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思想的传承
——音乐教育家萧友梅的育儿经

2017-01-17 03:05王源
琴童 2016年2期
关键词:音乐

王源

音乐思想的传承
——音乐教育家萧友梅的育儿经

王源

萧友梅:近代中国音乐教育之父、专业音乐教育的开拓者与奠基者、音乐理论家、作曲家。他先后创办了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北京国立艺专和上海国立音专(上海音乐学院前身),为我国培养了一大批杰出的早期现代音乐人才,如冼星海、贺绿汀、江定仙、李焕之等。除此之外,他还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最早掌握西方作曲手法,并进行创作的作曲家之一,一生创作了100多首歌曲。

萧淑娴:中央音乐学院教授、杰出的作曲家,创作了以中国传统元素为主的九乐章构成的管弦乐曲《怀念祖国》等作品。她是萧友梅的侄女,并且是萧友梅引领她走上音乐事业的人生道路。

萧勤:中国台湾画家。1956年他在台北创办“东方画会”,是全中文地区第一个抽象艺术团体,还曾在米兰创办国际“点”艺术运动、国际太阳艺术运动及在哥本哈根创办国际SHAKTI艺术运动,这3项运动均获许多欧洲艺术家们参加与推崇。

萧友梅的育儿经,确切地说,应该是他的音乐价值观,他对中国音乐教育事业的奉献之心。他为音乐执著,立志创办属于中国自己的音乐学校,所以他多方奔波、倾囊支持;他爱国,他希望用民族音乐激发人民的爱国热情与意识,所以他即使身患肺结核,体力不支时,仍坚持主持校务,并为学生讲课;他知道音乐人才的可贵之处,所以他教出了一批批杰出的爱国作曲家,冼星海就是其中一名。这样一位以传承音乐为己任的音乐教育者、近代中国音乐史上的一座丰碑,在家庭教育中,用身体力行、潜移默化地影响与教育着孩子们。大概没有什么比榜样的力量,对人的影响来得更强烈吧。

随叔进京,初学钢琴

假如说,人的一生有诸多缘分,那么萧淑娴与音乐的不解之缘,就要归功于萧友梅。1920年,萧友梅从德国回国,在北京大学任教,当时年仅15岁的萧淑娴就跟随他来到北京求学。从没接触过音乐的她,是在萧友梅的引导下,开始了音乐之旅。当时她不仅就读于萧友梅任职的高等师范女子附属中学,主攻钢琴与琵琶,而且她的钢琴的启蒙老师也是萧友梅。

虽然实为叔侄关系,但刚正不阿、不徇私情的萧友梅,对她同其他学生一样。由于家里只有一台钢琴,所以在萧友梅的安排下,萧淑娴与其他同学要轮流按照他规定的时间进行训练。为了让他们更好地学习音乐,萧友梅还特意编写教材与练习曲目,与其他音乐人合作,在短短时间里写下了近百首歌曲。在天高气爽的日子里,即使只能空出一点点休息时间的萧友梅,都会带着萧淑娴这帮学生去北海划船唱歌,让她们感受自然中的音乐气息。就是这样无私的奉献精神,也让萧淑娴一生为之受益与学习,为之感激。正如前中央音乐学院院长于润洋评价萧淑娴时说的那样:“萧先生一生在奉献,奉献作品,除必要的一点开销外,从不要求报酬。”

为了培养萧淑娴这代女学生的新女性的思想与学识,萧友梅抽空就给她们讲解海外风俗、古代文学等知识,还特地让武术师傅教她们学武术。因为在他看来,男女平等,女子练习武术,同样可以增强体魄、锻炼坚强的意志。当然,萧友梅最为看重的是音乐素养的培养。所以,他曾规定音乐专修科的学生们每个学期都必须举行几次音乐会,所演出的曲目与体裁尽量多样且丰富。这样的规定,萧淑娴作为他的学生之一,肯定不例外。因此,她曾与同学们排过音乐剧,还在中国儿童剧院的舞台上饰演过萧友梅亲自编排的英语说唱的小歌剧《五月花后》的主角,当时还掀起了北京儿童剧发展的热潮。

