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璐君
摘要:史铁生先生一生有许多篇文章描述对母亲的思念,《合欢树》是最具有转折性的一篇,本文从作者对母亲的回忆、想念、自责、煎熬、面对、领悟、释怀七个层次述说“合欢精神”在作者心里的逐渐绽放。
关键词:合欢树;母亲;小院
《合欢树》是1985年史铁生先生发表在《文汇月报》第六期的一篇怀人散文,因语言质朴、笔致灵动等特点被选入中学、中职等不同学段的语文教材,其中一部分教材及教参对此文的定位为抒发“作者对亡母的愧疚与作者内心的痛苦”,在此本文通过七个问题层层解疑,揭开文本的另一种解读,先生给此文命名“合欢树”,其中蕴含着作者对母亲的深切思念与最终释怀,决定为了母亲好好活着,尽情绽放“合欢”精神。
问题一:为什么《合欢树》的文名为“合欢树”?
合欢树(拉丁文名:Albizia julibrissin Durazz),别名:福榕树,西伯利亚人参等,为落叶乔木。头状花序于枝顶排成粉红圆锥花序。其名由来:相伟虞舜南巡仓梧而死,其妃娥皇、女英遍寻湘江不见,终日恸哭,泪尽滴血,血尽而死,逐为其神。后精灵与虞舜 “合二为一”,化为合欢,合欢树叶,昼开夜合,相亲相爱。“合欢树”名字的由来看似与爱情有关,但在此先生用它来命名文本以怀念母亲,可见与典故无关,取其字面意思但又不限于此,“ 合”是自然的、全面的意思,它包括内外相合,上下相合,左右相合,前后相合等。“欢 ”是快乐,高兴,活跃,旺盛的意思。“合欢”代表着合家欢乐,预示家里每个人都要欢好之意,文题的出现也预示着它必然蕴含着丰富的象征意义。
问题二:为什么文章名为“合欢树”,全文共十二段内容,第七段才第一次提及“合欢树”?
文章的前六段分别描写了作者十岁、二十岁、三十岁以及获奖之后与母亲之间的情感回忆。十岁时作者作文比赛得了第一,急切的想听母亲的夸赞,可母亲说的却是她自己,但作者仍然“承 认她是世界上长的最好看的女的”,这一段的开启作者毫不掩饰的展示了一个孩子对母亲单纯的爱与崇拜,但他们之间的对话并未成立;二十岁时作者的“两条腿残废了”,自己对治好腿疾已不报什么希望,可是母亲却“全副心思”都放在“给我治病上”,直到一次烫伤,当医生认为是要命的事情时,作者不以为然,“心想死了也好,死了倒痛快”,可作者母亲吓坏了,惊惶了几个月,昼夜守护着,“幸亏伤口好了起来,否则她非疯了不可”,在这个阶段母亲是多想和儿子进行对话,可那时儿子正沉浸在自己不幸遭遇的世界里;三十岁时,“我的第一篇小说发表了,母亲却已不在人世”,他们之间的真正对话在作者母亲的有生之年始终没有达成,“子欲养而亲不待”的痛苦云淡风轻的跃然纸上,却深入骨髓的烙进心里,前面这六段既是对作者怀念母亲的一个层次铺垫,又默默呈现出作者与母亲的情感渊源,痛苦所在,是引发“合欢树”出现的一个情感线索,又是蕴含文章第七、八段“含羞草”最终长成“合欢树”的必然所在。
问题三:为什么邻居最终向作者提及 “合欢树”时作者内心会“抖”?
北京四合院有的是大院套小院,作者静下心,走着走着偶尔会到这个和母亲一起生活过的四合院,但从不进小院只在大院和邻里说话喝茶,大家端茶切瓜很是热情,虽有所回避最终还是提起了“母亲”与“小院”,这个“提起”是邻里家常理短不自觉说到?还是小院有新生的变化邻居有意提出?或是作者心里实在难熬,那个“小院”和“合欢树”在作者心里天天召唤着他,他的神情引发了邻里想提及的愿望?也或是邻里怕他伤心根本没有提及而是作者后面再想进“小院”进不成了,有意设计让邻里帮他提及?关键就在这一个“抖”字上,邻里猝不及防的提及“小院”,作者情感受到突然冲击,发生正常心理反应而导致心里一“抖”。在作者心里,对母亲一直背负着沉重的感情,邻居们都曾目睹他和母亲的艰难,所以大家的回避反而成为最终必然提及的情感衍射,当情感积蓄到一定程度突然问及时,作者内心的世界瞬间被震颤撕裂,所以“我心里一阵抖”。
问题四:那棵 “含羞草”为什么会长成一棵“合欢树”?
作者的母亲从作者生病好转以来,一直没有放弃,天天往劳动局跑,希望帮助儿子找一份正式的职业,有时受了冷脸或者委屈也仍然坚持,对于作者的腿伤和写作也是同样抱着坚定的希望,母亲从来不肯轻易放弃,看到一点希望便紧紧抓住,陪伴着作者努力前行,母亲的精神就像一棵树的“合欢”精神。“含羞草”虽然娇羞羸弱,但却每天努力的生长,以顽强的生命力克服一切生长障碍最终长成为参天大树。其次母亲在临终时的遗言也是“好好儿活”,作者能够体会到母亲最后的希望,希望他好好地生活,就像“合欢树”一般有个合乐欢快的人生,“合欢”二字即代表了母亲满怀希望的情愫,又展示出作者领会了母亲的良苦用心,一家人都好好的。第三这棵树同时也象征着作者自身的成长经历,作者常说自己“职业是生病,业余是写作”,可见作者经受了多少人生的坎坷最终才获得“合欢”的成就,好像刚开始没发芽的“含羞草”第三年才长了叶子,第五年才成为一棵小树,这其中生命印迹的曲折无不象征着作者本人的成长历程;第四“合欢树”的最终长成同时也是作者对其母亲的致敬,他没有辜负母亲,最终获得成功就如现在满树的合欢花,茂盛而璀璨。
问题五:为什么全文在剩下不多的六段当中,三次提及一个“不哭不闹”、“ 瞪着眼睛看树影儿”的孩子?
这个“小孩”由邻居提起,瞎逛的时候想起,结尾的时候又寄予厚望。如果说这个“小孩”是真的住进小院的孩子,怎么会有“不哭不闹”、“ 瞪着眼睛看树影儿”的孩子;如果说这个“小孩”不是真的作者为什么要花那么多笔墨来提及这个不相干的孩子?作者在邻居提及“小院”和“合欢树”时心不止“抖”了一下,如不是对“小院”和“合欢树”有特别的情愫,又怎无故的总往大院跑,这种情愫在长久的铺垫下终于绽放,他终于下定决心去看看“小院”和“合欢树”,可是由于“家家门前的小厨房都扩大,过道窄到一个人推自行车 进出也要侧身。”,所以似乎不能依靠自己的力量进小院了。那么要如何才能看到“小院”和“合欢树”? 一个“小孩”出现了,由邻居提起,无论这个小孩是否真的存在,其最大的意义是成就了作者的心愿,“有一天那个孩子长大了,会想起童年的事,会想起那些晃动的树影儿,会想起他自己的妈妈。他会跑去看看那棵树。但他不会知道那棵树是谁种的,是怎么种的。”到这一句,在读者心里已呈现出这样一副画面,史铁生先生就坐在小院的合欢树下,泪流满面的微笑着,满树的合欢花,绚烂盛放,阳光四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