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城内遇见古籍,那一抹文脉记忆最珍贵

2017-01-18 01:45陶瑾
现代苏州 2017年1期
关键词:旧书店古书古籍

记者 陶瑾

苏州城内遇见古籍,那一抹文脉记忆最珍贵

记者 陶瑾

翻开一本本泛黄的古旧书,里边一页页记载着历史的变迁、人文的传承。手抚一札古籍卷帙,会让你享受其中,因为古籍是有生命有温度的,诉说着过往风华。

苏州作为历史文化古城,自古以来,人文渊薮,爱书、著书、刻书、藏书的人特别多。苏州在历史上曾拥有过汲古阁、绛云楼、士礼居、过云楼等闻名遐迩的藏书楼,命运几多转折。时至今日,苏州除了民间购藏以外,重要的古籍收藏地点有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古旧书店等,并配有专人修复古籍。

尽管是一门小众的收藏,这些年,古籍越来越受到苏州藏家的青睐。他们享受着得与失之间的无限雅趣,从藏书人变为研究者。能收得一本好书,就像是碰上一位知音。个中滋味,只有他们自己知道。

不知有古 安能兴今

古籍,是一个国家、一座城市关于历史与人文的备忘录。

中国自4000多年前发明文字以来,流传至今的古籍还有多少?最早的古籍要算公元前3世纪刻在甲骨上的文献,丝绸之路上发现的敦煌写本,以及《永乐大典》和《四库全书》一类宏篇巨制,它们都是珍贵的文物。

苏州自古风物清嘉,历代走出了众多文人,这些文人墨客以诗书成名,书香绵延。尤其到了明清两代,藏书刻书家层出不穷,皆翘楚书林。当时出现了上百位著名的藏书家,成就最高的要属“藏书四友”的黄丕烈、周锡瓒、袁廷梼和顾之逵。而这藏书四大家所藏的精品,最终都汇到了一个人手中,他就是汪士钟。汪士钟藏有宋版300多种、元版150多种。

然而,很大一批古旧书籍、文献资料一度遗落各方,直到解放后,苏州的古旧书籍行业得到新生,走上了保护和发掘文化遗产的新路。收集人员到各地遍访藏家,发掘散落在民间的古旧书籍、文献资料。并到废品收购站、造纸厂去“披沙拣金”,寻找有价值的古书。经过发掘整理出来的有些古旧书籍,如今已在各行各业发挥了作用。

我们整理古籍、研究古籍,更多是为了达到古为今用的目的。可是,近年市场上所见古籍渐少,而且由于曲高和寡,多数人对古籍并不怎么了解。为此,苏州连续举办晒书节,一些藏家展示珍贵的历代古籍,重新唤起人们对古籍的重视,对传统文化的渴求。

古籍收藏切不可盲目

先懂行 再购藏

古籍,连贯了古与今、物质和情怀,让收藏它的人成为一个在当下活得有风雅亦有风骨的人,让收藏这件事更内向指涉灵性,而非金钱或市场。

古籍收藏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古籍指的是甲骨文拓本、青铜器铭文、简牍帛书、唐宋以来的雕版印刷品等,狭义的古籍则专指唐代雕版印刷以来至1911年以前产生的印本和写本。总体上,古籍分为抄写本和刻写本两类。

大家经常提到“善本”,其实古籍善本,包括刻本、墨迹本、碑帖、印谱、信札以及其他文献。刻本是使用雕版技术印制的书籍,其顶峰期的宋元刻本在流通市场上已廖廖无几,继而由明清及民国时期的精刻本引领风潮;墨迹本为文人稿本、手抄本等,一般存世量稀少,且多为孤本;碑帖、印谱、信札、文人墨迹等,是近年来古籍拍场上重要的门类。从2009年春拍开始,古籍善本收藏突然强势爆发,其拍卖行情也跟着火了起来。

古籍进入收藏市场,除了与它本身具有的文献、版本、艺术、学术与文物价值相关以外,它的造假难也是一大优势。收藏者最怕买到赝品,但对于收藏古籍,似乎这方面的烦恼可以少些。

然而,古籍收藏切不可盲目,除了看年代外,还要注意刻本优于印本,初刻优于翻刻,套色优于单色,图画优于文字。古人读书,颇多讲究,其中之一就是重版本,而古籍版本之学,涉及版式、行款、字体、墨色、纸色等诸多方面。自宋以来,版本问题不仅是学者讲求之事,宋元佳椠还成为收藏家争相购藏的雅物。“一页宋版,一两黄金”的说法在收藏界家喻户晓,现在想要收藏到宋元残本近乎奢想。

“古籍收藏与其他收藏不同,它要求收藏者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和专业知识。比如要了解某个年代出版过哪些代表书籍,这个年代的纸质、字体、油墨有何特点,原刻本、复刻本等不同形式的古籍是什么样等。当然,还需要多看、细看,多向行家请教,参加展览会、拍卖会了解行情。”苏州古旧书店经理卜若愚告诉记者。

如今来到古旧书店,明显感觉这里的古书少了不少,反而多了一些新印古籍。“我们也没办法啊!”卜若愚坦言,古旧书店的古籍一部分从民间收集而来;一部分是当年公私合营时,十几家个体书店合并,把各自的“家底”并过来;还有一部分是文革结束后,抄家物资中的古书没人认领的,流转过来的。这些年,喜欢古籍的人渐渐多了,书店拿出来多少古书,基本都能卖掉。随着古书书源的枯竭,民间收藏意识的增强,古书回收量正在日益减少。

“就我知道的,现在苏州收藏古籍的人大概十来个,圈子很小。”卜若愚说,古籍收藏因人而异,主要看个人喜好,如果从纯收藏角度,他建议买雕版刷印书,因为木刻本的数量是有限的,珍稀度、保值增值方面更具优势。

