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安徽
(贵州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贵州 贵阳550001)
从文史资料看贵州特色植物药材资源
胡安徽
(贵州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贵州 贵阳550001)
贵州文史资料既载有倒提壶、龙胆草、党参、小花清风藤和天麻等特色植物药材,又记有特色验方中的特色植物药材。药材资源具有地域性、民族性和民间性的特点。贵州文史资料对特色植物药材资源的记载体现了它对百姓健康和经济发展的关注,以及以人为本的理念。对贵州文史资料所载特色植物药材资源的研究为学界关注此类文献的此类问题提供了参考。
文史资料;特色植物药材;资源;贵州
贵州自然环境独特,自古至今即是我国重要的药材产区。在《神农本草经》记载的365种药物中,贵州即有204种[1]。独特的自然环境为贵州拥有多种药材资源提供了有利条件。文史资料是各级政协编辑、出版的特殊文献,多是历史当事人、见证人和知情人亲历、亲见、亲闻的第一手资料,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匡史书之误、补档案之缺、辅史学之证”的独特作用[2],贵州文史资料亦不例外。作为特殊文献的贵州各级文史资料,记有很多当地的植物药材资源,其中不少资源在历代本草中鲜有记载。学者们对贵州药材资源的研究成果不少,但以文史资料为主要依据关注本区植物药材资源的成果则凤毛麟角。基于此,本文即以贵州各级文史资料为据,探讨该区特色植物药材资源及相关问题。
贵州文史资料载有多种本区特色植物药材,现选择典型和特色资源简述如下:
1.1 倒提壶
倒提壶(Cynoglossumamabile)的介绍见之于《晴隆文史资料·旅游专辑》[3]。该药物分布于晴隆县碧痕镇、大厂镇、安谷乡、莲城镇、光照镇和马场乡,当地人称鸡爪参,为喜凉野生植物,适宜在海拔1 000~1 500 m、腐殖质丰富、土层深厚肥沃、背阴湿润的土壤中生长。倒提壶性温、味辛、苦,具有祛风除湿、补阴敛汗、清肺化痰、散瘀止血之功用。当地百姓在清末即将其研末后用油汤吞服或蒸肉丸子食用或泡酒服,
将其作为治疗虚汗盗汗、 风湿关节疼
痛、气虚血脱的特效药。晴隆倒提壶因质量高、药效好而在贵州省内外享有较高声誉,是当地人馈赠佳品。
晴隆是典型的少数民族尤其是苗族聚集地区,倒提壶是苗族常用植物药,苗语呼为“侯当告”(heb diangd ghod),主治肝炎、痢疾、虚劳咳嗽、水肿、尿痛、白带、吐血、盗汗、刀伤、骨折等[4]。民国《晴隆县志》记载:“本县特产鸡爪参最著,又名倒提壶。贵阳有销售店,其功效用于体质虚弱。”[5]民国《贵州通志》云:倒提壶,“出安南,止盗汗,补虚弱。”[6]倒提壶的功效和主治功能与其化学成分有关:根含刺凌德草碱、倒提壶碱、安贝灵;花含飞燕草素-3,5-二葡萄糖;果实含多糖,种子含D-葡萄糖、乳糖、L-阿拉伯糖及游离氨基酸等。药理研究显示倒提壶有神经节阻滞和增强肾上腺素升压作用[7]。倒提壶又称云香草,明代兰茂所撰《滇南本草》记载:云香草,苦微辛,性寒,阴中之阳也,可升可降;泻诸经实火客热,解肌表风寒,发汗,消咽喉肿痛,消风火牙根肿痛,散乳蛾痄腮红肿,攻疮痈排脓;治伤风头疼发热,退虚劳无汗骨蒸,治小儿惊风发搐,即热惊,角弓反张[8]。
由此看来,晴隆当地民众将倒提壶作为治疗虚汗、盗汗、风湿关节疼痛、气虚血脱的特色药材既有历史渊源又有科学依据。最新的资源调查表明:倒提壶及同属植物资源主要分布于云南、贵州和四川三省海拔1 000 m以上的地区[9],范围有限,因而晴隆县一定面积的倒提壶产地自然是该地特色药材资源。
