惯性思维的弊端

2017-01-17 14:11周艳芳
东方教育 2016年8期
关键词:惯性试题知识点

周艳芳

哲学中讲究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但在解读某一社会现实问题的时候,学生常常会陷入一种公式化的迷宫,习惯以一种经验或者公式化的方式去套解所有看似一样实则有差异的问题,其结果往往是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如:连接中部内陆腹地和海霞两岸的第一条快速铁路——昌福铁路,预计于2013年9月底开通运营,该铁路建设里程635.9千米,其中福建境内约348千米,是江西到沿海港口最便捷的出海通道。这告诉我们

①人们能够根据自己的主观需要创造某种联系

②人为事物的联系是可以因人的意志而转移

③人们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而改变联系的形式

④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以及多样性等特点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此题选择D。关键是此题的第一个选项,它符合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思维模式。在一定意义上人们创造某种联系确实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依据需要去创造的。从哲学的角度去思考则发现运用生活中的思维模式得到的结论是错的。创造某种联系属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范畴,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客观依据则是尊重实际尊重规律。思维模式的错误导致了分析和解析试题中出现的惯性错误。从表象上看此题分析的错误是因为基础理解不到位,实则是思维遭遇到了变化的困惑。

解析上述例题中的思维模式就是人们常说的思维定势,又叫惯性思维。百度百科在描述惯性思维的时候用了一个简单例子:如果给你看两张照片,一张照片上的人英俊、文雅;另一张照片上的人丑陋、粗俗。然后对你说,这两个人中有一个是全国通缉的罪犯,要指出谁是罪犯。结论可想而知,人们习惯上得出那位丑陋粗俗的人一定是通缉犯。究其原因是思维无法摆脱已经形成了的经验、习惯和感觉,给出了想当然的答案。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所遭遇到的惯性思维带有很强的隐秘性,它通常表现为基础薄弱,知识点理解不到位。学生反复在知识点上摩擦,最后味同嚼蜡却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自我的经验往往是一把软刀子。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精心整理和总结出一套属于自己、适合自己的知识体系和解题经验,这种经验在平时的学习中会带来较大的便捷,偶尔成绩的优异又加固了所谓的经验和技巧。这种自认为无比优越的经验和技巧或许就是你最大的敌人。常规类试题可以有常规类的解法,但是遇到创新类试题,它将受到严峻的考验。以2014年全国课标1卷第39题第一问为例,材料和设问如下:

被授予“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的钱学森认为,他的人生受益于中学教育。他常常深情地回忆自己的中学生活:

化学教师特别重视化学实验和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化学实验室随时开放,学生进出自由,我那时做了许多实验。生物教师常带领学生去野外采集标本,教学生解剖蜻蜒、蚯蚓和青蛙,我用在野外抓到的蛇制作了标本。学校组织各种课外小组,开设无机化学、诗词、音乐、伦理学等选修课。师生常常一起讨论数学、物理、化学等问题,大家都畅所欲言、无拘无束。大家都不怕考试,没有人为考试而开夜车,更没有人死背书。有一位数学教师在给学生的测验评分时独出心栽,出5道题,学生都答对了,但解法平淡,只给80分;如果答对4道,但解法富有新意,就给100分,还另加奖励。民主、开拓、创新的学校文化深深地感染着每一个学生。

进入新世纪,素质教育理念更加深入人心。围绕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各地进行了新的探索:课程超市、创意集市、探究性学习、名家讲坛、才艺拓展……取得了丰硕成果。在中学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今天,钱学森的中学学习经历可以为我们提供启迪。

(1)结合材料,运用文化创新作用的知识,说明教育创新对培养人才的意义。(10分)

答案如下:

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和活力的重要保证。文化创新推动实践发展、文化繁荣和创新人才培养。教育创新促进了民主、开拓、创新的学校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民主意识、创新精神,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试题设问中“文化创新的作用”则成为学生审题过程中惯性思维的一个取舍点。学生会依据平时备考中积累的经验,教师的整理和课本相结合,最后把答案范围锁定在必修三《文化生活》第二单元第五课《文化创新》中一个知识点“文化创新的作用”上。依据高考参考答案不难看出,如果答案的范围被常规性的锁定“文化创新的作用”这个局部的小范围内,此题很难出彩。同理,如果忽略材料背景中的有效信息“民主、开拓、创新的学校文化深深地感染着每一个学生”和教材前后知识点“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贯连,而得出“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和活力的重要保证。文化创新推动实践发展、文化繁荣和创新人才培养”的答案,此题很难得高分。学生要做到的就是根据题的设问,结合材料合理的选择教材的知识点,用新的思路去总结材料里所透露的新的有效信息。

教师和他人的经验不一定权威。备考过程中教师会根据以往的高考和教学经验对必考的考点做有效的补充和拓展。对此,大多数学生的态度是:以此为蓝本,当做解决所有试题的万能钥匙。学生的这种惯性思维让知识在接受的过程中程序化,模式化,而非常规类的创新试题也就无法找到相对应的备考思路。比如上述高考题,教师指导备考“文化创新作用”知识点范围时基本都会集中在第二单元第五课《文化创新》里。但设问给出的知识范围“运用文化创新作用的知识”很容易让学生按照教材和老师整理的思路出发。结果却忽略掉了答案应该集中的另外一部分信息点:民主、开拓、创新的学校文化深深地感染着每一个学生。考试过程中试题条件是不断变化的,如果对传统思路过于依赖,会造成答案的单一和重复。对此学生要做的就是在接纳有效知识点的同时,还要保持自己灵活应变的能力,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辩证的接纳和吸收,创新思路,找准信息,给出有效答案。

教材不是解决所有问题的终结点。教材只是解决问题的一个工具,但在长期以教材为备考基点的惯性影响下,无形当中把教材当成解决所有问题的终结点。这种习惯性的依赖把教材的地位推到至高无上的地位,诚然教材在备考中确实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却给我们的备考带来足多误区。例如:2011年全国高考1卷第38题第二问,材料和设问如下:

民主改革50多年来,西藏经历了从黑暗走向光明、从落后走向进步、从贫穷走向富裕、从专制走向民主、从封闭走向开放的光辉历程,实现了由封建农奴制向社会主义制度的历史性跨越,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

据统计,1959年至2010年,西藏生产总值由1.74亿元增长到507.46亿元。2010年西藏的经济增长率为12.3%,比全国平均水平高2个百分点。1959年至2008年,中央财政向西藏的财政转移支付为2.019亿元,平均增长过12%。“十二五”期间,中央财政计划对西藏的财政补助达到2124亿元。

结合材料和所学经济知识,说明中央财政支持对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意义。(8分)

答案:加快西藏基础设施建设,为经济的快速发展创造条件;促进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事业的发展,为经济的发展奠定基础;建立社会保障体系,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此题如果从设问信息“中央财政支持对西藏经济发展的意义”来看,知识点可能被锁定在《经济生活》第三单元第八课《财政和税收》中财政的三个作用上。组织答案可能会有无力感,因思路无法拓展,只能拼凑。实际上这个问题的症结就在于过于机械死板的套用教材,不会结合材料和题设背景灵活地重新组织答案。这种过分依赖教材的惯性思维会让很多学生在面临新问题新思路的时候手足无措,甚至慌乱不堪。

在现实生活中,解决问题做到活学活用,任何模式化的解决方法必将导致惯性思维,弊端凸显就越明显。因此我们头脑中要始终牢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理念,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猜你喜欢
惯性试题知识点
关于口罩 这10大知识点你必须知道
2021年高考数学模拟试题(四)
2019年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五)
《陈涉世家》初三复习试题
2019届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二)
知识点自测
“二次根式”复习精讲
科学分析,高效决策
无处不在的惯性
对惯性的认识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