碛口:古韵悠悠的“晋西商贸第一镇”

2017-01-18 12:13:55王高岩
商业文化 2016年25期
关键词:古韵口镇古镇

文|王高岩

碛口:古韵悠悠的“晋西商贸第一镇”

文|王高岩

碛口镇,位于山西吕梁市临县城南,紧邻黄河。碛,在晋陕一带专指黄河上随地形起伏变化形成的一段激流浅滩。碛口镇因其距仅次于壶口的黄河第二大碛——大同碛不到600米而得名,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镇,如今小镇已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闻名遐迩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被称为“人生必去的10座小城” 之一。

探古寻今:“晋西商贸第一镇”的前缘今世

碛口镇早在战国时期便成为黄河上一个军事要塞,而它真正兴盛起来是明末清初。清乾隆年间至上个世纪30年代是碛口镇发展的鼎盛时期,万把人的小镇竟遍布大小商号300余家,经济繁荣,民生安逸,有“九曲黄河第一镇”之美誉,也被成为“晋西商贸第一镇”。

一个地处西北黄河边上的小镇之所以能繁华一时,赢得美名,主要得益于它独特的地理位置。因为滚滚黄河流经碛口镇旁的卧虎山前大同碛时,由于当地湫水河在此汇入其中,致使水量大增,原本400多米宽的河道瞬间收窄到不足百米,陡然变窄的河道与大同碛起伏的地貌一下形成了10米左右落差,刚刚还静静流淌黄河顿时奔腾咆哮浊浪滔天,险象环生。黄河上往来运送货物的船只,经常在大同碛发生船毁人亡的恶性事故,于是运送货物的船舶行至大同碛前的碛口镇,便纷纷停船卸货改走旱路,用骡马、骆驼转运到各地,久而久之,碛口镇就成了西北物资外运的中转站,大批商贾云集于此,每天码头上停靠的船只,少时几十艘,多时一二百艘。

商贸活动的繁荣很快带动小镇发展起来,各种店铺、钱庄、客栈、酒肆等业态应运而生,小镇整日人头攒动,车水马龙,叫卖声不绝于耳。至今当地还流传着这样的民谚和描述:“碛口街上尽是油,三天不驮满街流”、“船筏在黄河中穿梭,驼铃在碛口里回荡”,从这些民谚和描述中,不难看出碛口镇当年人来人往、川流不息的热闹景象。

然而1938年这一切戛然而止,随着罪恶的枪炮声,日本侵略者的魔爪伸进碛口,烧杀掠抢,恣意横行,众多富商巨贾被迫撤离碛口,小镇很快落败。新中国成立后,碛口再次兴盛,但没多久随着公路、铁路建设的快速发展,特别是京包复线的通车,黄河水运业失去了原有的优势,碛口镇就此完成了它商品中转站的历史使命,被人遗忘在晋陕峡谷中。

1989年秋,我国最著名美术大师吴冠中来到碛口,他慧眼识珠,从镇中斑驳陆离的老建筑中,发现了它的文化价值,称碛口是一颗“被世人遗落在黄河岸边的璀璨明珠”,他评价说:这里从外面看像一座荒凉的汉墓,一进去,是很古老很讲究的窑洞、宅院,相对封闭,像与世隔绝的桃花源。这样的小镇,这样的房子,走遍全世界都难再找到!此后,随着吴冠中的宣传介绍,各路专家学者、美术家、摄影爱好者纷至沓来,许多影视剧组也慕名而至,寂寞了几十年的碛口古镇再次走进世人的视野,以独有的古韵土风吸引着四海宾朋,繁华起来。2006年 6月,“世界文化遗产基金会”公布了“世界百大濒临危险的文化遗址”,中国有6处遗址榜上有名,碛口镇是其中之一,由此可见碛口镇在历史文化中的地位。

小镇风景:古韵悠悠弥久历新

步入碛口镇,一种古朴的气息扑面而来,青砖碧瓦,画堂朱户,时空仿佛穿越到了明清时代。镇中的主街依山而建,自东开始,沿湫水河往西,再逆黄河北上,曲曲弯弯,一条仅200多米的街道,竟有18道弯,很多地方一眼看不到几米外的走向,扑朔迷离,颇具神秘感,给人感觉好像走进了一座迷宫。街道路面由一块块青石铺成,踏在上面凸凹感十分明显,这些历经人踩马踏、岁月洗礼、被风霜雪雨打磨的凸凹不平的青石,仿佛一个个历史老人,用无声的语言记录着小镇昔日的辉煌。

镇内的建筑,大都以水磨青砖对缝砌筑,漂亮的飞檐、美观的拱门,一幢幢造型十分考究,处处彰显着黄土高原特有的“明柱夏檐高圪台”风格,很多建筑的照壁、门楼、厦檐以及门窗上的砖、石、木上,皆雕刻着精美的人物山水,鱼虫花鸟、飞禽走兽等图案,充满吉祥寓意。 临街作为店铺的建筑,构造上基本为北方特有的三开间一门两窗式,但临街一面则采用南方店铺的活动门板式,白天全部打开,方便经营。

镇中建筑最大的特点是各个建筑之间都有小门相通,这家的前院连着那家的后院,进入一家院落,便可通过院落和院落之间的小门走遍一条街所有家庭,既保持了每户人家的独立生活区域,又加强了邻里之间的紧密联系。这一其它地方鲜见的建筑结构,主要因为小镇繁荣时期很多家庭的大院也兼有存货运货的功能,院院相连便于各家共享存货区域,它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小镇昔日的和谐。而碛口古镇与平遥古城、乔家大院等山西古镇大院最大的不同在于,镇内的房屋院落至今还有生活着承接祖上基业的居民,也正因为如此,碛口被专家学者们称为“活着的古镇”。