1.2 龙胆草
龙胆草(GentianascabraBunge.)收载于《晴隆文史资料·旅游专辑》[10]。该药物主产于晴隆各地,因其味苦,当地人又称其小苦参;野生,主要生长在地势较高、气候温和湿润、排水良好、富含有机质的沙质壤土地带。龙胆草以根或全草入药,性寒,为常用清热燥湿药。该药富含龙胆苦苷、龙胆宁碱和龙胆糖等,有抗菌活性,能促进消化液的分泌,具有健胃、泻肝胆实火、除上焦湿热和抗菌、抗肿瘤之功效。当地人用其治疗头痛、乙型脑炎、目赤喉痛、中耳炎、肋痛、胆囊炎、黄疸、食欲不振、小儿惊痫、尿路感染、睾丸肿痛、阴部湿痒肿痛、急性肾盂肾炎等症。晴隆产龙胆草以质量高、疗效好而深受各地药商青睐[10]。明代《药鉴》记述龙胆草的功效:除下部风湿、除下焦湿热、除脐以下至足肿痛、除寒湿脚气;益肝胆气,可治疗眼病和小儿惊病[11]。对比晴隆当地龙胆草的治疗范围和《药鉴》的记载,说明晴隆民众对龙胆草的主治功能既有继承又有发展。
就产地而言,除晴隆以外,贵州的威宁、毕节、织金、平坝、郎岱、贞丰、都匀、思南、镇远、雷山、贵定、兴义等地也有龙胆草的分布。贵州龙胆草为多年生草本,根呈须状,土棕色,茎直立,高30~60 cm微带暗绿色,叶对生,矩圆状披针形,叶脉三条而显著,全缘,先端尖,无柄,叶面深绿色,叶背白绿色,7~8月间干茎梢叶腋开花,萼管状5裂绿色,花冠钟状紫色,顶端5裂,雄蕊与花冠裂片同数,子房上位,蒴果纺锤形,2瓣裂,种子多数[12]。这与《本草图经》描述龙胆草植物形态“宿根黄白色,下抽根十余本,类牛膝;直上生苗,高尺余;四月生叶,似柳叶而细;茎如小竹枝。七月开花如牵牛花,作铃铎形,青碧色”[13]相比,略有不同,显示了贵州龙胆草植物形态的区域特征。
1.3 天麻
天麻(GastrodiaelataBl.)是名贵药材,贵州不少文史资料都有记载,《贵定文史资料选辑(第2辑)》较详实地叙述了该县特色药材“明亮天麻”[14]。天麻之所以在贵定富有特色,不仅因其品质好,而且加工方法独特,使天麻质若白玉、青头微绿,芽处鲜红似“鹦哥嘴”,隔光而照,半透明、肥大坚实,入药为上品。
贵定“明亮天麻”所处自然环境特殊:生长地域平均海拔约1 000 m左右,属浅切割低山地貌类型,母岩以砂页岩为主,并间有一定的紫色页岩和少量石灰岩出露,土壤以山地黄壤为主,pH值一般为6.5左右;雨量充沛,温暖湿润,原植被为亚热带常绿—落叶针阔叶混交林,山地林间腐殖质丰富,黄砂层厚,阔叶树特别是壳斗科类折断的枝干为蜜环菌生长提供了极为良好的生态条件,因此,该地不仅盛产天麻,而且天麻块茎粗实,质地优良。贵定“明亮天麻”有独特的加工技术。《本草纲目》引苏颂关于天麻加工方法曰:“二月、五月、八月内采,初得乘润刮皮,沸汤略煮过,暴干收之。”[15]贵定采挖天麻的时间仅限于冬季和初春,这在采挖时间上与苏颂所言“五月、八月内采”有所不同。与苏颂所言天麻加工技术还有不同的是,贵定天麻不仅要刮皮,而且要漂浆,具体做法是:待鲜天麻块茎削皮后,立即将其放入清水中漂去表面浆汁,因为刚削皮的天麻块茎会立即渗出乳白色浆汁,而浆汁遇空气后逐渐变黑,影响天麻成色。漂浆后的天麻还要水氽、烘干,这与苏颂所言“沸汤煮过、暴干”一致。不过,贵定天麻的烘干特别讲究:按天麻个头的大、中、小自下而上放入各层干燥箱内,下置无烟头无异味的木冈炭火,火力控制适度,经常翻动天麻,使之干燥均匀;在干燥过程的中后期,翻动一次则需手捏整形一次,使成品肉实美观有卖样。烘干技术是制作“明亮天麻”的关键:烘干时间一般约3~4天;经过第一次干燥的天麻在放置2~3天后,再复烘一次才能保存;烘干时不能有烟火,以免影响天麻的洁白,也不能用急火,以免天麻焦黄起泡壳,最忌脏手翻动天麻。总结贵定“明亮天麻”加工特色,可归纳为:“削皮漂浆净,水汆暗火烘,千翻百捏细整形,兰田玉块一点红。”[14]
