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忠英
摘 要: 本文针对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学生来源情况,结合《有机化学》课时量的安排,从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难易程度的把握、教学方法改进、完善考核机制等方面进行了探讨,旨在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规范意识,达到该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
关键词: 《有机化学》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难易程度 考核机制
《有机化学》是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在学习该课程前学习了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为后续所学的药物化学、药物分析等课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该课程包括各类有机物的命名、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及各类反应机理,内容繁多,理论性强,而且前后知识点连贯性强。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主要就业方向是在医药生产、医药经营、医药外贸及医药管理等企事业单位从事医药商品的购销、调储、检测及质量控制等工作。为了很好地发挥有机化学在该专业中的作用,我们对有机化学课程在该专业中的教学进行了探讨。
一、专业学生情况现状介绍
教育部为进一步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和高等教育多元化选拔录取机制,贯彻落实《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教高[2006]14号)文件精神,积极探索引导高中毕业生和中职毕业生向优质高等职业院校合理分流,提高高等职业教育的生源质量,决定由高等职业院校在高考前组织命题、考试、评卷,划定录取最低控制分数线,确定录取名单,直接报省教育考试院核准备案录取。这种招生形式叫作高职院校“单独招生”,参加单独招生考试录取的考生与参加高考录取的考生享受同等待遇。生源不足和单独招生政策的开放,使得一些平时学习积极性不高、基础不太好的学生愿意参加这种形势的考试,据统计,我校2015级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共招生86人,其中单独招生近来的有近50个,而理科生不到10个。这些学生的典型特点是文化基础差、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动力不足。
二、教学内容的选择
药物大多为有机物,针对专业特点,除大部分专业应掌握的烷、烯、炔、芳烃、卤代烃、醇、酚、醚、醛、酮、羧酸及其衍生物、含氮化合物外,还增加了杂环化合物、对映异构章节。这是由于大多数药物含有杂环,而在其同分异构体中,R型和S型、左旋体和右旋体的药效是不同的。这就要求本专业的学生很好地掌握这些知识点,如“反应停”的S构型体具有镇静作用,能缓解孕期妇女恶心、呕吐等妊娠反应;而R构型体非但没有这种功能,反而会导致胎儿畸形。
三、教学难易程度的把握
据专业管理的具体要求,该课程共48学时,而其他专业则有92学时之多。课时相差之悬殊,这就要求教师很好地把握重点及难易程度。本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为各类医药生产企业、医药营销企业、医药外贸企业及医药管理等部门培养有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从事医药商品的购销、调储、检测、养护及质量控制的高级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其对理论性要求不高,因此培养学生只需达到认识有机物类别,掌握有关命名、官能团,大致了解每种官能团所具有的化学性质,而对于合成、转化、推导等理论性强的内容不作具体要求。如在讲芳烃的定位规律时,由苯合成2,4-二硝基苯甲酸,不要求掌握具体的合成方法,只需知道它要发生硝化反应、傅克烷基化反应、氧化反应及据位置关系判断先引入的是邻对位定位基还是间位定位基。
四、改进教学方法
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利用多媒体教学,收集大量的图片和视频,提高学生的兴奋点,增强教学效果。在具体的教学中,可以把学生分成几个不同的小组,教师提出问题,小组同学讨论后回答问题,当某一组同学回答后,其他组同学可以补充、也可以批评指正。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下,学生是主体,很好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同时学生积极性高,课堂气氛活跃。如在讲某种药物合成时,我们可以根据其合成过程,让学生探讨在整个的过程中发生了哪些反应。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各化学反应类型知识的掌握,比直接的知识灌输效果好很多。
五、建立完善的考核机制
大学的期末考核和中学不同,不会以一卷定乾坤,我们通常采取平时成绩加期末成绩的综合评定方式。平时成绩一般是出勤情况和作业,这种考核形式看似合理,实际上有很多弊端。由于班级人数之多,老师无法顾及每个同学的上课情况及作业的原创性,这就出现很多现象,比如坐在后面玩手机、戴着耳机看视频、打瞌睡、讲小话等情况的发生,作业也是拿着同学的一把抄。因此为了体现平时成绩的真实性,可以采取加分、扣分制的方法。学期初把同学们分为几个小组,给予每组同学50分的基础分,小组成员上课主动回答问题一次依情况加一两分,上课有不良现象酌情扣一至三分,加分最高100封顶,扣分扣完为止。最后根据实际比例来给予小组期末的平时考核分。在这样的考核机制下,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增强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课堂气氛活跃。
通过以上几方面的探讨,增强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能主动回答问题,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效果明显。同时分小组考核机制的建立,增强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不再把学习看作是个人的事,增强了同学间的感情。
参考文献:
[1]吴昊文.分析化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探析[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3(3):42-44.
[2]李艳辉,许兴友,马卫兴,等.无机及分析化学教学改革与实践[J].考试周刊,2008,35:13-14.
[3]陶传洲,刘玮炜,曹志凌,等.环境工程专业有机化学课程分析教学现状及改革[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12(a):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