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洋+高连水
“十二五”期间我国环保行业年均增速15%,成为经济转型期新的朝阳产业。2015年至今,政府对环保行业的重视程度和环保政策继续加码,“十三五”规划将环保、绿色、美丽中国列为六大重要目标、五大发展理念和2016年八大重点工作之一;2016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将环保行业培育为新的支柱产业;新的《环境保护法》、“大气十条”(《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水十条”、“土十条”陆续出台,环保政策、要求、标准均出现较大幅度的变化,整个行业正进入规范、快速发展期,为商业银行资产业务提供了新的投放机遇,将是商业银行发展绿色金融的重要突破口。
当前环保行业发展特点和金融需求情况
环保行业涉及子行业多,从横向产业链看,包括环保研发及设备产品制造、废弃资源利用、环保综合服务三大子行业,从纵向治理标的看,涵盖水、气、土、废(固体废弃物)、音(噪音)等子领域。整体看,当前环保行业的发展和金融需求情况呈现一些新的特点。
行业产能不足的问题较为突出
环保政策是行业发展的第一驱动力。近年来,国家陆续出台了大气、水、土、固废的新排放标准和防治计划,2015年环保部启动的地方政府一把手“约谈”,2016年7月启动的“中央环保督导”等措施,环保产品和服务的市场需求大幅增加。如按照“水十条”要求,目前国内80%的污水处理厂低于一类A的标准,需要在未来2年内完成提标改造。“大气十条”新标,70%以上的煤电能耗企业无法实现超低排放。城市垃圾处理能力严重不足,按照国家目前城市每人产生1.5公斤垃圾、农村0.8公斤计算,预计全国有12万吨每天的处理缺口,北京、上海、深圳、南京、厦门等大中型城市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垃圾围城”现象,以厦门市为例,平均每天产生3000吨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焚烧、填埋、堆肥)仅占一半。危废市场(核废料等工业危险废弃Period物、医疗危废)仍处于“跑马圈地”的阶段,东兴证券估计,目前我国危废占固废的比重1.11%,美国日本在4%~5%之间;实际处理率不到30%,产能不足的问题十分突出。
部分子行业已形成较为完善的盈利模式,进入快速发展期
目前固废、水污染、大气污染综合治理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盈利模式,三个子领域产值占环保行业总产值的绝大部分。现有盈利模式以市场化收入为主、政府补贴为辅。如垃圾焚烧项目,以上市公司中国天楹在南通市的单体项目为例,单体焚烧项目的年收入中,20%~30%为城市垃圾处理费,70%为垃圾发电,国家电网按照每度电0.66元强制收购,两项收入稳定、按月结算,项目回收期8~10年。危废项目由于目前严重供小于求,项目回收期较短,在5~8年左右。大气治理中为企业服务的项目回收期大约5~8年,为政府服务的项目回收期一般在6~10年左右。其他子行业如土壤整治、地下水修复的盈利模式尚未成熟。去年以来,环保行业PPP项目大幅增加,截至2016年7月末,全国各地推出PPP项目1万个,投资总额12万亿元,其中环保类PPP项目1.5万亿元,涉及污水、供水、垃圾处理等。PPP项目通过特许经营权固化了企业盈利模式,各路资本正在加速进入,推动行业快速发展。
行业兼并整合的势头强劲
前期环保行业快速发展,出现了大量中小型企业,行业内企业多而弱、小而散,产业集中度较低。2014年开始,我国环保行业的整合兼并明显加快,2015年行业并购达到135个的历史新高,涉及金额407.9亿元,并购总金额相当于2007~2013年的总和。环保行业整合兼并是大势所趋。一是跨地域治理的需要。如下游水域水质需要上游和两岸水量水质的保障,下风向空气治理必须考虑上风向污染源的排放治理情况,就迫使环保企业在更大区域范围内布局产业体系。二是打通产业链的需要。环保企业正加快从单一的环保产品供应商向综合的环保服务商转变,由单污染领域治理向多领域污染治理转变。如大气污染治理企业、上市公司厦门三维丝主营高温滤袋等除尘、尾气排放的后端服务,但通过对珀挺公司的收购,产业链向前段物流输储、环保设计等前端延伸,并继续向地区大气污染综合治理等项目拓展。主营水污染治理的桑得环保收购加大固废、危废处理能力。东江环保、东方园林通过收购做大固废领域市场份额。中原环保、光大国际通过收购扩大水污染治理能力。江苏天楹下一步新业务发展重点在土壤治理。同时,一些大型央企如中石化、中铁、中信、中车、电建、中冶等为完善产业链条,也在加快进入环保领域。三是对接PPP项目的需要。未来一段时间,PPP将是环保项目的主要模式。2016年10月,财政部已要求垃圾处理、污水处理等公共服务领域新增项目,探索强制应用PPP模式。PPP项目要求企业对产业上中下游具有较强资源整合能力,倒逼企业向规划设计、建设、运营的全产业链转型。
