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涛
近年来,校园流传“5<2"这样一个不等式,大致的意思是说:学生们在校园里5天接受的思想道德教育,还不及双体日两天在社会和家庭中的所见所闻所产生的影响。这就向我们提出了这样一个严峻问题,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路向何方?加强和改进教育工作,不只是学校和教育部门的事,家庭、社会各个方面都要一起来关心和支持。构建三位一体的教育体系是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必由之路。
一、构建三位一体的教育体系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教育时空上的相互衔接
青少年的生活环境,在时空上包括家庭、学校和社会,一般情况下,学生在校约6小时,在社会上活动约3至4小时,其它时间在家里。他们缺乏社会生活经验,是非判断能力和自我监控能力不强。从法律角度讲,家和和老师应负起监护的责任。如果家庭、社会和学校三个方面中的任何一方失控,都会导致整个教育在时间或空间上出现断裂。这样就使本应相互衔接的教育的整体性遭到破坏,由此,社会上的不良分子、不良影响就有机可乘。据统计,近年来我国青少年犯罪率居高不下,这已构成一个严峻而迫在眼前的社会问题。许多问题少年、问题学生,其“问题”都可在家庭教育不当或社会不良影响中找到原因,学校教育的失误或转化不利,又使这些孩子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难以自拔。
(二)有利于教育方向上高度一致
生活中常有这样的事,孩子在校接受正面的思想教育,满怀进取愿望,回家后家长或亲戚来几句“世态炎凉,人生真谛”,顿使孩子困惑不已;有时家长的谆谆教诲抵不过社会上朋友的几句“肺腑之言”,也使孩子不知所措。这说明三种形态的教育如果其方向不一致,其教育作用势必相互抵消,或引起思想混乱。目前,我国三种教育方向不一致的问题还相当突出。如一些有条件从事社会教育的单位,不仅未尽其职,反而以营利为目的,出版、发行、传播一些有害于青少年成长的东西;家庭教育缺乏科学的理念指导,对独生子女的宠爱和重科轻德倾向日益突出。这一切说明,应增强社会、学校、家庭教育者的教育责任感,建立一种三种教育力量一体化的教育体系,统一教育方向,既组织好社会教育,又提高家长的教育素养和参与意识,强化学校教育的育人功能,使三种教育在同一方向上协调一致。
(三)有利于加强各种教育的互补作用
家庭教育的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具有亲密的血缘关系,使家庭教育独具丰富的感情色彩。年龄越低,家庭教育的先导性、启蒙性作用越大,甚至影响孩子一生的发展。而学校教育的统一性、组织性、系统性、集体教育等特点,对学生的品德养成和才能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主导作用。同时,融洽的师生关系和丰富多彩的集体生活对学生的社会性发展、社会规范的内化和社会公德的形成也是十分有利的。社会教育在内容上具有多样性、实用性、及时性、灵活性,形式上灵活多样,有利于学生在接受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的同时或之后,开阔眼界,扩展视野,及时了解和适应社会生活,更好地发展其个性品质和创造才能。由于三种教育各具特点与优势,对于特定的教育目标,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难以完成的,而学校教育却可以顺利完成;反之,学校教育力不从心的教育目标,家庭教育或社会教育都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有时,单靠一种教育途径难以完成某一教育目标,必须通过几种教育途径共同作用才能完成。这是因为,由于学生的遗传素质、生活环境、成长道路各不相同,他们对家长、老师、朋友的信任程度也会不同,因而对不同的教育活动会产生不同程度的认同或排斥情绪。一般来说,受教育者对教育者的信任程度越高,对教育活动的认同程度也越高,其教育效果也就越好;反之亦然。教育者总是以追求最大教育效益为目标,所以不同教育形态或途径所发挥的作用就会有差别。
二、构建“三位一体”教育的方法与措施
形成以学校为主体,家庭为基础,社区为依托的“三结合”教育模式。根据不同社区社会、经济、教育组织结构的特点,确定不同的社区“三结合”运行方式,有利于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发挥更强大的作用。
(一)学校和家庭交流,双向互动
第一,发挥学校教育主导作用,引导家庭教育。在指导内容上,一是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让家长走出教育的误区。如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合格加特长观”、“自立、自护能力观”、“发展观”等。二是帮助家长掌握教育规律与方法,提高家长的教育水平。三是提高家长素养,让家长以身作则。帮助家长运用现代教育学、心理学的理论去了解教育孩子。四是指导家长创造良好家庭氛围,熏陶孩子。在指导形式上,一是建立校级和班级的家长委员会。二是开办家长学校。定期召开家长座谈会,用专题讲座、观摩、学校开放日、座谈会等形式开展家长学校活动。三是开展家教咨询活动,将个别咨询和共同辅导相结合。四是进行家访、校访。使这类形式巩固地成为“三结合”教育的阵地,发挥其经常性的教育作用。
第二,学校、家庭互相交流,互相配合。学校定期向家长汇报学校教育情况;与家长协商教育的内容、方法;请家长参与学校的管理工作;开展多种活动,调动家长参与教育活动积极性。
(二)学校回报社区,形成社区和学校良性互动发展局面
学校发挥文化中心的优势,利用教师、设备、场地等教育资源与社区联办文化、体育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区教育活动,发展社区内的人文精神,促进广大居民文化生活的提高。同时,学校还组织各种健康有益的活动,加强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如每年慰问部队、公安、交警,创建文明长廊、举行广场演出、开展青年志愿者活动等,用实际行动回报社区。
(三)依托社区,促进教育优化,提升教育效能。
第一、树立大德育观,打破学校传统德育的封闭性。将社区内的学校和社会团体,有领导、有组织地结合起来,发掘社会积极的教育因素,清除负面的、消极的因素,对青少年进行持久的、多层次、多形式的联合教育,提高德育工作的整体水平和实效。第二,提高学校声誉,促进学校发展。在社区和学校紧密合作中,社区对学校的需求给予积极支持,学校向社区负责,努力提高教育质量。因此,在社区开展的各项工作中,都将学校的发展变化作为宣传的一个内容,形成有利于学校的社会舆论氛围,以此激励了学校的发展。第三,开展具有针对性、时代性、实效性的爱心助学大行动。为确保每一学子不因家庭贫困而失学,学校内引外联,充分利用社会力量,使帮困助学工作走向社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