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中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2017-01-17 19:50陈立娟
东方教育 2016年7期
关键词:情感语文教育

陈立娟

摘要:传统教育往往侧重于传授知识,而忽视了启迪人文精神。我们应通过在教学中采取情感手段,发挥情感教育的独特作用,促成知识和情感相交融,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本文从情感教育现状、情感教育策略等方面,阐释了中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关键词:语文;情感;教育

黑格尔说过:“我们简直可以断然声明,假如没有热情,世界上一切伟大的事业都不会成功”。可见,情感是任何事业都不可或缺的。情感教育关注的是学生的态度、情绪和情感,目的是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中小学生处于情感发展的重要阶段,语文教师扮演着情感教育的重要角色。

一、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现状

语文教学中认知能力与情感培养是一个关系复杂的综合体。在教学中,我们往往重知识教育,而忽视了情感教育。例如,一个老师讲解《观潮》时,把课文分解成潮来前、潮来时和潮来后三个部分,并利用大量时间讲解潮汐的形成,把一节原本是让学生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景色,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培养丰富情感的语文课变成了普通的自然课。在这个过程中,虽然学生了解了有关潮汐的知识,但丢掉的却是文中所要抒发的对自然景观的热爱之情。这恰恰是将知识从情与意中分离出来,将真从美与善中提取出来,抛开情感讲认知,陷入了单一的境地。所以老师在讲解的过程中,只有把对知识的学习融入到情感中,才能收到理想的效果。

由于受思想大于形象这一观点的影响,情感教育变得更加空洞乏味。在语文教学中,老师习惯于简单地讲解课文思想,把情感剥离后,与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相联系,反而将语文课变成了思想政治课,把课文中的人文情感等同于思想政治和道德品质教育。把共性思维强加给学生,不仅抑制了学生个体情感的认知,也使学生对“共性思维”产生泛化,去认知类似的课文思想,导致学生的情感变得逐渐僵化。形成这一观念的主要原因,来自于孟子“以意逆志”思想的影响。老师大多从文章的字面理解追溯作者的写作意图,进而推测作者的情感,丢掉了语言和形象,得到的却仅是道德理念。

中小学生面对考试时,应试教育是为了追求高升学率,这就使情感教育更加缺失。应试教育的弊端在于使各种教育异化,语文也概莫能外。为培养学生应试技巧,富有情感的语文课,只能被当做试题解析,整个教学过程,没有对课文情感的领悟,只剩下对字、词、句的分析,使语文课变成了为考试而战的工具,情感教育的忽视自然不足为奇了。

二、情感教育策略

(一)发掘课文中的情感

语文,是充满情感的天地。展现的是丰富的情感世界,其中的人物情节具有很强的感染力,文章字里行间如同作者有意安放的“留声机”,传达着作者“情动于衷,不吐不快”的情感,打开课本的那一刻,真情实感扑面而来。

然而,教材中的情感并不直接的展现在读者眼前,而以显性和隐性的文字呈现。所谓显性情感,是指通过阅读文字、浏览图片,让人能直接感受的情感。如散文、诗歌等,学生就能把握住文中所渲染的情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老师也能很轻松地引导学生去感受情感,教学就会很顺利。但遇到隐性情感的文章时,整个教学就不那么容易了,原因在于不能把隐性情感发掘出来。所谓隐性情感,是指文章内容主要反映客观事实,不带明显的情感色彩,如说明文中的科普类文章。这类文章中,作者的情感是隐性的,需要去感悟、体会。比如在一篇介绍我国国土面积的文章中这样写到:“我国陆地面积约960万平方公里,约占世界陆地总面积的十五分之一,约占亚洲陆地总面积的四分之一”。在描述的过程中,没有任何的情感渲染,都是一些冰冷的数字,然而只要用心体会,就能感受到数字背后反映出的对祖国地大物博、幅员辽阔的自豪感。所以,老师在处理课文时,要分辨好显性和隐性情感,将隐性情感发掘出来,将显性情感表达得更充分。

(二)丰富老师的情感

情感具有感染功能。一个人的情感对他人情感具有影响的作用,这就要求教师要以满腔热忱进行教学。老师积极的情感表现,能带动学生的积极情感。只有老师的“信号塔”时时发出积极的信号,学生的“感受器”才能收到愉悦的信息。如果老师在表现出的是冷漠、埋怨、烦躁等情绪,学生也同样会出现相似的反应。所以,教师要充分运用情感元素,积极创造条件,优化教学过程,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情感的感染功能表现在语言上。通过语言角度看,语言不仅有其丰富的“语形”,还有语意的内在美。作为语文老师,只有不断地充实语言基础,充分熟悉语言内涵,才能把握好语言节奏的轻重缓急和语调的抑扬顿挫,同时配以适当的体态语言、丰富的语气变化,就能加深学生的理解,才能把语文课堂变成“言”情的地方。

(三)激发学生的情感

情感是认知的发动机。没有情感就不会有动力,智力就无法得到运转。要促进学生认知的发展,就必须不断启发学生的情感。但学生的情感并不是一点即通,需要不断地唤醒。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营造情感教育的氛围,有意识、有目的地进行情感教学,不断地“唤醒”学生,改变填鸭式的教学风格,给学生留有一定时间进行感悟。比如在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时,我怀着对周总理的无限怀念之情朗读课文,并放了低沉悲伤的音乐,渲染气氛,创设情境,使同学们对总理的热爱和怀念之情油然而生,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情感教育在在教学中起着积极的作用,与学生的德、智、体、美、劳紧密相连。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担负着培养学生学习热情,使学生在受到知识熏陶的同时,更能促进全面发展。当然,情感培养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需要老师捧着一颗爱心,坚持不懈地体现自身的情感,不断发挥情感的感染作用,才能培养出真正感情丰富、人格健全、适应时代发展的有用人才。

总之,我们倡导的情感教育,主要是为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快乐的学习成长。从童年到少年的历程,应该是一条充满欢乐、富有朝气的道路,这是整个教育工作应遵循的一条基本原则。希望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是充满快乐的,教师和学生在知识探索中都能获得精神自由和享受。

参考文献:

[1](德)黑格尔.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德国哲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5.

[2]卢家嵋.情感教学心理学原理的实践应用[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3]朱博;袁君兰.浅谈中学语文教学情感教育[J]. 教育教学论坛.2012(40).

猜你喜欢
情感语文教育
情感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台上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2020未来教育新思维
教育教学
主题素材阅读之“情感”篇
我的语文书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