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小滨
(漳州市中医院,福建漳州363000)
推拿配合经络刮疗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50例
黄小滨
(漳州市中医院,福建漳州363000)
目的观察推拿配合经络刮疗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将10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0例。治疗组采用推拿结合经络刮疗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推拿治疗。2组均隔日治疗1次,7次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后评价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达92.00%,对照组总有效率82.00%,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推拿结合经络刮疗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显著。
神经根型颈椎病;推拿;经络刮疗
神经根型颈椎病是严重的颈椎退变性疾病,在颈椎病各个分型中最多见,约占60%~70%[1]。颈椎病在祖国医学中属于“痹证”范围,由于颈部感受风寒湿邪或外伤劳损等因素,导致经脉痹阻不通,不通则痛。本病手术治疗复杂而且风险大,保守治疗已成为趋势。保守治疗方法多种多样,有口服非甾体类止痛药、痛点封闭等,其短期镇痛效果明确,但远期治疗效果不理想,病情经常出现反复。近年来笔者采用推拿结合经络刮疗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50例,疗效显著,现介绍如下:
1.1 一般资料本研究100例患者均源自2015年1月—2016年6月我院康复科门诊和病房病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0例。2组性别、年龄和病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2组一般资料比较
表1 2组一般资料比较
组别治疗组对照组n 50 50年龄/岁45.30±7.75 44.53±8.78男/女24/26 26/24病程/月16.73±7.30 17.20±7.31
1.2 诊断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①好发于40岁左右的中年人;②有长期伏案工作史,慢性病程,呈急性发作;③颈肩部疼痛不适或伴有上肢疼痛与麻木,常有手指疼痛或麻痹;④颈项部活动受限,颈部后伸活动时上肢至手指的疼痛或麻木加重,在病变相应节段的颈椎棘突或棘旁压痛,疼痛可放射至上肢,并伴有上肢麻痹;⑤受迫神经根支配的皮肤感觉减退,腱反射减弱,肌力降低,椎间孔挤压试验阳性;⑥颈椎X线示:病变相应节段的椎间隙变窄,钩椎关节骨质增生,椎间孔变窄。
1.3 纳入标准①年龄18~65岁,性别不限;②符合上述诊断标准;③能按要求完成治疗和随访者;④签订知情同意书者。
1.4 排除标准①颈椎外病变(如胸廓出口综合征、肩周炎);②颅脑及颈椎恶性肿瘤者;③骨结核、骨肿瘤等;④脊柱损伤伴脊髓损伤者;⑤发育性椎管狭窄者;⑥严重心、肺、脑等重要脏器疾病者;⑦有严重皮肤损伤或皮肤病者;⑧不合作者,不愿意接受研究者。
1.5 剔除与脱落标准①观察期间发生意外疾病需要接受其它治疗者;②未按规定完成观察疗程、资料不全、无法判定疗效者;③不予合作,自行退出者。
1.6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属正态分布以表示,采用t检验,等级资料采取Ridit检验。
2.1 治疗组
2.1.1 推拿治疗患者取坐位,身体自然放松,治疗者站于患者身后。①放松手法:拿揉肩井约3 min,然后按揉双侧的斜方肌及胸锁乳突肌约5 min;大鱼际揉法作用于两侧颈肩部5~10遍。②理筋、整复手法:先用拇指沿颈椎两旁作上下理法,再用弹拨法作左右弹拨,力量要适中,然后使用整复手法。③点按穴:分别点按风池、肩井、曲池、手三里等穴。④疏通患肢经络:沿神经放射痛或麻木部位作轻柔的拿揉法。用拇指弹拨桡神经、腋神经,注意力量要适中。上述手法隔日1次,每次约25 min。7次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后统计疗效。
2.1.2 经络刮疗治疗治疗者先从患者左上肢三阴经刮起,用边缘圆钝的牛角刮板顺着经络循行的方向,从肘横纹至腕横纹做快速轻柔的刮法,频率为3次/s,刮疗范围呈面状,刮疗力度以皮肤色泽无变化为度,不外涂任何介质,每经连续刮30次;其次刮左上肢三阳经,从腕横纹刮至肘横纹,其刮疗次数、频率、力度、范围均和左上肢三阴经一致。右上肢经络刮疗的部位、方向、顺序、次数、频率、力度、范围均和左上肢一致。上述手法操作隔日1次,7次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后统计疗效。
2.2 对照组采用单纯推拿治疗,推拿手法和疗程同治疗组。
3.1 疼痛评分标准采取国际公认的测量疼痛的简化McGill疼痛询问量表[3]中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画1条10 cm长的线段,然后分成10个相等部分,左端为起点定为0分,代表无痛;右端为终点定为10分,代表极度疼痛。让受试者在所画的线段中指出具体位置以表示其所感受的疼痛程度,检查者根据受试者自己标出的具体位置为其测出具体分值。疼痛评分:0分为无痛;1~3分为轻度疼痛;4~6分为中度疼痛;7~9分为重度疼痛;10分为极度疼痛。
3.2 症状体征量表评分以田中靖久制定的20分法量表[4]作为评定依据,包含以下四个方面:症状与主诉、工作和生活能力、手的功能、体征。其中症状与主诉又包含颈肩部的疼痛与不适、上肢的疼痛与麻木、手指的疼痛与麻木等3个评价指标,体征包括Spurling试验(椎间孔挤压试验)、感觉、肌力和腱反射。
