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评弹艺术继承与创新

2017-01-17 19:53高菲
东方教育 2016年20期
关键词:苏州音乐艺术

高菲

孕育成长于苏州——中国最古老的历史文化名城土地上的评弹艺术,拥有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文化滋养和积淀,更是由于评弹禀其“江南水乡”钟灵毓秀、物华天宝之灵气,承其“人间天堂”人文荟萃、艺林流风之精髓,历经几代艺人呕心沥血,孜孜以求,精雕细琢,代有创新,终于使之从简朴的说唱发展成为一门精深的表演艺术并将其表现力和艺术性发挥至于极致,以其别有风味的特色和光彩在艺术领域独树一帜。世人誉之为:民族文化之瑰宝,江南艺苑之奇葩。

笔者深信:继承、创新是评弹艺术的发展之路。

关于继承和创新的关系问题,评弹界近二十年来,争论始终不绝。有人说当务之急,必须首先抓好继承一环,否则评弹要衰亡;也有人说时代在前进,评弹如不能与时俱进,衰亡将更快。

2006年5月,评弹经国务院批准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从此正式确定了其“国之瑰宝”的法定地位。然而虽然政府加大了支持力度,并给予实质性的优惠政策且采取了一系列具体措施,但是我们还是无法回避摆在面前的事实:现代化的冲击、丰富的电视节目和现代人的生活方式,使得评弹和许多传统的民族的表演艺术渐见式微,当今评弹观众日趋减少,新听众和青年听众更为稀缺,江浙沪满二百人以上的评弹书场少得可怜,原先一大批被评弹艺术魅力所折服的老听众与当今评弹渐离渐远,甚至于很少涉足评弹书场。关键是:评弹的生命在萎缩,我们如何去挽救并要使之重新崛起发展?作为评弹科班出身和从事文化职业的我,又是那么热爱民族文化,与其坐视叹息一株璀璨的艺术生命之树渐渐地枯竭,甚至变成仅供参观展览的沉睡的“木乃伊”而袖手旁观,倒不如斗胆提出以下几点愚思拙见:

1.在尽量保持评弹艺术特色的基础上,就其演出方式和说唱内容增加现代化的“营养”,使之不失“原汁原味”,又见锦上添花,首先在音乐上进行改革:

比如:一个传统的开篇,在三弦、琵琶伴奏的同时,假如融合了筝和萧、笛子、二胡等,亦可按照抒发情感的不同融合大提琴、小提琴等弦乐伴奏,那么那种苍劲、悠扬、浑厚、典雅的音乐就会浸透一种古典的遗风遗骨,显得妙不可言。

2.采用多媒体技术,配合曲目内容,制作舞台背景画面,只要取材衬托得当,起到“绿叶”作用,就能使说唱内容更有立体感,演出效果具有时代感。

3.如果将以上两点结合,那么势必会产生连锁现象:首先能吸引当代文学家、音乐家的加入,创作出耳目一新的评弹书目,而后以新的说唱内容和新的演出方式逐渐吸引新老观众层面。

为了论证以上愚拙之见的可行性,笔者专门请教了资深音乐人和专业评弹演员,并分别和他们进行了切磋探讨,得到的是他们一致的肯定。我熟识的一位音乐制作人曾在国外进修深造音乐多年,回围后一直致力于振兴民族音乐,因此潜心探究中西方音乐结合的新形式和新作品。由于搜集创作素材的需要,他曾将我国所有的民族音乐加入西方现代音乐伴奏,结果发现和西方音乐融合最稳定最自然的民族音乐是“评弹”,其实这正是由于“评弹”音乐本身特有的“诗词平仄韵律”的规则性所决定的 他也曾在为昆剧演员制作音乐时请演员按照现代电声打击乐的节奏演唱,音效很好。

让我们追溯到数年前,上海评弹团和上海爱乐乐团在大剧院联袂演出的“评弹交响乐”,全场观众雷鸣般的掌声经久不息。

可见“评弹”的创新确实可行并且是其艺术发展的一条出路。民族化的音乐只有与时代接轨融人世界才具有永恒的生命力!

再横向扫描一下:我国民族音乐家马晓晖抱着她心爱的二胡走出国门与世界热烈挥手,奥地利维也纳的金色大厅、德国的贝多芬音乐厅、美国的肯尼迪中心、法国的香格里榭大剧院等许许多多的国际著名剧院到处都留下了她的足迹,被国外誉之为“极具震撼力的音乐”,为中国人争足了脸面。在上海东方艺术中心,我亦曾亲眼目睹了她和萨克斯风、爵士鼓手们的精彩亲密的合作,赢得了满场阵阵喝彩。

和评弹一样出生于苏州,也曾一样陷入过窘境的昆剧,由于勇敢地进行了创新:那一部青春版的《牡丹亭》,戏装依旧古老,词曲依旧古老,只是融人了现代化的元素,却使其观众迅速年轻化。这一举措似乎成为昆曲回生的灵丹妙剂。那么评弹也完全可以理直气壮地以其充沛的生命力,在传承的基础上,借助现代高科技,注入新的灵动,加以新的创作,从而使之走出沙漠,从容走进艺术生命中的又一个春天。

苏州自古山青水秀,人杰地灵,独特的自然环境造就了苏州人上善若水的大爱、柔情似水的缠绵和水滴石穿的坚韧。千百年来,小巷深院、粉墙黛瓦、小桥流水、枕河人家的古城格局,又使苏州人的性格变得锐思善变、纤细敏感,这也就自然催生了清丽婉约、雅俗共赏的苏州评弹。悠悠历史,纤纤回味;千回百转,花开花落;艺苑奇葩,依然楚楚……

适者生存是永恒的规律,科学发展是时代的要求。我想,只有“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执着开拓创造中国传统元素与西方现代元素融为一体的捷径,和谐发展、创新理念、承前启后、居安思危、戒骄戒躁,自觉投身于培育和构建积极的苏州评弹文化生态的科学实践中,趁着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大好机遇,更好地抢救、保护、传承、发展好我们的评弹艺术,一个全新的评弹青春版之呈现必将为期不远,为打造“文化苏州”、建设“文化强市”奉献出我们的一份绵薄之力!

猜你喜欢
苏州音乐艺术
“再读苏州”“石痴”顾天叙
Pingtan in Suzhou 苏州评弹,值得一听
“洋苏州”与“新苏州”演奏和弦
纸的艺术
音乐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爆笑街头艺术
音乐
秋夜的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