融资需求多元化趋势明显
环保行业既有重资产也有轻资产企业,既有公益性也有商业性项目,金融需求复杂多样。
一是项目融资成为趋势。2015年环保融资项目4000多个,项目累计最低融资额从2012年的119亿元提高到2015年的1020亿元。随着环保类PPP项目的陆续落地,项目融资将是环保企业的主要融资模式,而真正用于原有产品生产升级的金融需求非常有限。
二是环保产业基金快速增长。截至2016年8月,环保上市企业已建立环保产业基金20支,总规模400亿元。同时,地方政府也在积极发展环保产业基金,内蒙古区政府今年年初设立了“环保母基金”,计划2016年初始规模40亿元,“十三五”期间实现总规模200亿元,用于环保治理项目的基金投资将超过千亿。
三是上市融资、股权融资日益显现。目前我国环保行业发展速度快但集中度低,企业间兼并、重组以及新企业上市大量增多,对股权融资、上市融资服务的需求明显增加。部分环保企业刚完成上市融资,虽有投资项目,但对银行资金需求并不迫切。
四是绿色债券、应收账款融资、融资租赁、碳金融、资产证券化等新兴金融需求逐渐增多。环保类项目重资产特征明显,首次投入大、现金流稳定、投资时期长,希望融资期限更长、价格更低,资金获取更为灵活,同时对盘活存量资产的意愿更为强烈。因此,对于贷款之外,绿色债券、融资租赁、碳金融的需求正在不断增加。如上市环保企业凯迪生态2016年融资需求中,融资租赁37.6亿元、资产证券化30亿元。一些银行也在为环保企业量身定做特色化的产品,如农行的绿色债券,“农银穗盈·金风科技风电收费收益权绿色资产支持证券”,兴业银行的合同能源管理、节能减排贷款、财政应收账款融资等碳金融产品。
当前商业银行支持环保行业的情况及问题
近年来,商业银行紧紧围绕国家绿色发展战略,更加积极地服务节能环保等绿色产行业。但整体看,金融服务环保行业尚未形成有效的服务模式,环保行业信贷业务贷款总量不高、客户结构偏差。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缺少适应性、细化的信贷制度。环保行业与传统产业存在交叉,部分企业在传统生产的基础上逐步发展新兴技术和产品,客观上需要专业的信贷政策指导。目前,大部分商业银行没有出台专门的节能环保行业信贷政策,现有产业政策、环保政策、监管政策的要求散见在行业信贷政策中。与商业银行现有的行业准入、风险管理等信贷制度存在一定不适应性。第一,准入政策空白。环保子行业多未纳入行业名单管理,在客户分类标准、评级授信、准入政策、风险管理、管理要求等方面存在空白,经营行营销缺乏制度依据。第二,缺乏有效担保物。节能环保企业项目前期建设投入资金巨大,企业无法向银行提供担保抵押物。项目建成后,企业的设备资产由于具有较强的专用性,可控度、可变现能力低,往往不能被银行接受作为抵押物。一些企业以短期流动资金贷款用于环保建设项目,“短贷长用”,对企业、银行产生了双重风险。第三,评级授信体系不适应行业特点。环保行业多数企业的历史盈利能力和现金流量有限,而商业银行现有评级和授信体系重点考核企业历史经营指标,企业成长性指标的重要性不能充分体现,导致部分客户较难准入。
除了信贷产品外,缺乏有效服务手段。项目规模大、投资回收期多、应收账款多,部分抵押物如“碳排放”量具有特殊性,商业银行对环保行业的服务手段过于依赖信贷,虽然也有股权融资、投贷联动、应收账款融资、PPP、碳金融等领域的创新,但整体应用滞后,多是局部性的个例,推广程度较差,基层经营机构对对绿色金融、碳金融等新业务模式、新产品不知道、不会用、用不好。总行对环保行业新金融产品的推广力度不够,对分行的营销操作也缺乏指导。
行际间协同服务能力较低。环保项目跨区域、兼并多、项目投入大等特点,决定了环保企业异地的银团贷款、并购贷款数量多,对商业银行跨区域分行、总行与分行之间的联动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目前,多数商业银行对大额、跨分行的银团、并购贷款实施总行审批,导致审批周期较长。一些企业反映,商业银行审批的跨分行的环保并购、银团项目贷款慢的要半年,导致企业在项目竞标、合同履约的隐患,因此,资金供给效率成为环保企业最为关注的问题。另外,经营行对跨一级分行的异地信贷仍然顾虑重重,贷后管理维护存在较大的障碍。
