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2017-01-17 13:31胡春平
东方教育 2016年8期
关键词:幻想创新能力课文

胡春平

21世纪是创新的世纪。创新的时代需要创新的人才,创新的人才需要创新的教育。江总书记在1999年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说:“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因而,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国民的创新素质,创新能力成了21世纪国民最重要的能力。

创新教育,就是指以培养创造型人才为目标的教育。它要求在注重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高度重视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即不仅要授之以“鱼”,而且要授之以“渔”,更加要导之以“创”。它是要在全面优良素质的基础上通过实践迸出智慧的火花。从这种意义上讲,创新教育不是一种具体的教育模式,而是一种意义深远的教育思想。

21世纪的小学语文教学,在创新教育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语文作为一门最重要的基础学科,一方面是人们交际的工具,另一方面又是我国悠久历史文化的载体,是我国丰富的人文精神的组成部分。它关系着民族凝聚力的形成与增强,关系着民族兴衰的命运。面对新世纪的挑战,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创新人才,培养创新能力,已成为迫在眉睫的重大课题。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下面我谈几点浅见:

一、激发兴趣,唤起创新意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浓厚的创造兴趣和创造欲望,引导学生多思、多问,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首要工作。如教师在课前精心设计好导入新课的方式,课始就掉起胃口;根据课程内容创设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的生活情境,把教学中“死”的知识用“活”的办法呈现出来;运用各种教学方式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引导学生去探求新知,唤起他们创新的意识。如:在学习《只有一个地球》一课时,课始我出示了一幅地球哭泣图,问大家从图中看到了什么?唤起了同学们想要探求地球奥秘的欲望,激发了学习兴趣,自主从文中寻找答案。学完后大家了解了地球现在所受的灾难,又联系实际谈了自己的所见所感。接着我又要求同学们设计保护地球的宣传语。学生们兴趣盎然、争先恐后的来说,一个比一个说的精彩。

二、鼓励质疑,激发创新思维

亚里士多德有句名言:“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有疑问才会有思考,有思考才会有创新。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因此,培养创新思维要从培养质疑问难开始。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巧设疑问,引导学生质疑,教会学生质疑。通过多种形式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大胆质疑的探索精神,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面的思考问题,大胆提出问题,逐步养成质疑问难的习惯。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如:在学习《拔苗助长》一课时,组织学生学习,鼓励他们发现。学生提出“秧苗很小,拔高一节,早就翻倒了。”“家里人赶快跑去,时间很短,秧苗可能萎了,不可能枯死。”孩子们凭着已有的经验和对课文的理解,提出了一些值得探讨的问题。激发了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

三、营造氛围,培养创新能力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说过:“学生只有在亲密、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中,才能对学习产生一种安全感,并能真实的表现自己,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也才能创造性的发挥学生的潜能。”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就要努力营造轻松、愉快、和谐、民主的氛围,激发学生主体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课堂上可以用商量的语气与学生进行交谈,“谁想说说……”“谁想谈谈……”、“能把你的想法告诉大家吗?”只有这样让孩子们言论自由,让课堂成为“百家争鸣”的场所,在这样的情境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既有信息的传递,又有情感的交流,更能撞击出创新思维的火花,使课堂真正成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场所。如:在学习《秋天》一课时,我带领学生到校外去观察树木、田野、天空等,使学生感受到秋天的气息。学生提出了很多问题,“为什么有的树秋天不落叶?”“为什么家乡的秋天和课本里的不一样?”……在这样的氛围中,拓展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自主探究,提高创新素质

课堂的主动权不能垄断在教师的手中,学生才是课堂真正的主人。教师在教学中交给学生学的方法,培养学生自己获得知识、运用知识、创新知识的能力与习惯,引导启发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学习、在发现中学会发现。同时把课堂内容延伸到与之相连的现实生活或相关领域的新知识。还要引导和启发学生自己去观察、分析、比较、研究、创新,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处于主动探索自主学习的状态,疑难问题由学生分组讨论,多向交流信息而解决。如学习《白杨》一课时,先结合自己看到的白杨树,画出白杨树,说说白杨树的特点,再自主学习,在小组内互相提出含义深刻难以理解的句子,“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自己的心。”“爸爸又陷入了沉思”小组内学习讨论,在全班交流讨论。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共同探索发现,解决了问题,激发了学习兴趣,提高了创新素质。

五、鼓励想象,培养创新精神

鼓励大胆幻想,以幻想目标激励,然后启发改组、迁移、综合运用所掌握的知识,架设通向幻想目标的桥梁。美国著名的教育家杜威说过“科学的每一项巨大的成就,都是以大胆的幻想为出发点的”。对事物的未来大胆地幻想是创新的起点,从某种意义上讲,科学史上的许多事物的过去和今天都表明“只怕想不到,不怕做不到”。在课堂中,我们应引导学生对事物的未来大胆进行幻想,并以此幻想目标为导向,激励改组、迁移、综合运用掌握的知识,寻找各种将幻想目标化为现实的途径,从而增进创新技能。例如在教《桂林山水》这篇课文时,结尾有这样一句话“"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这句话是对全文的总结,概括了荡舟漓江的情景,内涵丰富。这时教师可抓住词句,引导想象:桂林山水景色如何?人们荡舟漓江是怎样的感觉?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创造性地描述游览的情景。有时,教师要善于利用“空白点”,引发“补想”,培养的合理想象能力。

展开想象的方式很多,还可以抓住结尾,引导续想。有些课文的结尾言犹尽而意未了,余音不绝,耐人寻味。教师可抓住结尾寻着文路展开合理想象,或是抓住课文“假想”成分,引导推想。读了《穷人》,可让学生续编《两个孩子来到桑娜家以后》。有些课文的体裁是科学小品文,蕴含着创造思维培养的许多因素和良机,教师可根据体裁特点,引导学生仔细阅读课文,展开科学而合理的推理。试写科普故事;练写童语故事,如出示这样的题目来丰富学生的积累;《假如我是神笔马良》、《假如我是校长》、《今天,我当家长》等等。让学生在读写实践中展开想象的翅膀,培养丰富的想象力。

课本中加强文字训练的好课文,蕴含着培养创新能力的因索和良机,教师要充分挖掘这些因素,把握培养良机,引导主体参与,培养他们的求异思维和创造思维,进而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陶行知说过:“处处是创新之地,天天是创新之时,人人是创新之人。”可见,每个人只要具有创新精神,都能成功。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注意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从而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猜你喜欢
幻想创新能力课文
拓展探究实验 培养创新能力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端午节的来历
背课文
锁不住的幻想
幻想画
幻想画
幻想画
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中学生物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