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海云
摘要:艾滋病作为一种破坏人们免疫系统的传染病,严重损害人们的身心健康。我国艾滋病流行疫情日益严重,本文就此分析了我国艾滋病的流行现状。
关键词:艾滋病;流行现状
我国自1985年6月3日,发现首例输入性艾滋病病例,截止2015年12月31日,全国报告现存活艾滋病感染者和病人共577423例;报告死亡182882 例;2015 年新发现感染者和病人共115465例,既往HIV感染者本年转化为病人16561例[1]。由此可见,艾滋病在我国的传播呈快速增长的趋势,已经成为严重威胁我国人民健康的公共社会问题。
一、艾滋病概述
艾滋病AIDS是由人类获得性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以T淋巴细胞损害为主的免疫缺陷综合征,其主要表现为全身衰竭和免疫功能低下所致的一系列机会性感染,目前尚无法治愈[2]。
艾滋病经以下三种途径传播:性接触(包括同性、异性和双性性接触);血液及血制品(包括共用针具静脉注射毒品、介入性医疗操作)和母婴传播(包括经胎盘、分娩时和哺乳传播)。
二、艾滋病流行现状
(一)艾滋病流行过程
艾滋病在我国的流行日益严重,形势严峻[4]。AIDS在我国流行经历3个时期:1985—1988年被称为输入散发期[6];1989—1994年为局部流行期,此时期AIDS在我国的流行日益严重,共报告病例1221例[7];1995年至现在为广泛流行期[8]。
(二)艾滋病流行高危地区
亚洲拥有的HIV感染者数居全世界第2 位[5]。大多数的HIV感染者分布在云南、广西、河南、四川、新疆和广东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这些省(自治区)高的HIV感染率和患病报告人数,约占全国总数的70%-80%,艾滋病主要在高危人群内传播,尤其是男男性行为者(MSM)中传播呈上升趋势[15]。
(三)艾滋病流行的性别差异及传播途径差异
2015年新发现的HIV感染者及AIDS病人中,HIV感染者男女之比为3.6:1;AIDS病人男女之比为3.8:1;15岁以下HIV感染者662例,AIDS病人147例[1]。2015年新发现的HIV感染者及AIDS病人中,异性性传播76492例(66.25%);同性性传播32617例(28.25%);注射毒品传播4675例(4.0%);母婴传播697例(0.6%);性接触加注册毒品传播336例(0.02%)[1]。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我国的HIV及AIDS还是以性传播为主,15岁以下的HIV感染者及AIDS病人数量和男性数量增加。
(四)艾滋病流行因素
我国HIV/AIDS主要流行因素有:不安全性行为;静脉注射毒品;人口流动的频发造成HIV/AIDS疫情的变化;自我保护意识差;对艾滋病的歧视影响预防及治疗的工作开展;安全套使用率低等[8-9];当前,性传播成为我国艾滋病传播的主要途径[10],而不安全的性行为是造成感染的主要原因[8]。如:在没采取安全措施的情况下发生性行为和通过购买商业性服务来解决生理需求,感染上HIV病毒。
而静脉注射毒品也是不可忽视的,个别地区注射吸毒人群感染率甚至高达80%[8]。在吸毒之后发生的乱性行为等,及一些女的以性换毒、以性养毒,有的存在多性伴等,加剧了艾滋病的传播,在加上新时期社会的转型,不可避免的使艾滋病问题依然是公共健康问题的威胁。研究[9,11-12]显示,对艾滋病感染者和患者的歧视严重影响工作开展。由于各种原因,安全套的使用率不高;不同经济环境影响了艾滋病知识的传播及知晓途径和艾滋病治疗,也导致艾滋病的流行。
参考文献:
[1]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病艾滋病预防控制中心,性病控制中心.2015年12月全国艾滋病性病疫情及主要防治工作进展[J].中国艾滋病性病,2016,22(2):69.
[2] 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分会艾滋病学组.艾滋病诊疗指南[J].中华传染病杂志,2015,5(8):385- 401.
[3] 张鹤,杨虹,王铁英.21例艾滋病患者的心理护理[J].中外医疗,2011,3(12):165.
[4] 张孔来.中国卫生系统对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做出的反应[J].生殖医学杂志,2004,13(6):330-333.
[5] UNAIDS.UNAIDS World AIDS Day report 2011[R].UNAIDS.2011:1 - 48.
[6] DZC.AIDS prevention and control in China[J].Chin Med J(En-gel),1991,104:795-798.
[7] ZX,TC,CKH,eta1.Injecting drug use and HIV infection in southeast China[J].AIDS,1994,8:1141-1147.
[8] 宋琴,袁家麟.我国艾滋病流行现状-流行因素及其防治对策[J].职业与健康,2012,28(23):2974-2976.
[9] 张孔来.中国艾滋病知多少-中国艾滋病流行趋势预测的影响因素[J].基础医学与临床,2005,25(6):481-486.
[10] 陈任,赵然,马颖等.公民社会组织参与我国艾滋病防治工作探讨[J].安徽医学,2014,35(9):1306-1309.
[11] 赵二江,崔丹等.艾滋病的流行现状与预防措施[J].现代预防科学,2012,39(7):1597-1599.
[12] 高洁,陈任,吴泥亚等.我国高中低流行地区居民艾滋病知识及态度调查分析[J].安微医学,2016,37(9):1162-1165.
[13] 王永红.某高校大学生对艾滋病知识、态度、技能及性健康教育需求的调研[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15,19(4):376-379.
[14] 贾平.中国艾滋病法律与公共政策--以权利保障和受影响人群为核心[J].中国艾滋病性病,2016,22(3):222-225.
[15] 吕士学.基层艾滋病防治现状探索[J].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2016,34(4):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