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韩剧 品礼仪 养德行

2017-01-17 16:59张微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16年12期
关键词:韩剧论语礼仪

韩剧在我国流行的原因有制作精良、明星效应等因素,主要还是儒家文化的背景,许多熟知的礼仪规范在剧中完美的再现使我们产生共鸣。作为思想文化源头的儒家文化,我们理应继承和传扬。孔子十分重视伦理道德建设,重视正确人生态度的培养和高尚人格的塑造,今日我们可从规范礼仪入手,完善自身的自觉意识,提高道德素质。作为选修课,既要有知识的指导,又要不失其生动有趣,因此,我认为可以从学生喜爱的韩剧入手,以《论语》为平台,引导学生熟知我们祖国思想文化的精髓,继承历史文化遗产,提高精神品格。

随着时代的快速进步和传媒力量的逐步加大,人们很容易被新鲜文化吸引,从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开始,韩剧渐渐登上全国各大卫视,成为人们茶余饭后谈论最多的话题。有的人热衷于追星,各类新闻无不清楚;有的人欣赏古代衣着,华丽又不失高雅;有的人为曲折离奇、勾人眼泪的剧情痴迷。每个人观赏的角度不同,感受也不同。除了故事情节让我激动外,更让我着迷的是韩剧中人们之间的礼仪,很清新、很自然、很舒服。它使我反思,我国的很多礼仪文化传统在韩国保留的很好,反而在我们这个起源的国家流失了,这是很令人心痛和遗憾的。我们许多国人不注重甚至很不在意这些看似琐屑的事情,认为太过拘泥于礼教,甚至认为那是过时的东西。人们总以为时代进步的标准是经济的快速发展,殊不知,看似细琐的礼仪规范却彰显着伟大。

孔子践行思想方法之一的礼仪之风与其所提倡的仁义思想是互为表里,内外合一的,对我们为人处世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希望在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今天,我们几千年来崇尚的礼仪不要被人际关系的冷漠、交流中的粗口、家庭暴力所掩盖,不要被淡化直至完全被遗失,而是要加强传承,从道德和礼仪两个方面来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良好的礼仪修养是以良好的道德修养为基础的,每个人的气质风度都是他(她)良好道德修养的一种外在表现。《论语》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对于仁礼具体而生动的总结让我们的教学有理可依。很多韩剧使不少学生为之兴奋狂热,并且其中一些文明礼仪、德行修养相较之于其他外国剧还是和我们的文化有许多相通之处的,为此,想以韩剧为依托,也感觉语文选修课可投学生所好,让他们不是简简单单地追星,而是从中参透其思想文化内涵,让我们的学生感受到祖国文化的精髓,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精深!

一、姿仪得体是对别人的尊重

韩国人大概是深谙仪表得体是对别人尊重这个道理,在韩剧中无论是十八九岁的少男少女,还是居家操持家务的主妇,更别说工作的白领金领了,个个都是衣冠整齐,清清爽爽,妆容一丝不苟,在仪表的打扮上可以说是都不遗余力。我想这或许是学生们热衷韩剧的原因之一。其实,在我们的《论语》中也有这样对仪表得体的展现。“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孔子极为欣赏西周以来的制度,首先要求服饰整洁,仪表端庄正式,这是礼的体现。陈成子弑简公。孔子要沐浴而朝告于哀公,沐浴而朝则体现了孔子对此事的重视,以仪表整洁来实践礼。

孔子走进国君的宫门必弯身恭敬。他站立时不挡在大门的中间,走路时不踩门坎,通过国君座位时,神色庄重,脚步加快。提起衣服的下摆向堂上走去时,弯着身子显得小心谨慎。孔子面对国君,站立、行走的细节,正是形态、心态,神态都非常到位,不愧为是践行礼仪的大师。孔子对姿态不端,不讲礼仪的做法深恶痛绝。孔子去原壤家帮助治丧,原壤伸展两腿蹲坐成箕踞状等孔子,孔子对原壤不礼貌的行为十分反感,他说,你年幼时不讲孝悌,长大后毫无成就,老了不死真是祸害,用拐杖敲了敲原壤的小腿。

姿态和仪容是行礼仪的基础,姿仪得体不仅是展现自身的高雅气质,对交往过程的在意,更是发自内心对别人的尊重或是对事情的高度重视。我们何不引导学生着装得体,不穿过于成熟或裸露的衣服,从点滴做起,持之以恒,养成良好的礼仪习惯;加强自身道德修养,做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践行礼仪的楷模。

二、长幼有序是家庭和谐的保障

从韩剧中还可以看到韩国人在人际交往中的礼仪风范,无论对方什么身份,哪怕地位相差悬殊,他们见面时也总会带着微笑问候一声,轻轻点头示意,这相互的问候中让人觉得敷衍的成分很少。每一个家庭成员回来后都会对大家说:“我回来了”,辈分小的要尊迎长辈,那种温馨在不经意间流露出来;长幼有序还体现在所坐的位置和先后顺序上;吃饭第一筷也由最长者先动,最长者不动,也要说一声“吃饭吧”之类的话,然后大家才能吃;面对长辈的训斥时,无论对方言辞多么激烈,也要保持恭敬,并在对方训完后说声“对不起”。

