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虹梁许晶
浅析绍兴市林下经济发展模式与对策
祝虹梁1许晶2
(1浙江省绍兴市环境绿化工作站;2浙江省绍兴市森林消防工作站 312000)
概述了发展林下经济的意义及介绍了绍兴市林下经济发展的“林下栽花”“李园种茶”“榧药间作”和“林中养鸡”等主要经营模式,分析了绍兴林下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科学规划、明确发展思路,抓好示范、以点带面推进,多元投入、加强资金扶持,加工配套、强化龙头带动,健全机制、促进持续发展等林下经济产业发展对策,以期为绍兴市促进林下经济的发展提供参考。
林下经济;发展模式;对策
绍兴市地处长江三角洲南翼、浙江省中北部,国土面积8279平方公里,人口433万。全市林地面积708万亩,森林覆盖率54.03%,活立木蓄积量1275万立方米。全市香榧、毛竹、花木等林业特色基地面积已达到185万亩,建成省市级现代林业园区102个,市级以上森林公园26家、森林休闲观光园85个,各类自然保护区(小区)45处。
林下经济是一种生态循环经济,是近几年林业生产领域涌现的新型经营模式,是指充分利用林下土地资源和森林环境( 林荫) 优势,从事林下种植、养殖以及旅游等立体复合生产,从而使农林业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循环相生、协调发展的生态林业模式。林下经济投入少、见效快、易操作、潜力大。发展林下经济,对缩短林业经济周期,增加林业附加值,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开辟农民增收渠道,发展循环经济,巩固生态建设成果,都具有重要意义。
1.1发展林下经济,是提高林地产出率的必由之路
改革开放以来,绍兴林业经济像全省、全国各地一样,走过了一条依靠外延扩张的发展之路:全市森林面积从八十年代初的578万亩增加到目前的610万亩,其中竹笋、干果、花木等各类林业特色基地面积扩大到185万亩;林业一产产值从八十年代初的不足1亿元猛增到2010年的67亿元,有力地促进了林业增效、林农增收。林地是林业最基本的生产资料,但林地资源的有限性,决定了林业经济的发展单纯依靠外延扩张是远远不够的,到了一定阶段就必须走内涵提升之路。利用林下闲置土地和空间资源,大力发展林业立体经营,提高复种指数,实现从单一林业向复合林业转变,既符合当前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客观要求;也是转变林业经济增长方式,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单位面积林地产出率,进而提高林业综合效益的必由之路。
1.2发展林下经济,是弥补林业投入不足的有效手段
林业生产具有投入大、见效慢、周期长的特点,这一弊端的存在,往往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经营者的投资积极性,成为制约林业发展的重要“瓶颈”之一。发展林下经济,在同一林地空间内合理地利用林下资源,实施不同生产周期的种植、养殖经营活动,一方面可以通过以耕代抚,促进林木生长,节约森林经营成本;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林下种植、林下养殖,取得一定的短期、中期收益,逐步积累林业生产资金,解决投入不足问题,走出一条“以短养长,长短结合”的协调发展之路。
1.3发展林下经济,是解决农民就业问题的重要途径
无论是农业生产,还是林业经营,都存在着明显的季节性特征。发展林下经济,通过从事不同生长期、不同收获期的种植、养殖业,开展林地多种复合经营,能有效地拉长农村劳动力的劳动时间,“淡化”季节现象,并利用林下经济的多样化产品发展加工业,合理安排生产经营活动,改“单一季节劳动”为“一年四季上班”,实现农村劳动力的就地消化,让农民能常年在家门口打工就业、增收致富。
2.1“林下栽花”模式
2001年,新昌县丰岛公司租用该县小将林场罗坑山林区3000亩林地,在每亩50株左右的黄山松林下套种杨桐,套种密度为每亩300株。6年后,适宜在林荫下生长的杨桐开始投产,2010年平均亩产值达1000多元,2015年后进入盛产期,年亩产值达2500多元。黄山松套种了杨桐之后,通过施肥、抚育,焕发出了“第二春”,生长旺盛,枝繁叶茂。目前,年近四十的黄山松已进入成熟期,培育成了大径材,平均胸径达到25cm,比不套种的同类黄山松粗3cm。
2.2“李园种茶”模式