1.4 小花清风藤
小花清风藤(SabiaparvufloraWall. ex Roxb.)是被子植物清风藤科(Sabiaceae)清风藤属(Sabia)的常绿木质藤本植物,《黔西南布依族文史资料专辑(第19辑)》对其有专门记载[16]。就分布区域看,小花清风藤在贵州的主产区为黔西南州的兴义、安龙、册亨和望谟,贞丰、兴仁为一般分布区域[17]。小花清风藤尽管在广西和云南也有零星分布,但以贵州黔西南生长发育较好且为多样化较为丰富的地区。
小花清风藤是布依族所用药物,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未见药用记载,至六七十年代,由于肝炎的流行,望谟县纳夜镇的布依族用其熬制大锅汤分给村民治疗肝炎,对扑灭疫情起到了积极作用[16],成为布依族治疗肝炎的特色药。最新研究结果表明,小花清风藤化学成分为β-谷甾醇、木栓酮等,对肝脏有一定的保护作用[18-19]。小花清风藤治疗肝炎具有疗效确切、退黄快、治愈率高的特点,现已研发成为“花桅清肝颗粒”(国药准字Z20025804)。该药物作为治疗黄疽性肝炎的单味药治疗有效率达93%,与其它药物合用治疗有效率达94%[16]。随着研究的深入,小花清风藤的功效日益扩大,如根、茎、叶有祛风除湿、消炎镇痛之作用[17],尤其是对病毒性肝炎治疗效果的不断提高,大大提升了其知名度和社会需求。由于多种原因,小花清风藤野生资源目前正快速枯竭,需要我们在保护中科学开发。
1.5 党参
党参(Codonopsispilosula)之名在明代及其之前本草著作中并不明确,往往与人参混为一谈,最早明确称“党参”者为清代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卷三所引《百草镜》之记载:“党参,一名黄参,黄润者良,出山西潞安、太原等处,有白色者,总以净软壮实味甜者佳,嫩而小枝者名上党参,老而大者,名黄党参。”[20]由此可见,在清代,贵州产党参名不见经传,并未引起世人关注。近代以来,由于其他地区的野生党参资源逐渐减少,环境保护相对较好的贵州成为党参的重要产区。道真县政协编纂的文史资料《情系仡佬》记述了道真仡佬族自治县洛龙镇所产党参,因其名贵故称洛党。洛党根条粗大、肉质肥厚,一般体长约30~70 cm断面直径1~5 cm,顶部膨大,有“狮子盘头”之称,故又称蛮党。
洛党含有较高的皂苷、菊糖、微量生物碱和人体所需的微量元素,具有健脾、益气、补血、生津等功能。当地百姓将其作为药膳的首选,黔菜美食精品“洛党鸡”就是用洛党配伍土鸡烹制而成,能补中益气、健脾益肺、提神健脑,主治脾胃虚弱、气血两亏、体倦无力、内热消渴等病症。洛党区别于其他党参的特色在于:健脾而不燥,滋胃阴而不湿,润肺不犯寒凉,养血而不偏滋腻,鼓舞清阳,振动中气却没有刚燥之弊。同时还有药味清香可口、含糖量高、化渣性强、有韧性而不易折断等优点,药效比普通党参高出3倍左右。1964年有关部门的鉴定结果表明,洛党仅次于山西、甘肃党参,居全国第三[21]。
贵州文史资料不仅介绍了多种特色植物药材,而且记载了不少民族民间验方所用特色植物药材。由于验方的民族性民间性,故而验方中所用药材也深深烙上了民族、民间特色的印记。现列举若干实例如下:
(1)高乌头(毛茛科植物,又名麻布袋)和博洛回(罂粟科植物)等作癌肿止痛药;扦扦活(五加科植物接骨木)治胃下垂、牛心草(列当科植物野菰)治肺心病、铁弹子(唇形科线叶香茶菜)治尿道结石、九头狮子草(爵床科植物)治眩晕及小儿惊风、朝天罐(野牡丹科植物野牡丹)治痢疾、血苔(蓼科植物硃砂莲)治血崩及月经不调、青蒿治小儿高烧、徐长卿治阳萎、咳嗽及骨髓炎、野葡萄根治骨髓炎等[22]。