这些小小的细节体现了韩国人基本的礼仪文明,更是他们民族特有的优雅。文明在流传,礼仪在重现,我们不仅仅看到别的民族的优点,还要在自己的文化中寻找。在《论语》中,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孔子强调年轻人在家就要孝顺父母,出外就要尊敬兄长,因为孝悌是为仁之根本,几千年前的孔子就已经为我们家庭和谐做了模板。孔子又是敬老尊贤的实践者,“乡人饮酒,杖者出,斯出矣”。按理说孔子是一个德高望重的人,先走也无妨,但他在乡人聚会时,让长者先走,之后自己退席,体现了孔子礼让的品格。

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历来主张尊卑有别、长幼有序,尤其是在人与人交往时都必然要受到各自的地位和角色的制约,否则就是失礼。家庭和谐是靠所有家庭成员共同努力的,是每个人遵守礼仪的结果,更是内心仁爱的展现。《论语》里出现最多的字就是“仁”,孔子是让我们努力为人来成就仁,而实践礼是一个很好的途径。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每个人都应该严格要求自己,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遵守礼仪规范,才会有良好的社会秩序、风气,进而达到天下归仁的境界。

三、真诚待友是人生快乐的依托

当年韩剧《大长今》风靡亚洲,收视率达到百分之五十。长今虽屡遭陷害,遇到多种阻挠,但最终取得,成为韩国最成功的励志女,她对待朋友甚至是敌视她的人都能真诚相待,这也应该是其角色永恒的一个因素。协调和谐的人际关系,能塑造文明的社会风气,对精神文明建设具有现代价值。真诚待友是内心仁德的体现,是礼仪规范的保障。

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对老者使他们安逸;对朋友,信任他们;对年轻人,关心他们。对不同年龄段的人采用的交流方式也有所不同。但是真诚待之却是贯穿始终的。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孔子性情纯正,能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是真心哀悼,是尊崇礼仪规范的表现。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孔子告诫我们多要求自己而少要求别人,就远离怨恨了,也就是说要少指责少抱怨,多以真诚之心待人,这可以说是待人的基本原则。孔子家的马棚烧了,他从朝廷回来,首先问道,伤人了吗?把财产损失放在其后。孔子倡导的礼仪,突出了以人为本,并且躬身践行。师冕见,及阶,子曰:“阶也。”及席,子曰:“席也。”皆坐。子告之曰:“某在斯,某在斯。”师冕出。子张问曰:“与师言之道与?”子曰:“然,固相师之道也。”孔子对残疾人体贴有加,体现了孔子至诚的道德修养。孔子品格的动人处,就在他的和蔼温逊真诚,难怪颜回说:“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己欲立而立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做到互爱互信,互尊互谅,人得其所,事得其宜,则天下太平。孔子把真诚无妄之德运用于交往活动中,朋友间诚实守信,乃做人之根本。教学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明确这样做使自己过上问心无愧的生活,真诚待友是一个很好的捷径。

中国的古典文学有着悠久的历史,滋养了数不清的文人志士。依托《论语》这本书,不仅能涵养学生的诗文文采,提升文学素养,还能充分吸收其丰富的思想内涵,更会对孔子为人处世的方法态度借鉴学习。孔子提倡和实践礼仪的一些积极内容,如礼贤下士,敬老尊贤、礼尚往来、礼貌待人等,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我们需要继承和发扬,它对于我们加强自身修养,养成良好礼仪习惯,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促进文化的发展都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虽然《论语》离我们生活的年代较远,有些文句还晦涩难懂,但是我们教师教学时不宜机械地叫学生背诵,段段翻译,这样很难让学生感受到《论语》的魅力。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应充分采用有效的方法使学生从内心深处接受它、喜爱它、践行它。《论语》思想的精华---礼仪文化相对于用法律来约束人们的行为有更为直接的意义,它可以展示人们的精神风貌,增强民族自尊、自信、自强的精神。学生是新生事物的第一追寻者,我们选修课的教学也要考虑时代的因素,搭建有效的平台,不断寻找契合点,最大程度挖掘古典文学在教学中的价值,既让教学高效有序,又让学生真正承担起传承文化的责任与使命。

(张微 浙江省舟山白泉高级中学 316012)

猜你喜欢
韩剧论语礼仪
天天背《论语》,你知道它是怎么来的吗?
如何读懂《论语》?
韩剧的那些美丽“套路”
礼仪篇(下)
孝——礼仪第一礼
知礼仪,做谦谦君子
感不感动
半部《论语》治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