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民,陈琦辉,郑承铎,张清
(福建省中医药大学附属福州市中医院,福建福州350001)
清热化痰方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期痰热郁肺证38例
张民,陈琦辉,郑承铎,张清
(福建省中医药大学附属福州市中医院,福建福州350001)
目的观察自拟清热化痰方对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期痰热郁肺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本院收治的76例痰热郁肺型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期患者纳入研究,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各38例,2组均接受西医常规治疗,观察组加用自拟清热化痰中药干预。2组均连续治疗14 d,疗程结束后比较2组中医证候疗效、咳嗽症状积分及CRP、IL-6、IL-10水平的变化。结果治疗后观察组中医证候疗效和咳嗽症状积分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CRP、IL-6均低于治疗前(P<0.05),IL-10水平高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自拟清热化痰方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期患者,可明显改善症状,提高临床疗效。
慢性支气管炎;痰热郁肺;血清炎性因子;清热化痰
慢性支气管炎是临床常见的、多发的呼吸系统病症,部分患者疾病反复不愈而逐渐发展至慢性阻塞性肺气肿,甚至肺心病,预后不理想。及时有效的治疗方案是控制慢性支气管炎发展的关键。本研究应用自拟清热化痰方治疗痰热郁肺型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期患者38例,效果满意,现汇报如下:
1.1 一般资料病例来源于2014年10月—2016年10月本院收住的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期患者76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38例。观察组中男25例,女13例;年龄最小40岁,最大68岁,平均(53.3±5.1)岁;病程最短3 a,最长17 a,平均(10.3±4.7)a。对照组中男26例,女12例;年龄最小41岁,最大66岁,平均(52.6±4.8)岁;病程最短4 a,最长18 a,平均(9.7±3.5)a。2组性别、年龄、病程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西医诊断标准根据陆再英主编的7版《内科学》[1]中关于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的诊断标准:①咳嗽、咳痰或伴喘息,每年发病持续3个月,并持续2 a或2 a以上者,1周以内出现咳、痰、喘症任何1项加重者。②肺部听诊可在背部或双肺底听到干、湿啰音。③血常规检查:白细胞总数或中性粒细胞增高。④X线胸片:肺纹理增粗、紊乱,呈网状或条索状、斑点状阴影,双下肺明显。
1.3 中医辨证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辨为痰热郁肺证:咳嗽气粗,痰多质黏厚或黄稠,咳吐不爽,或有身热,口干欲饮,舌红苔黄,脉滑数。
1.4 纳入标准①同时满足上述西医诊断标准及痰热郁肺证辨证标准者;②年龄18~70岁;③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者。
1.5 排除标准①不符合诊断标准者;②肺结核、支气管扩张、哮喘等其他慢性气道疾病者;③心、肝、肾功能衰竭者;④合并精神疾病者;⑤妊娠期或哺乳期妇女;⑥拒签知情同意书者。
1.6 方法
1.6.1 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硫酸头孢噻利(江苏恒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2.0 g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100 mL静脉滴注,每12 h 1次;盐酸氨溴索注射液(上海勃林格殷格翰药业有限公司)30 mg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100 mL静脉滴注,每12 h 1次;噻托溴铵粉雾剂(江苏正大天晴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吸入,每次1吸,每天1次。并予以低流量氧气吸入2 L/min等对症处理及支持治疗。
1.6.2 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服自拟清热化痰方,药物组成:黄芩9 g,鱼腥草30 g,桔梗6 g,浙贝母6 g,前胡9 g,茯苓15 g,厚朴9 g,半夏9 g,陈皮6 g,甘草3 g。临证加减:痰多色黄黏稠者加桑白皮12 g,败酱草18 g;喘促气急者加葶苈子15 g,地龙15 g;脘痞纳少者加茯苓12 g,莱菔子15 g;舌苔厚腻者加薏苡仁24 g,豆蔻仁6 g;乏力气短者加太子参18 g,黄芪30 g。统一采用本院中药煎药机(北京东华医疗设备有限公司)煎煮,1剂/d,一次性真空封装为2袋,每袋150 mL,每次1袋,早晚餐后1 h温服。2组治疗期间均戒烟酒及忌食辛辣之品,避免着凉,注意休息等。2组均以14 d为1个疗程,治疗1个疗程后评价疗效。
1.7 观察指标及评价方法
1.7.1 中医证候疗效判定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3],临床控制:咳、痰、喘、发热消失,其它伴随症状明显好转,肺部哮鸣音消失或恢复到急性发作前水平;显效:咳、痰、喘、发热明显好转,其它伴随症状有所好转,肺部哮鸣音显著减轻,但未恢复到急性发作前水平;有效:咳、痰、喘、发热有所好转,其它症状变化不大,肺部哮鸣音减轻;无效:临床症状、体征无改善或加重。
总有效率=临床控制率+显效率+有效率。1.7.2咳嗽症状积分判定标准观察患者治疗前后24 h咳嗽症状变化,根据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颁布的咳嗽评分标准[4]进行评分并记录,见表1。
表1 咳嗽症状积分表
咳嗽症状积分总分=日间咳嗽症状积分+夜间咳嗽症状积分。
