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小平+李刚
摘要:转型发展背景下的地方本科院校主要培养适应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然而,转型发展的地方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如何正确处理好人文素质教育与专业技术教育的关系,需要进一步的思考,针对这个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并提出了一些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人文素质教育;应用型人才
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是大势所趋,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是时代所需。近几年来,以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的转型发展成为了地方本科高校的发展方向。地方本科院校从学校自身条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培养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是地方本科院校最主要的职责,也是其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然而,令人忧虑的是,对技术教育的快速转向和过分偏爱很可能忽视或削减人文素质教育,这必然对日渐式微的人文素质教育将会产生较大的冲击。而人文教育是教育的根本目的,对于人和社会的发展都具有终极性的价值意义[1]。此时,更需要我们对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中的人才培养问题进行理性的思考。
一、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意义
在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过程中,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能够使学生形成较合理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结构,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为学生的专业发展和终生学习打好基础,增强学生的发展后劲,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和潜力,使学生成为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应用型创新人才。(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吃苦耐劳精神、团队协作精神、高度敬业精神,发展学生的理解力、成熟处事能力和迎接现代社会挑战的能力,以有助于实现学生所从事的职业目标,成为有知识和有社会责任感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3)能够使教师的学术功底更深、人文修养更高、教学方式更有效、教学质量更高。
总之,在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背景下,重视并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有利于将学生培养成为既有良好的职业精神,又有精湛的职业技能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2];也有利于教师的人文素养不断加强、教学能力不断提升、专业水平不断提高。
二、地方本科院校人文素质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认识问题
转型发展的地方本科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以满足社会转型发展需要,必然更加重视技术教育和实践训练,注重学生应用技能的培养,帮助学生习得一技之长以解决他们的生存问题,这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也是应该的,本无可厚非,但这并不是由此淡化人文素质教育和否定文化素质教育的基础性作用的理由。然而,社会上出现了“提高学生的就业质量就是转型发展的地方本科院校的首要责任”的倾向,将“学生就业率的高低、就业质量的好差”作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成功与否的标准。这种倾向或现象实际上就是把地方本科院校的本科教育等同于“就业教育或就业培训”,高等教育只是“制器”而非“育人”,背离了教育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最基本职能。
2、现实问题
高校学生,特别是地方本科院校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既“先天不足”,又“后天缺氧”。其主要原因:一是现阶段中学过早文理分科造成学生知识面狭窄,弱化了人文精神;大学分专业过早过细又强化了这种状况。二是应试教育弱化了人文精神,出现了“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重教师理论讲解,轻学生实践训练;重考试分数,轻素质提高;重教育活动的秩序化和规范化,轻学生个性的张扬和道德品质的培养”的现象,其结果加剧了人文精神的流失,忽视了学生的人格养成和个性发展,抑制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近年来,地方本科院校教育中的功利主义倾向和就业市场对技术应用型人才“实用性”的过度追求造成了人文素质教育与专业技术教育严重失调,出现了重眼前轻长远、重成才轻成人、重实用轻人文的倾向,教育的目的只是为了谋生,学习的目的只是为了致用[3]。高等教育不仅仅是通过专业技术教育培养专业技术人员,也不是单纯的职业教育,更不是简单的制器,而是育人。当前许多转型发展的地方本科院校打着培养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技术应用型人才旗号,只重视专业技术教育,而忽视人文教育;许多学生更是以功利心态取舍知识,只重视专业课的学习、技能课的训练,而轻视和冷落人文课程,导致他们人文精神的缺失,致使他们缺乏社会责任感和团结协作精神,缺乏创造意识、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4]。由此产生的后果是:学生人文知识相当贫乏,综合素质也相对欠缺,毕业后到社会上难以适应和生存,很难服务于社会,社会不认可,就业难度大,家长意见多。
3、师资问题
地方本科院校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除他们自身的努力之外,更需要教师的引导和指导。在教育教学中融入人文精神、搞好人文素质教育,关键在于教师。素质教育离不开高素质的教师,然而,部分教师,特别是部分专业课教师人文精神单薄,对人文素质教育重视不够,认为素质教育只是人文、社会学科专职教师的工作和职责。
三、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措施
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人文素质教育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树立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
目前,高等教育出现了严重的功利主义倾向,因此,转型发展的地方本科院校需要从高等教育理念层面来重新审视应用技术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的关系[5],其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必须彻底改变功利主义的教育价值取向,将人文素质教育与科学教育相融合作为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指导思想[3]。人才培养具有内在的规律,人才的培养和成长需要一个过程,地方本科高校人才培养应立足长远,而不能只顾眼前,切忌急功近利,否则,只会损害人才的健康成长。转型发展的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必须同时遵循人才成长规律和职业教育规律,既要突出技术性特征,培养学生的“生存之计”,又要预防工具人培养倾向;既要体现适应社会、服务企业的社会功能,又要体现个人价值和自由发展的个体功能[6]。一个缺乏人文精神的大学生即便生存技能培训好了、生存问题解决了,也终究是“工具人”,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并没有成功[1]。因此,地方本科院校在转型的过程中,应高度重视人文教育,坚持人文教育和专业技术教育并重,二者同步推进。只有将“做事”的科学教育与“做人”人文教育完整地结合,才能把学生培养成为一个完整的、全面发展的“人”[4]。
