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堂课我们讲了一下动态描写与静态描写的区别,想必有不少作者已经觉得自己的文笔变得好一点儿了——进步就是这样,只能一点儿一点儿积累。今天,我要给大家讲另外一个问题:地点与带入感的产生。首先,我们来看下面这个片段:
李兵抹了一把额头上的汗,甩在了地上,这才推门走进了寝室。结果他刚一推开寝室门,就看到墙角处蹲着一个穿着土黄色T恤的人——毫无疑问,这是刚子,因为只有他才会将米黄色的衣服穿得脏成土黄色还不洗。
于是李兵走了过去,拍了一下他的肩膀,问道:“刚子,干什么呢?”
刚子没有回答,只是慢慢转过了头。李兵惊恐地发现,刚子的脸上竟然只剩下一个鼻子,他的眼睛和嘴巴,都不见了……
这段描写似乎是合格的,因为它已经说清楚了事件发生的时间(李兵刚进门时)、地点(寝室里)和人物(李兵和刚子)。但如果说它有多优秀,好像也说不上。
那么,问题出在哪里呢?
李兵抹了一把额头上的汗,甩在了地上,这才推门走进了厕所。结果他刚一推开厕所门,就看到墙角处蹲着一个穿着土黄色T恤的人——毫无疑问,这是刚子,因为只有他才会将米黄色的衣服穿得脏成土黄色还不洗……
停!
想必大家已经发现了,这前后两段描写几乎是一模一样的,唯一的区别就是将“寝室”换成了“厕所”。可是在替换前后,两段文字所表达的东西也是完全相同的,而且一点儿不和谐的地方都没有——是寝室和厕所太像了吗?当然不是,这是因为这段话的描写太过笼统,导致所述的地点只是一个抽象的名词,而不是一个能让读者身临其境的场景!
讲故事要生动,要让读者不由自主地陷入故事当中去,这也就是所谓的“带入感”。而带入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来源,就是让读者认为自己经常接触的场景中发生了故事中所讲的事件。可是,如果连最基本的场景设定都不能让读者产生联想的话,接下来的带入感又要怎么产生呢?
那么,应该如何让故事中的场景“生动”起来呢,是要像小说一样不厌其烦地去一点儿一点儿描写吗?
短篇故事一共就那么几千字,如果你用了几百字乃至上千字去描写一个地点是什么样子的,那这篇故事基本就没法看了。
所以,我们需要做的是,学习如何在情节进展中让剧中人“带”出一个地点的特点来。人物是有活动的,而不是静止的。那么在他活动的时候,肯定会与周边的一些“道具”产生互动。如果你让他与该地点特有的道具产生了互动,那就会成为“身临其境”的来源了。
依然以开篇那一小段描写为例,让我们来想一下寝室里应该会有的东西:床、窗子、窗帘、储物柜、桌子、椅子、暖壶、扫把、拖布、水桶、一些杂物、生活垃圾、被褥……好吧,寝室里面可能出现的东西太多了,姑且先说这么多吧。
那么,接下来就要开始了:
李兵抹了一把额头上的汗,甩在了地上,这才推门走进了寝室。结果他刚一推开寝室门,就看到窗子旁蹲着一个穿着土黄色T恤的人——毫无疑问,这是刚子,因为只有他才会将米黄色的衣服穿得脏成土黄色还不洗。而他现在所做的事情,则是左手拿着天蓝色的窗帘擦脸,然后又用右手将红色的液体抹在旁边的床脚上。
于是李兵走了过去,拍了一下他的肩膀,问道:“刚子,鼻子出血了,怎么不去洗洗?”
刚子没有回答,只是慢慢转过了头。李兵惊恐地发现,刚子的脸上竟然只剩下一个鼻子,他的眼睛和嘴巴,都不见了。而那鲜红色的液体,竟然是从原本应该是眼睛的位置上渗出来的……
看,这段描写跟最开始那一段只差了几十个字,但却写出了极强的带入感。因为这段话里面的东西都是寝室里特有的,而且还是每个读者都熟知的,一下子就会让他们回想起自己所住的寝室其实也是这个样子的。如果还想一字不变地将“寝室”替换成“厕所”,那已经是完全不可能的了。
如果你也想让你的故事产生更强的带入感,那就从仔细观察身边的场景做起,让你的剧中人利用起身边的特定物品,让他们的一举一动都和读者产生共鸣吧!
熊猫人投稿邮箱:
75951778@qq.com
编辑/子衿 317138597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