1.7.3 血清炎性因子包括血清C反应蛋白(CRP)、白介素-6(IL-6)和白介素-10(IL-10)。CRP检测采用免疫透射比浊法。IL-6、IL-10检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试剂盒由上海通蔚实业有限公司提供。所有患者均于疗程开始前1 d及疗程结束后1 d空腹抽取静脉血5 mL,并严格按照试剂说明书标准在我院检验科进行检测。
1.8 统计学处理利用SPSS18.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非参数χ2检验,计量资料属正态分布以x±s描述,采用t检验。
2.12 组中医证候疗效比较见表2。
表2 2组中医证候疗效比较(n,%)
2.22 组治疗前后咳嗽症状积分变化比较见表3。
表1 2组治疗前后咳嗽症状积分变化比较
表1 2组治疗前后咳嗽症状积分变化比较
注:与治疗前比较,1)P<0.05;与对照组比较,2)P<0.05。
组别对照组观察组n 38 38治疗前4.78±0.95 4.82±1.01治疗后2.37±1.031)0.96±0.891)2)
2.32 组治疗前后血清炎性因子变化比较见表4。
慢性支气管炎是由于感染或非感染因素引起的气管、支气管及其周围组织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现代医学认为血清CRP、IL-10、IL-6与气道、肺部的炎症密切相关,其中CRP升高与患者气道炎症程度成正比[5];IL-6可以损伤血管内皮细胞,抑制其修复;IL-10可以抑制促炎性细胞因子的合成与释放。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现代医学常规以抗感染为主,但我们在本次观察中发现:仅有86.84%对照组患者病情得到一定程度控制,余下的近14%的患者疗效欠佳,且反复、长期使用抗生素,易产生耐药及二重感染,这就为中医药治疗找到了切入点。
表4 2组治疗前后血清炎性因子变化比较
表4 2组治疗前后血清炎性因子变化比较
注:与治疗前比较,1)P<0.05;与对照组比较,2)P<0.05。
组别对照组n 38观察组38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CRP/(mg/L)37.53±13.28 17.43±9.661)34.58±13.88 12.33±9.551)2)IL-6/(pg/mL)19.26±10.2 17.25±12.371)19.11±11.23 11.08±16.321)2)IL-10/(pg/mL)30.12±13.01 37.62±12.181)29.18±12.96 43.88±14.211)2)
慢性支气管炎以长期反复咳嗽、咯痰或伴喘息、胸闷为主症,属中医学的“咳嗽”“痰饮”“喘证”范畴,其急性发作多因痰湿蕴肺,遇外感引触,痰从热化,痰热郁肺,肺失宣肃,肺气上逆所致。痰热内蕴是发病的内因,感受外邪是发作及加重的外因,正如《医学正传》所言“肺气郁而生热,而热盛则生痰”。根据“急则治标,缓则治本”原则,采用清热化痰为主要治法。自拟清热化痰方中黄芩、鱼腥草清泻肺热;浙贝母,前胡、桔梗止咳化痰;杏仁、姜半夏降气化痰;茯苓健脾化湿;陈皮理气化痰;甘草祛痰和中。诸药共奏清热化痰止咳之功。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黄芩有增加机体非特异性免疫力和机体抗病毒能力及对多种致病菌有抑制作用[6]。黄芩苷是黄芩的主要有效成分,应用黄芩苷干预后血清hs-CRP、IL-6水平明显降低[7]。鱼腥草亦具有较好的抗炎、抗病毒作用[8]。国内外学者研究发现鱼腥草化学成分中的癸酰乙醛等可明显降低IL-6水平,同时可提高抗炎因子IL-10的水平[9]。本项观察结果显示,经过治疗后2组血清CRP、IL-6水平降低,IL-10水平增加。而观察组数据明显优于对照组,表明自拟清热化痰方可调节机体免疫功能,抑制炎症因子释放,降低炎症反应。
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过食厚味肥甘易使脾胃受损,运化失职,导致痰湿内生并上贮于肺;或因外邪犯肺,肺气失宣,痰浊停聚,痰郁久转从热化,痰热壅肺,阻遏气道,肺气上逆,从而导致咳嗽痰喘发生。因此笔者认为:由于痰热郁肺型咳喘在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临床证候中所占比例逐渐增高,我们也应该进一步加强对它的重视和研究。在西药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自拟清热化痰方可以明显改善症状,从而减少抗生素使用的毒副作用,体现中药简、便、廉、验的特色,提供中医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循证医学证据,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本项研究因时间相对较短,还需在今后的随访过程中进一步观察疾病的复发率。
[1]陆再英,钟南山.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60.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2-3.
[3]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54-57.
[4]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咳嗽的诊断与治疗指南(2009)[S].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9,32(6):407-413.
[5]杨鑫玲.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C-反应蛋白水平临床价值探讨[J].吉林医学,2013,34(9):1643-1644.
[6]李敏,杨瑞芳.黄芩药理学研究进展[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9,8(1):137-138.
[7]顾琼琼,刘向群,王敏,等.黄芩苷对动脉粥样硬化大鼠血浆TAFI及hs-CRP、IL-6水平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1,31(12):4862-4863.
[8]王振刚,周金黄.中药药理与临床研究进展[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254-261.
[9]李静,陈长勋,高阳,等.鱼腥草素抗炎与抗动脉硬化作用的探索[J].中成药,2010,32(1):26-30.
R562.1
:B
:1000-338X(2016)06-0031-03
2016-10-12
张民(1967—),男,副主任中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