(2)金银花叶、芙蓉花叶、千日青、毛秀才等揉敷或嚼敷治刀伤;青藤香、蜘蛛香、苦金盆、地苦胆、麻布袋、鸡矢藤直接嚼吃或配方喂水服治胃病;朝天罐、刺梨根、拳参、天青地白根嚼服治腹泻;淫羊藿嫩叶切碎,用蜂蜡约5钱放在锅里熔化后,将碎叶和米饭一起炒,可避免天花传染[23]。
(3)苗族医生用秤杆升麻嫩叶治痢疾、韩信草治风湿、虎杖治牙痛、糯米菜根治疮疖、匙叶草治咳嗽、蛇苔治肺结核[24];布依百姓用野芫荽治感冒胸痛、蛇伤等[25]。
3.1 地域性
倒提壶和龙胆草主要分布在晴隆、洛党分布在道真、“明亮天麻”分布在贵定、小花清风藤主要分布在黔西南州,另有《黔东南文史资料(第20辑)所记雷公藤和百合分布于雷山、前胡分布于麻江、缬草分布于岑巩[26],《都匀文史资料选辑(第3辑)》所载药材“见风青”分布于都匀[27]。这表明贵州文史资料所载植物药材资源具有地域性的特点。
3.2 民族性和民间性
苗族百姓治盗汗和补虚弱用倒提壶、治牙痛用虎杖、治咳嗽用匙叶草,布依族治肝炎用小花清风藤、治感冒胸痛和蛇伤用野芫荽、治疗颈部肿大用玉簪花根捣敷、疗跌打外伤用酢浆草、治水泻用石菖蒲切末水吞等。某些药材如倒提壶,不仅苗族使用,而且其他少数民族如彝族、傈僳族、纳西族、景颇族、德昂族、阿昌族、藏族、基诺族等均将其作为日常用药。这表明贵州文史资料所载药材资源具有民族性和民间性的特点。苗族百姓俗语“爬不得坡,离不开矮陀陀;上不得坎,离不开倒触伞;不让一身垮,离不得四块瓦;腰酸背痛,离不开杜仲;要得一身松,离不开木通;周身发麻,离不开乱头发”亦是该特点的明证。
3.3 关注百姓健康和经济发展
倒提壶、龙胆草、天麻、小花清风藤和党参等特色植物药材载入所在地区的文史资料,表明了文史资料对本地药材资源的重视。由于特色植物药材既有重要的药用价值又有相当的经济价值,因此文史资料所载植物药材资源实际上关注的是当地百姓的健康和经济的发展。
3.4 体现以人为本理念
与倒提壶、党参等特色资源相比,民族民间验方中所用药材几乎在田边地头、溪岸塘畔、山坡沟壑都有分布,颇为常见,无所谓特色。但这些植物药材对一般疾病有积极的预防和治疗作用,是百姓日常所需。文史资料关注常见药材,彰显了以人为本的思想理念。
贵州各级文史资料对特色中药和民族民间常用药材的关注,既为当代开发贵州植物药材资源、加快贵州民族医药发展、把贵州建设成为全国中药民族药强省提供了文献依据,又丰富了中药资源学的研究内容,还为后人提供了本区药材资源发展变迁的历史记录,尤为重要的是,这些药材直接医治了当地百姓常见疾病,并为当地中药材产业发展提供了基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另就文史资料的数量看,至2012年,各级政协共征集了40多亿字,出版了20多亿字的文史资料[28],贵州文史资料仅是其中的一部分,对其所载药材资源的研究可以为学界关注此类文献的此类问题提供参考。还要提及的是,我国首位获得诺贝尔医学奖的屠呦呦先生正是受了《肘后备急方》所载药方的启示,研制出了抗疟新药青蒿素,显示了文献所载药材资料的现实价值。贵州及全国各级文史资料亦载有不少特色药物和稀见验方,就此而言,各级文史资料的药学价值也值得进一步挖掘和重视。
[1] 贵州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贵州省志·农业志[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1:222.
[2] 卞晋平.“文史资料学”之我见[J].政协天地,2011(6):11.
[3] 顾生琼.倒提壶[G]//晴隆县政协文史委员会.晴隆文史资料·旅游专辑. 晴隆:[出版者不详],2007:124.