总之,教育既要以‘提高生命质量和培育‘生存意义为教育的根本目的和终极任务,又要以培养‘生存技能与职业技能为教育的现实目的和社会任务。专业技术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都是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应有之义,是解决学生现实生存问题和助推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中的不可或缺的两个基本维度[1]。
2、在专业课程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
专业课程的教学占据了学生的大部分学习时间,并且备受学生重视,同时,专业课教师也占学校教学人员的绝大多数,因此,专业课程教学是人文教育的主阵地,在专业课程教学中贯穿人文教育是使人文素质教育得以持续、深化和提高的重要一环[7]。
(1)渗透性教育融入教育目标
渗透性是文化的重要特点之一,文化育人不可能独立地进行,因此,若将人文素质教育与专业课程教学结合起来,人文素质教育效果将会更好。专业课程中蕴涵着许多潜在而十分宝贵的人文精神的内容,在专业课程教学中,专业课教师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要结合所教课程特点,深入挖掘和提炼其中的丰富的人文因素、渗透人文精神,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充分发挥专业课程教学在人文教育中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这样,素质教育就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4]。将人文素质教育贯穿于专业教育始终,人文和专业内容互相渗透,彼此融合,相辅相成。只有将两者融合,才能既保持专业课程教学的系统性、完整性,又能把以传授知识为主体的人才培养模式转变为以素质教育为目标的育人体系上来;同时,专业课程教学才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激发学生追求科学的动力;才能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科学道德、进行正确的思维训练、优化课堂人文环境等等。
(2)训练和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创新精神、独立探究与协作能力
学生知识结构不合理、文化底蕴不深厚,对他们的行为模式、思维方式产生深远的影响,导致一系列严重问题,其中最突出的是学生既缺乏批判思维、创新精神,又缺乏独立探究与协作能力,这样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模式对学生的健康发展是极为不利的。为此,教师在专业课程教学时应做好以下几点:第一,教师在传授专业知识时,要利用科学家是如何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思维和方法,来培养和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思维,特别是学会创新思维。第二,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积极思维与探讨,从而激发钻研的兴趣,产生最佳学习心态,这样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有助于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第三,要运用教学相长,与学生平等讨论的教学方式,优化课堂人文环境。良好的课堂人文环境,有助于学生勤于思考、质疑问难、大胆发表意见、自由进行争辩,也有助于提高学生彼此协作能力[7]。第四,寓人文素养于实践性教学环节。将专业实践教学与培养团队精神紧密结合、互相渗透,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竞争意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和创新素质。
总之,素质教育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与途径就是把人文素质教育寓于专业课程教学之中。在专业课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既是人文素质教育的必由之路,也是专业课的应有之义,同时也是教师的良知和良心之所在。当然,人文精神不是生硬地加到专业课中去的,而是与专业内容融合在一起,浸润在专业知识中的,同时,它也使专业课更丰满,显得更富有生机和人性[7]。专业课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教育主阵地的优势,创新教学方法,根据专业课的特色,有意识地、巧妙地将人文精神与人文知识教育渗透到专业教学的各环节之中,使学生得到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既学到了专业知识,又培养了能力,更提高了人文素质。
3、多途径增强教师人文素养,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提高教师队伍的人文素质是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前提和关键。因此,地方高校教师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增强个人的人格魅力,以强烈的责任感、崇高的敬业精神等良好的师德风范,对大学生发挥潜移默化的影响,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质[4]。为此,必须引导教师,特别是专业课教师更新教育思想,转变教育观念,优化课程体系和课堂人文环境,改进教学方法,转变人文素质教育模式,在实践中不断地完善自我,积极探索新时期素质教育的规律和艺术。另外,通过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来提高自身的学术功底;加强哲学、文学、历史、艺术、教育学、教育心理学、伦理学等人文学科方面的知识学习和研究,以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教师之间要互相学习、借鉴,彼此交流、取长补短。
本文针对转型发展背景下的地方本科院校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际情况和特点,探讨了在加强专业技术教育的同时注重人文素质教育的同步推进,使之与专业技术教育并驾齐驱,从而实现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培养既有科学素质、又富有人文精神,既掌握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又有健全人格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切实达到教育培养人的目的,真正实现地方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功能。
参考文献:
[1]刘军.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中的人才培养与人文教育[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5(3):108-112.
[2]彭小平,李刚.普通本科院校转型:动因、对象与思考[J].职教通讯,2015(13):5-9.
[3]陈元福,徐美玲.应用型人才人文素质培养体系探析[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3):98-101.
[4]彭小平,李刚.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需加强的几个方面[J].东方教育,2014(22):5-7.
[5]张应强,蒋华林.关于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若干问题的思考[J].现代大学教育,2014(6):1-8.
[6]刘刚.部分普通本科院校向职业院校转型之思[J].高等教育研究,2015(4):61-66.
[7]王义遒.在专业课程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J].教学与教材研究,1999(2):2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