现在,小镇已成为旅游胜地,主街上很多老店铺挂着中英文对照的牌匾,专门向游客介绍店铺的历史,当年的洋油行、火柴店、绸缎铺等都再现踪影。在它们中间,我惊奇的发现了美孚公司的分号、孔祥熙家的烟店、乔家的“大德通”票号……驻足这些老店铺前,我不由想起了前苏联美学家鲍列夫关于建筑的一段论述:人们习惯于把建筑称作世界的编年史;当歌曲和传说都已沉寂,已无任何东西能使人们回想一去不返的古代时,只有建筑还在说话,在“石书”的篇页上记载着人类历史的时代。碛口古镇的建筑,很好的诠释鲍列夫的观点,面对它,人们除了获得美学意义上的满足,还能穿透时间的迷雾看到历史的印痕。

黑龙庙堂:承载着一段感人的传说

像很多地方都有自己的标志性建筑一样,碛口也有自己的标志性建筑——黑龙庙,它建在卧龙山半山腰,是一座附近百姓每年祈祷龙王降雨河神保佑的宗教活动场所。据清乾隆21年增修钟鼓楼碑记载:黑龙庙始建于明代,雍正年间增建乐楼,道光年间重修正殿和东西两侧耳殿。屈指算来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

当地有很多关于黑龙庙的传说,其中最流行的一种说法是:有白龙到此地黄河中肆虐,想发水淹没碛口镇,使其变成一片汪洋。镇上有一个身材魁梧、心地善良的黑脸小伙儿,为使百姓免造灾祸,纵身跳入黄河,变身黑龙与白龙展开输死搏斗,最终虽打败了白龙,但自己也身负重伤,沉入河底未能生还。事后,镇内百姓为纪念这位舍生忘死拯救大家的年轻小伙儿,便尊其为黑龙大王,并盖起一座庙,取名黑龙庙。

沿着青石铺就的台阶攀登而上,来到黑龙庙山门前,转身远眺,碛口镇古韵悠悠的风貌和一路奔流而来的滔滔黄河尽收眼底,这一静一动,相映成辉,勾勒出了一幅壮美的大写意山水画,给人一种视觉上的享受,而清清湫水河汇入滚滚黄河那经纬分明的景象,则将大自然的神奇魅力展现的淋漓尽致。

黑龙庙山门由三道石拱门组成,拱门前是一座两层外门楼,造型精美、雕梁画栋,非常气派。山门上方高悬一块“神宫宝界”匾额,笔法苍劲有力、气韵生动,一语描绘出黑龙庙胜景。史料记载,这四个大字是明末清初我国山西太原籍著名思想家、书法家傅山游览黑龙庙时所题。山门两旁镶嵌着两副楹联,一副是清举人、曾任新宁知州的崔炳文撰书——“物阜民熙小都会、河声岳色大文章”。这幅楹联形象的说明了碛口当时的繁盛,字字珠玑,言简意赅。另一副是道光27年清进士、曾任永宁知州的王继贤撰书——“山河砺带人文聚,风雨祥甘物气和”。此联大赞碛口是个历史悠久、人文荟萃、风调雨顺、安居乐业之地,用词精到,书写遒劲,被称为少有的书法精品。

黑龙庙中最吸引人眼球的是建在山门三道石拱门之上的乐楼,它是一个昔日专门用来唱戏娱乐神灵的大戏台,戏台结构奇特,建筑精巧,欧山顶,琉璃瓦剪边,飞檐翘角,美观而华丽,乐楼两边是十字歇山顶式钟鼓楼,规模虽然不大,但精致玲珑,别具风格,整座戏楼被誉为碛口古建筑之首。据说当年南来北往的客商,凡安全抵达碛口的都要在这里唱3天大戏表示庆贺,排队唱戏的商贾一拨接一拨,络绎不绝,鼓乐声声、丝弦悠扬,热闹非常。乐楼除了美观华丽外,最不同反响之处,是它的音响效果特别好,演员演唱时不用扩音设备,到场的每个人都能真真切切听清唱词,当地人说这都是先辈能工巧匠特地将戏台建在三道拱门之上的杰作,三道拱门犹如巨大的人造音响,形成了极好的扩音效果。据说当年台上唱戏,与碛口一河之隔的对面陕西百姓都能听得清清楚楚,故有文人雅士写下这样盛赞的词章——卧虎笙歌天外声,山西唱戏陕西听,静夜一出联姻戏,百代千秋亦温馨。

离开碛口时,古镇颇具传奇色彩的前缘今世、古韵悠悠弥久历新的风貌、承载着美丽传说的黑龙庙,像照片一样一帧帧、一幅幅都留在记忆中,我为这洗净铅华仍古意盎然的小镇点赞,为这“活着的历史文化村落”点赞——美哉碛口!

猜你喜欢
古韵口镇古镇
诸暨市店口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
幼小携手 感悟成长
科教新报(2021年30期)2021-08-26 05:13:25
古韵今和
中华诗词(2020年6期)2020-12-14 07:46:02
古韵今和
中华诗词(2020年3期)2020-09-21 09:28:20
古韵今和
中华诗词(2020年9期)2020-02-07 01:03:22
古韵今和
中华诗词(2020年8期)2020-02-06 09:27:06
人参果 脱贫果
古镇之旅
乡村地理(2018年3期)2018-11-06 06:51:00
古镇——镇远古镇
乡村地理(2017年4期)2017-09-18 02:53:56
同里古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