级,这些都是原来东亚日本走过的道路,中国的成功真正在于找到了一条超越亚当·斯密分工加市场的社会协调的道路,也创造了一个新的社会决策的模式就是分区实验,这样才能够实事求是,因地制宜。
下一步要占领科学制高点
中国道路的崛起,突破了西方模式。中国今天的历史地位不像主流经济学家所讲,是1970年代的日本,经济速度一定要放慢,我认为中国就像1900年的美国,下一步高速发展的空间还很大,更重要的是占领科学、金融、军事的制高点。
此话怎讲?因为1900年的美国,和中国现在一样,工业产量世界第一,但没有占领科学的制高点(当时在德国);也没占领经济和军事的制高点(当时在英国)。严格来说,到1960年代,美国登月成功以后才全面掌握了科学金融和制造业等全面的制高点。以美为鉴,中国下一步的目标是真正地占领科学的制高点。
因为亚当·斯密讲过,分工受市场限制,市场不是一个平等竞争的市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谁掌握了科学教育的制高点,谁就掌握了军事和工业的制高点,谁就掌握了金融的定价权。不把这个定价权拿下,中国要真正解决中国的区域差距问题是不可能的。
中国有无可能在未来十到二十年占领科技金融军事的制高点?
我认为很有可能。美国不卖给中国雷达预警飞机,中国就自己造出来了;不卖给中国航空母舰,中国也自己造出来了……中国的科技上升得很快。不过,现在还在追赶美国。
美国的科技为什么可以占领制高点?不是因为美国的教育系统比中国优越,而是因为美国可以搜罗全世界的科技人才。
美国在二战之前科技远不如欧洲,二战以后数以十万计的科学家被美国吸收了。为什么?美国立国时,所有州立大学受惠于“土地赠与大学”制度,大都设在乡村和小城市。不仅地价要远比欧洲、亚洲便宜,科学家大批地在小城市里专心做学问,不想升官不想发财,才能有世界上最好的研究。出诺贝尔奖最多的大学在哪?剑桥,旁边就是奶牛。当年德国出了那么多科学家在哪?哥廷根大学,那个小城大概只有几十万人口,在中国相当于一个小县。
解决这个问题,我认为要像当年大革命时期,沿海有为青年到延安去创建革命根据地一样,把沿海大城市的研究型大学,有计划地迁到内地去,建立十几个全世界最好的综合性的研究中心,而且跟产业、金融营销整合,不要搞国企集团,学美国,叫大学基金会。经过10年、20年时间,中国一定会全面占领世界制高点。
三句话总结
第一句,由分到合,从分析科学走向复杂科学,中国整体思维有优势。西方分析科学从希腊到意大利,一直到20世纪终结。现在世界走向复杂科学,也就是中国人讲的整体论的时代,要“合”。在“合”的方面,中国人的整体思维有优势。
第二句,世界发展的规律,时间上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从空间角度看,农村包围城市,边缘挑战核心。所以中国现在是边缘崛起挑战核心。
第三句,邓小平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中国产业技术的新陈代谢是世界上发展最快的,所以中国将引领未来的世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