[4] 张敬杰,罗迎春.苗族常用植物药[M].贵阳:贵州科技出版社,2010:202.
[5] 耿修业,钱开先.民国晴隆县志[M]//段志洪,黄家服.中国地方志集成·贵州府县志辑:第31册.成都:巴蜀书社,2006:590.
[6] 刘显世,谷正伦,任可澄,等.民国贵州通志[M]//段志洪,黄家服.中国地方志集成·贵州府县志辑:第9册.成都:巴蜀书社,2006:167.
[7] 杨卫平,夏同珩.新编中草药图谱及常用配方4[M].贵阳:贵州科技出版社,2010:24.
[8] 兰茂.滇南本草[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3:8.
[9] 张新渐,陈玲玲,郝俊杰.倒提壶及同属植物的资源调查[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4(15):16.
[10] 顾生琼.龙胆草[G]//晴隆县政协文史委员会.晴隆文史资料·旅游专辑.晴隆:[出版者不详],2007:125.
[11] 杜文燮.药鉴[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112.
[12] 贵州省野生植物普查办公室.贵州经济植物图说:第2册[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60:42.
[13] 苏颂,尚志钧.本草图经[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111.
[14] 朱国治,朱国元.贵定的明亮天麻[G]//贵定县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贵定文史资料选辑:第2辑.贵定:[出版者不详],1983:165-167.
[15] 李时珍.本草纲目[M].2版.金陵版排印本.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590.
[16] 邓朝义,黄勇,许俊波.小花清风藤—布依药物的新发现[G]//政协黔西南州委员会.黔西南布依族文史资料专辑:第19辑.兴义: [出版者不详],2007:779.
[17] 唐继方,邓朝义,卢永成.黔西南州小花清风藤资源分布及利用状况调查[J].贵州林业科技,2002,30(3):9.
[18] 陈艳,黄滔,苑春茂,等.小花清风藤化学成分的研究[J].中草药,2015,46(21):42.
[19] 刘易蓉,邱晓春.陈惠.小花清风藤保肝作用实验研究[J].中国药房,2008,19(30):2341.
[20] 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64.
[21]丁贵金.药中一秀——洛党[G]//政协道真县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委员会.情系仡佬.道真:[出版者不详],2006:97.
[22] 杨济中.从医回忆录[G]//政协都匀文史研究会.都匀文史资料选辑:第8辑.都匀: [出版者不详],1989:139.
[23] 龙致光.苗族的理工农医技术成就[G]//黔南州政协文史学习委员会.黔南文史资料选辑:第18辑 存稿聚览.都匀: [出版者不详],2002:109.
[24] 潘定发.雷公山的中草药资源[G]//政协黔南州委员会.黔南文史资料:第10辑 林业专辑.新晃: [出版者不详],1992:42.
[25] 邓朝义,黄勇.布依族生活中的几种常见食用植物[G]//政协黔西南州委员会.黔西南布依族文史资料专辑:第18辑.兴义: [出版者不详],2007:272.
[26] 梨广益.都匀珍贵草药之一——见风青[G]//政协都匀市委员会.都匀文史资料选辑:第3辑.都匀: [出版者不详],1984:172.
[27] 政协黔东南州文史学习委员会.黔东南文史资料:第20辑 名优土特产品专辑[G].凯里: [出版者不详],1995:39,74,76,176.
[28]文史资料工作的发展[EB/OL]. (2014-12-01)[2015-03-19]. http://www.sjzzx.gov.cn/Item/10283.aspx.
Study on the Featured Plant Medicinal Material Resources of Guizhoufrom the Literature-History Data
Hu Anhui
(Marxism Institute of Guizhou Normal University, Guizhou 550001, China)
The literature-history data of Guizhou recorded not only the distinctive plant medicine material includingCynoglossumamabile,GentianascabraBunge.,GastrodiaelataBl.,SabiaparvufloraWall. ex Roxb. andCodonopsispilosula,but also the common medicine material.The plant medicine material resources ha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erritoriality,nationality and folk.The record of the literature-history data of Guizhou reflected it focused on the health of the common people and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and the idea of people foremost.The research helped the academia to study the similar questions.
literature-history data; featured plant medicinal material; resource; Guizhou
10.3969/j.issn.1006-9690.2017.04.016
2016-11-28
贵州省哲社项目(15GZYB33)。
胡安徽,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历史药物地理研究。
S567
A
1006-9690(2017)04-007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