桃形李是嵊州名果,味道鲜美,脍炙人口。但由于其适宜在水土保持能力相对较弱的麦饭石土壤中生长,而且是落叶树种,因此,生态功能不强成了桃形李产业的一大弱点。2006年起,嵊州市在金庭、北漳等地实施“东部山体覆绿工程”,在桃形李基地中套种茶叶。由于茶叶四季常绿,水土保持能力较强,有效地增强了桃形李基地的生态功能,缓解了水土流失;同时也为当地农民增加了一笔额外的经济收入,获得了生态、经济双丰收。如金庭镇金庭村的300亩李园,2010年平均亩产值达6500多元,其中:桃形李产值5100多元,茶叶产值1400多元。
2.3“榧药间作”模式
香榧全身是宝,但生长缓慢,收益期长,被称为“子孙树”。同时,由于香榧造林密度一般在每亩50株左右,前期的土地闲置空间较大。浙江美林园艺科技有限公司在诸暨市浬浦镇上周坞村实施香榧与药材复合经营项目,在200亩香榧幼林内间作药材,还适当种植了无患子等落叶苗木。尽管目前香榧尚未投产,但已取得了良好效益,2010年每亩药材收入800多元。由于实施了复合经营,香榧造林后上层有乔木,下层有药材,造林初期不再需要遮荫设施,成活率达98%,每亩节约成本350元。
2.4“林中养鸡”模式
位于柯桥区王坛镇的“丹家鸡”专业合作社,是一家专业养殖土鸡的农业合作组织。该合作社利用竹园、果园等林地养殖土鸡,目前已有社员186户,建立基地5000余亩,联结农户1850户,形成了年产土鸡20余万只的养殖规模,年销售收入2000万元以上。从事“丹家鸡”养殖的农户,除正常的林业收入外,每户年均增收1.5万元。同时,由于在竹园、果园内养殖土鸡后形成了食物链,大大减少了虫害的发生以及农药的使用,实现了无公害生态化经营,确保了食用林产品安全。
3.1科学规划,明确发展思路
县级林业主管部门要立足当地自然气候条件、森林资源现状和林业产业基础,在开展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因地制宜编制林下经济发展规划,明确总体布局、目标任务和工作重点,并纳入“十三五”林业发展规划。要把发展林下经济与农业综合开发、现代林业园区建设、山区小流域治理、平原绿化等工程项目以及发展野生动物驯养繁殖业有机结合,做到统筹规划,分步实施。
3.2抓好示范,以点带面推进
加强与林业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的技术合作,组织林业专家和科技人员,积极引进、繁育适宜林下种植、养殖的动植物新品种,开展林下经济发展模式及配套生产技术的研究,探索适合绍兴实际的“林药”、“林花”、“林菌”、“林禽”等一系列林业复合经营模式。在此基础上,培育一批林下经济示范乡镇、示范村、示范基地(企业),树立典型样板。同时,通过媒体宣传、召开现场会等途径,以点带面,全面推广。
3.3多元投入,加强资金扶持
通过财政补助、金融扶持、社会参与等多种途径,建立健全多元化投入机制,加大对林下经济的资金扶持。各级财政要采取以奖代补的方法,对具有一定发展规模的林下经济示范乡镇、示范村、示范基地(企业)给予适当资金补助;要通过林权抵押贷款、农村信用小额贷款等,加强对林下经济发展的信贷支持;积极鼓励各类工商业主参与林业建设,投资林下经济发展项目;加快推进政策性林业保险,不断提高保险覆盖面,及时化解林下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风险。
3.4加工配套,强化龙头带动
积极鼓励、扶持林业龙头企业开展林下种植、养殖产品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拉长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要通过牵线搭桥,帮助林下经济经营者与林产品加工企业建立长期的产品购销关系,扩大产品销售渠道,解决“卖难”问题。推广“公司+基地+农户”的市场化运作方式,提高龙头企业的辐射能力,全面带动绍兴市林下经济发展壮大。
3.5健全机制,促进持续发展
一是建立部门协作机制。林业部门要与农业、财政、金融等相关部门加强合作,密切配合,充分发挥各部门的职能优势,合力推进林下经济发展。二是完善林权流转机制。在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下,通过承包、转让、委托、租赁等各种形式,着力推进山地、林木流转,为提高林下经济规模化程度创造条件。三是健全技术服务机制。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加强对经营者的技术培训,大力推广先进科技成果和实用技术,实施无公害标准化生产,着力培育一批名牌产品,切实提高市场竞争力,促进林下经济健康持续发展。
[1] 另青艳,何亮,周志翔,等.林下经济模式及其产业发展对策[J].湖北林业科技,2013,(1):38-43.
[2] 江昌志.祁门县林下经济发展模式初探[J].安徽农学通报,2011,17(23):10-11.
2016-12-24
S759. 89
B
1004-7743(2017)02-002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