随着古书书源的枯竭,民间收藏意识的增强,古旧书店古书回收量日益减少

苏州藏家的古籍故事

在碎片化时代,能静守书房、耐心品读者已然寥寥无几,何况是藏书纳卷之人。

说到苏州古籍收藏家,你一定知道文学山房的江澄波老先生。“文学山房”百余年来一脉相承,延续着传统的环境,传统的经营方式。它始终保持着一份简朴、纯粹和坚守。江老告诉记者,如今,一些“老苏州”爱书人经常到店里去,也有来自全国的游客循着“书香”的轨迹找到他那里。

来到文庙古玩市场,古籍收藏爱好者秦岭在这里经营着一家“双清阁”古籍古砚店。他从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收藏并研究古籍。当时没人重视这类藏品,一些藏有古旧书的人家,或因晚辈不喜欢,或嫌留在家里占地方,就“放”了出来。古旧书店、文庙市场、旧书摊点、居民家里,到处都能觅到这种书,价格也很便宜。喜爱读书的秦岭便收收看看,很是逍遥。

“记得刚开始收藏古籍的时候,我想找一部厉鹗的《樊榭山房集》,始终找不到,于是托朋友帮我找,朋友帮我找来一套石印本,当时很便宜,只要5块钱一本。”据秦岭介绍,清末民初石印本的数量巨大,它用药墨将原稿写在特制的纸上,覆于石面,揭去药纸,涂上油墨,然后用沾有油墨的石版来印书。其艺术价值与木刻本不可同日而语,所以直到上世纪80年代,石印本尚不被藏家看重。

除了待在店里,秦岭大部分的时间都用于寻书和研究古籍上。他有个习惯,每每寻来的古书都要经过一番考证,考证内容全部手写下来,即便往后转手于他人,自己也算看过了,研究过了,也好留个念想。

最早他看古籍,主要看内容,后来才开始对版本进行了解。他说,鉴赏古籍一般从版本价值、历史价值等方面入手。一般年代越早的古书价值越高,宋版书价值高,因为宋人印书校勘最精,而且用纸、墨色、刻字都很完美。明版书的价值主要体现在艺术上,明人印书,非常大气、精美。

江南名士刘继增手定《冯定远集》稿本二册

目前,秦岭收藏的古籍以木刻本为主,也有一些抄本和稿本。藏书过程中,从内容的考证,到版本的鉴定,乃至得书经历,其中有许多故事,至今回味仍甘之若饴。六七年前文庙早市中,尚能见到主营书摊。那时,秦岭常常奔走于早市摊头。早晨六点开门,特别冬天那会天还黑着,很多人蜂拥而至,等待着摊头一个个摆出来。他曾经在其中淘到一套明版书《四书人物考》,历时三年时间收齐,而且在同一个人那配齐。“摊主是来自泰州的古玩商,最先带来三本明版书的残本,价格很便宜,我买了下来。时隔半年,他又拿来四本,我一匹配,还差一本。又过了一年,他再拿来最后一本。”秦岭回忆说。

古籍修复,要耐得住寂寞

他还曾淘到“清三代”时期的古籍,检出抄本二册,太史连纸,开本阔大,名《内科摘要条疏》,卷首目录页有“露抄雪购”白文印,书虽不全,但他感觉此书非比寻常,随即议价收下。之后询问卖书的那对老夫妻,他们再拿出另一箱书让他找,这才找到另外两本,补全。

所以淘书这件事,首先要做有心人,还要有足够的耐心。古籍收藏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秦岭认为,收藏的本质意义,是兴趣使然,是一种精神寄托,而不能怀着投资心态。“审美过程是主观的,无目的性的。收藏时,缘于兴趣,随缘而得;欣赏时,心无旁骛,思接千古。我想,这或许就是收藏的境界。”

谁能耐得住修复的寂寞

大量珍藏的古籍善本承载着古圣先贤的思想,为传播文化发挥了重要价值。然而历经岁月洗礼,一些古籍难免出现破损。这就需要经过修补和整理。

走进苏州图书馆古籍修复室,“古籍郎中”张晞正坐在工作台前,仔仔细细地拈起一张泛黄的书页,根据书页的破损情况,思量着修补方案。

古籍修复是个技术活。张晞每年修补的古籍多达上百册,“古籍修复需要遵循一套科学规范的操作流程,不仅要保持古籍的原貌,也要尽力保存前人修复的陈迹。因此,干我们这一行必须细致、严谨,耐得住寂寞,并且要饱含对古书的热爱。”张晞坦言。

据她介绍,修补旧书需要用与此书同时代的旧纸,特制的浆糊等等。有些书因长年未曾翻阅,霉烂粘连在一块,就要用蒸汽蒸,蒸完后再用竹签一页页挑开再修补;有些书上的污渍要经水漂洗,不同的污渍还需要调制不同配方的药剂。修补完后,“专业高手”还会依据资料将文中缺字补上,这个补笔的工作与古书画中的补笔是一致的。而近现代的旧书,虽然修复难度不高,但能从不同来源的旧书中把一些书籍给配全,为很多读者弥补了遗珠之憾,这也是非常有意义的事儿。

古书是有“生命”有“温度”的。对她而言,古籍修复不仅仅是一份工作,更是一份无法舍弃的责任和担当。

猜你喜欢
旧书店古书古籍
中医古籍“疒”部俗字考辨举隅
我和古书
关于版本学的问答——《古籍善本》修订重版说明
古书
中国旧书店访书举隅——见于《书林掇英——魏隐儒古籍版本知见录》
遇到麻烦的蝌蚪
关于古籍保护人才培养的若干思考
《野隐好读上古书》(美术作品)
我是古籍修复师
少年宋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