行业管理落后。大部分商业银行缺乏环保等绿色金融领域专业人才,评估过程主要依靠企业提供的资料和环保部门评价,没有从组织、运行措施等方面构建环境风险管理体系,没有将涉及排放、能耗等方面的指标纳入信贷操作行为和信贷政策。同时,多数银行的客户系统信息中没有环保子行业分类标示,业务统计、政策适用和营销指导难以与政策有效对接,如生产防尘脱硝高温滤袋的企业被纳入纺织业、环保设备被纳入制造业,在准入、授信等方面受到制约。
商业银行支持环保行业的政策建议
我国传统的粗放型、“先污染、后治理”的经济发展方式已经难以为继。在经济发展由“重污染”向“重治理”切换的过程中,商业银行退出钢铁、煤炭等“重污染”行业、进入环保等“重治理”行业,符合我国经济发展的趋势,也为商业银行资产投放打开了“一扇窗”。针对当前商业银行在服务环保行业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建议进一步做实做细环保行业信贷政策,加快非信贷的金融模式创新,增强环保行业金融的行业管理能力,实现环保金融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出台专门的环保行业信贷政策。核心在于“差异化”。按照“区别对待、择优选择”的原则,对不同子行业采取差异化的信贷政策。对重点支持子行业和客户实行差异化的授权管理、客户准入、客户分类机担保管理,建立绿色通道提高办事效率。同时建立针对环保行业的风险控制体系,实施差异化的评级管理,加强风险监测及预警。积极推动知识产权、股权、货权、产业基金、政府增信等多种形式的担保准入。对具有政府背景的各类专业平台,如担保机构、资产管理公司、产业基金公司等,给予特殊的准入政策,完善政府增信合作模式的客户准入、风险分类、经济资本等配套管理制度。针对环保行业并购融资需求旺盛的形势,对总部在重点城市行辖内的环保行业集团客户,适度扩大异地贷款的授权,提升用信授信便利度。
加快专业化、特色化的服务模式创新。一是积极创新绿色金融产品。进一步完善财政补贴类应收账款抵押、发展能效信贷、合同能源管理未来收益权质押贷款、排污权抵押贷款、碳排放权抵押贷款等信贷产品制度办法,制定详细和可操作的授信指引,扩大环保企业融资来源。二是加快投资银行建设步伐。围绕环保企业资产负债表,为环保企业提供综合服务和交叉销售,为企业资产盘活、股权融资、并购重组、管理层收购、项目融资等业务提供“投债贷租证”五位一体的综合金融服务。三是大力推广金融产品及环保服务的成功案例。目前各商业银行在绿色债券、碳金融、环卫金融综合服务、绿色资产证券化等领域已经形成了一些较为成功的案例,总行有关部门应针对成熟案例,加强经验总结,制定环保行业产品手册和服务案例,积极支持各经营行结合区域特色形成差异化的环保金融服务方案和政策。
进一步增强环保行业信贷管理能力。一是建立环保行业的客户“白”名单。目前环保行业处于高速发展的时期,业内良莠不齐,总行和各分行要建立环保行业客户“白名单”,在行业准入、审批权限、经济资本等方面给予支持倾斜,重点支持具备“有核心竞争力、有较大规模的子行业龙头企业、有技术优势”的企业和项目。审慎介入缺乏资金、技术优势的企业。二是完善环保客户和业务信息监测系统。对已支持的绿色信贷客户和项目,要完善统计标识,尽快通过系统精准提取环保客户相关营销信息和业务数据,加强行业的基础管理能力和水平。三是加快构建绿色信贷指标体系。以积极发展环保行业为契机,加快构建绿色信贷指标体系,着重围绕效率、效益、环保、资源消耗以及社会管理五大类指标,将各项指标有机融入行业信贷政策中,使其成为客户准入、贷前调查、审查审批、贷款发放、贷后管理等环节的重要决策依据。同时,探索建立绿色信贷评价体系和决策流程,考虑在客户部门和信用审批部门设置专门的团队或岗位。
做实环保行业的风险防控。从我国光伏、多晶硅、造船等行业的发展经验看,行业效益好、国家支持力度大的行业,资本市场容易形成投资冲动,集聚行业风险,尤其是环保行业集中度低、中小企业多,在经济下行期更易收到冲击。商业银行在积极支持环保行业的同时,要严守风险底线,加强客户准入管理,严把信贷审查关,切实支持客户有效信贷需求,促进行业健康平稳发展。
(作者单位:中国农业银行总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