既有血缘间的亲情羁绊,又是启蒙老师之恩情,这双重关系下的萧友梅对萧淑娴的影响不可不为之深刻。比如萧友梅主张的是“古今中外的音乐都要学”的音乐理论,萧淑娴行走在音乐之路上,就坚定不移地贯彻。她1930年去比利时皇家音乐学院主修创作作曲,虽然之后学习的是西方音乐理论,但她依然深入钻研中国民族民间音乐,并将萧友梅等音乐家提倡的古汉语声韵学的理论与西方音乐中传统的体裁相结合,去探索、贯通古今与中西的音乐之路。其实,萧友梅对萧淑娴影响最大的是他的爱国之情。萧友梅终生致力于建立中国的国立音乐学院,培养音乐人才,这深刻地影响着萧淑娴。在海外时,萧淑娴就积极地传播中国音乐艺术。比如她会去洛桑、苏黎世、伯尔尼以及日内瓦音乐学院等地做介绍中国文化艺术的演讲,内容丰富,涵盖了中国音乐、中国民歌及中国文字结构等方面。当时这些演讲虽然规模不大,观众少则五六十人,多也不过三四百人,但影响不小,据说后来日内瓦大学因此还设立了中文班。在外生活越久,她越向往回到祖国的怀抱。在1950年,她毅然放弃了海外舒适的生活,带着孩子,回到了中央音乐学院任作曲教授,还为了尽快地将自己在西方所学的知识传播到中国,更不辞辛苦地在北京大学兼课,甚至还教干部进修班和留学生班等课程。萧友梅的音乐传承,就这样地刻在萧淑娴的职业生涯中。

萧淑娴在回忆萧友梅时,提及最多的是北平府右街萧友梅家中的那间琴室。那里只放着一台三角钢琴,墙面正中悬挂着贝多芬的大幅画像,下面中间是肖邦像,右面是孙中山先生所赠的照片,左面是他祖父萧炎翘的像,钢琴两侧悬挂着一副小篆对联,上联为“岂能尽如人意”,下联是“但求无愧我心”。这幅小篆就是萧友梅的人生写照,他也是这样影响着孩子们。正如萧淑娴的女儿萧曼说的那样,她的母亲是以萧友梅为楷模而走完了她默默奉献甘为人梯的一生。

缘虽浅,情却深

萧友梅48岁才结婚,51岁才有了萧勤。然而几年后,萧友梅由于劳累过度,肺结核等旧疾的困扰,去世了。这时的萧勤还是一个需要父亲呵护与照顾的孩子。但这样短暂的父子缘分,对萧勤一生影响却很深。其实,每当你以为孩子不懂事、不记事时,父母的爱就像影子一样,刻在记忆的深处,然后潜移默化地伴随着他们的成长。萧勤亦是如此。

萧友梅是老来得子,固然很疼爱萧勤的。在他出生后,萧友梅就专门准备了一个笔记本,那里面记录着萧勤成长的点点滴滴,平时甚至会比“唱白脸”的母亲更细心、更耐心。也许不苟言笑的父亲的爱就是如此,有些话说不出口,有些事不知怎么表达,那么就记在心上,写下来。除此之外,萧友梅还特别注意音乐对孩子的影响力。幼年顽皮的萧勤,无意地翻开一个歌剧唱片,准备听时,萧友梅看到后,给他换了另一张。问及原因,他告诉萧勤,那张唱片的唱段过于压抑与悲伤,他希望孩子接触更加快乐、诙谐的音乐,培养出乐观、开朗的性格。

对萧勤成长来说,记忆最为深刻的是他父亲一生为音乐事业的付出与牺牲。为了上海国立音专运作下去,萧友梅基本把所得收入都贡献给了学校,还要资助那些贫困的学生,他基本不留什么积蓄给家里。后来,战争的缘故,上海沦陷了。他们因为生活所迫,把家里最心爱的乐器与书籍都变卖了,甚至为了支持学校建设,把唯一的那架钢琴也半卖半送地给了上海国立音专。即使在生病的日子里,萧友梅依然关心学校建设与学生生活。为了省钱,他拖着病躯,也不愿打黄包车,就这样步行去学校。正是这样一位父亲,让从事绘画艺术的萧勤有了一种文化上的坚持和理想。因为父亲的理想光辉、伟大而且遍地开花,对他来讲是一个非常大的鼓励。所以,萧勤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成为绘画艺术上的推动者与抽象化的倡导者。大概,这是一个孩子对逝世的父亲最大的回报与告慰吧。

正如萧勤在接受采访时所说:“我的父亲是一个对自己要求严格,且具有远大理想并能为之奋斗终生的人,所以我想在理想上与他共鸣。”萧淑娴也一直怀揣着对萧友梅的感激之情,不论是在音乐上的教导,还是新女性思想的启迪,都给予她们的人生,不一样的色彩,才让她们成长得如此的出类拔萃。

猜你喜欢
音乐
开启你的音乐之路
奇妙的“自然音乐”
鸟的音乐
他用音乐悬壶济世
黑暗中的她赤着脚,随着音乐起舞……
音乐从哪里来?
能播放189种音乐的可口可乐
音乐类
音乐
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