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鑫琪 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筑系
学术
历史街区的保护与发展
——以董市老正街为例
文/王鑫琪 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筑系
董市原名董滩口,属于湖北省宜昌市枝江县,距今有1800多年历史。明清时期,集镇上共有四条街道,从东至西为三条直街,分别为正街、河街和背街。正街西头还有一条横街。如今,董市老正街还留存着明清时期的传统居民、商铺作坊及历史遗迹。在城市化进程日益加快的今天,作为建筑学习者和将来的从业者,不能眼看着曾经一条条承载着地域特色、民俗文化浓厚的老街就这样被磨灭,而应该着手了解这条老街,结合当地的历史文化和经济发展状况,对它进行保护和更新,让它迸发出新的生命力。
董市老正街 历史 规划 文化 民俗
董市镇是一座千年古镇,也是笔者家乡枝江市的管辖镇。小时候笔者去过几次董市,给人最深的印象,便是那条长逾千米的老正街。街道用石板铺就而成,经过千年的洗礼,石板路已被来来往往的行人磨得十分光滑,石板接口的地方也咬合得死死的。街道两边都是砖木结构的古建筑。建筑错落有致,布置随意,更增添一份亲切感。
在封建社会,董市镇处于长江边上,有着得天独厚的水运优势。市民们在附近修建码头、发展水运,极大地促进了董市镇的商业贸易发展,因此老正街曾是一条商业氛围浓厚的街道,无数走街串巷的卖家在这里交易,两边的建筑也多是一个个独立的小店铺。在当时,有洋行、布庄、染坊、中药铺等许多传统商业店铺,交易繁盛、欣欣向荣。而如今,随着经济中心不断往枝江市区转移,水运的优势也不再明显,董市镇便渐渐衰落下来,大量居民也往村镇的新的经济中心转移,人口流出导致消费能力不再,老正街便渐渐成为了被历史遗忘的一条历史商业街。
2.1 依附于老式砖木建筑的原有街区功能
在历史上,老正街曾是董市镇最繁华的一条中心商业街,如今想延续它辉煌的地位,是不可能也没必要的事。但是,它的街区功能,即商业符号可以保留下来。街道两边的建筑形态各异,有小面宽大进深的布局,也有天井式布局,还有一些较为规整的布局。这些不同的空间形态可以适应各种商业模式,比如小饰品店、民俗店、客栈等等。我们可以将它打造成一条民俗商业街,这样可以让老正街的历史符号有一个依托和延续,也能促进消费、吸引人气,真正盘活这条街。
2.2 老正街的建筑、道路的旧材料
对历史建筑和街区的有效保护,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做一个全新的形态或结构在历史建筑旁边,使两者形成对比,互为衬托;另一种是做一些刷新和加固工作,尽量修复、还原历史街区的面貌。对于老正街面貌,我倾向于后一种措施。这样可以加强它民俗商业街的符号,同时让人能够很放心地使用那些旧材料的部分。因为它们经过修复,可以达到和新材料一样的强度和完整度。
2.3 居民的民俗文化
历史上,除了名人文化,这条街承载了更多默默无闻的普通人的小文化,比如在以前,这条街由于靠近长江,每到汛期,街道的一层都会被洪水淹没,但是这个时候,很多商家并未停止营业,而是通过建筑的交通和空间组织,转移到二层营业,这样的建筑叫做“躲水楼”。而在被水淹没的街道上,有专门的躲水划子穿行于水巷之中,仿佛威尼斯水城。此外,董市镇的民俗活动非常丰富,婚姻讲究明媒正娶,选址建房必须看风水、择吉日等。劳作伴有歌声,各个家族都有族规。此外,汉剧、枝江南管等活动在董市也十分流行。
目前,国内学者对古镇的研究都是集中于建筑学、艺术学、历史学、文化地理学、景观学、游客行为、古村镇开发与保护等方面。而对古镇的价值、保护与发展评估的研究不如前者那么深入,在时间上比较落后。而且,很多对于古镇的研究都仅仅是对古镇进行的粗略的定性描述,具体表现为把古镇的主要特征描述出来,可读性比较强,但是语言上不可避免有一些夸张的成分,无法对不同区域、不同类型的古镇进行精确地评价与对比。
董市镇价值评列显示,董市镇具有久远的历史,厚重的文化积淀,科学的选址与布局,良好的生态环境以及独特的人文精神,具有重要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近年来已制定了一系列保护措施并得以有效的实施。董市镇在保护开发过程中一方面应积极引进资金和先进的管理机制,另一方面也应强调社区参与,注意发挥群众的积极性与参与热情,着力营造古村落的真实性,科学改造其实用性,对任何破坏及有损其价值的行为坚决制止,把保护措施落到实处、细处,防止再次破坏。根据客观评价确定开发的总体定位与特色方向,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和开发性破坏,防止因开发行为而使古村落内在价值庸俗化或潜在价值的丧失。
老正街的保护要点,应该着力于调整用地结构,还有一些基础设施和工作机会的设置来鼓励居民回到家乡建设城镇,并且通过回复一定的历史场景和历史文化来促进当地的旅游业发展,实现街区的复兴。
[1] 李百浩. 湖北近代建筑[M].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2] 张松. 历史文化城市保护学导论[M]. 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