4.1 疗效判定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判定,治愈:颈肩痛、上肢及手指疼痛麻痹消失,肌力正常,能正常工作和生活;显效:颈肩痛、上肢及手指疼痛麻痹等症状明显减轻,颈部及上肢和手功能明显改善,肌力和感觉好转;好转:颈肩痛、上肢或手指疼痛麻痹等症状减轻,颈、上肢及手的功能有改善;无效:症状、体征无改善。
4.2 2组疗效比较见表2。
表2 2组疗效比较
4.3 2组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见表3。
表1 2组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
表1 2组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
注:与治疗前比较,1)P<0.01;与对照组比较,2)P<0.05。
组别治疗组对照组治疗后2.25±0.961)2)3.56±0.871)n 50 50治疗前6.98±0.88 6.89±1.02
4.4 2组治疗前后症状体征量表评分比较见表4。
表4 2组治疗前后症状体征量表评分比较
表4 2组治疗前后症状体征量表评分比较
注:与治疗前比较,1)P<0.01;与对照组比较,2)P<0.05。
组别治疗组对照组治疗后19.76±3.321)2)17.87±3.221)n 50 50治疗前9.70±1.68 9.89±1.57
颈椎病属中医学的“痹证”“项痹”“颈肩痛”等范畴,古代文献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病因病机的描述,概括起来主要有风寒湿邪外侵、外伤劳损、气血肝肾亏虚等三个方面[5]。现代医学关于其病因病机主要有以下三个学说:生物力学平衡失调学说、退行性变学说、机械压迫学说。推拿的作用在于通过整复手法,使失衡的颈椎重新恢复生物力学平衡状态,改善软组织粘连,使得颈椎的椎间隙增宽,降低颈椎周围的软组织对颈神经根的压迫。同时推拿的按揉、拿法、弹拨等手法能改善颈部的血液循环,减轻颈部软组织炎症。本研究采用的经络刮疗是以中医皮部理论为基础的一种中医外部治疗方法,《素问·皮部论》曰:“皮者脉之部也。邪客于皮则腠理开,开则邪入客于络脉,络脉满则注于经脉,经脉满则入舍于府藏也”。由此可以看出,皮肤一络脉一经脉一六腑一五脏之间各层次的联系是一个不可分隔的有机整体,外部的刺激可从皮部影响到相关的经络和脏腑[6]。经络能够沟通脏腑与体表、四肢百骸等一切组织器官,形成一个相互关联的整体[7]。故在皮部进行经络刮疗,可使皮肤一络脉一经脉一六腑一五脏之间各层次产生联动,从而恢复机体的功能,这也充分体现了中医整体观念的治疗思想。现代研究认为:皮部刺激是通过刺激肌皮神经末梢,由此诱发防御性反应,促使神经介质的释放,进而改善局部的微小循环,增加浅表淋巴的循环,使缺血、缺氧的状态得到改善,缓解了肌肉的痉挛,调起机体保护功能,使机体功能得以恢复[8]。
针灸推拿对此有明显的疗效[9-10]。本研究中经络刮疗主要是在双上肢的皮肤进行顺经快速轻刮30次,说明了本研究的经络刮疗给予人体的刺激是轻度、短暂及可控制的。现代医学研究认为:若外界给予人体的刺激是轻度、短暂及可控制的,则可能引起机体因为良性刺激而产生的反应,其常见的反应是发生一连串的神经内分泌变化[11-12]。皮肤属外周神经内分泌器官之一,经络刮疗对经络的剌激,能导致皮肤发生神经内分泌活动,皮肤HPA轴被活化并分泌出皮质醇,进而使炎性因子的释放受到了抑制,减少甚至终止炎症反应的发生,从而减轻了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的疼痛。
[1]赵定麟.现代颈椎病[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1:72.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86-189.
[3]MELZACK R.The short-form McGill pain questionnaire[J]. Pain,1987,30(2):191-197.
[4]田中靖久.颈部神经根症治疗成绩判定基准[J].日本整形外科学会杂志,1993,67(3):553.
[5]孙雨.中医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研究概况[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3,27(10X):78-79.
[6]胡波,谷世喆.经络皮部理论在贬石疗法中的应用[J].吉林中医药,2009,29(8):692-693.
[7]王新华.中医基础理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299.
[8]刘炎,沈毅.络刺皮部治痹的临床经验[J].针灸临床杂志,1997,13(2):5-6.
[9]林源,陈良华,洪霖.脚踝针配合浮针扫散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临床观察[J].康复学报,2016,26(3):43-45,49.
[10]吴福春,陈捷,徐维,等.Mulligan松动术联合Mchenzie疗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43例疗效观察[J].康复学报,2016,26(4):39-42,58.
[11]KRISHNAN K R,CADDE K M,KIM Y D.Psychoneuroendocrinology and brain imagine in deperssion[J].Psychiatr Clin North Am,1998,27(2):465-472.
[12]LEMUS C Z,ASNIS G M,HALBREICH U,et al.Clinical variables and hypothalamic-pituitary-adrenal function in depression. The importance of mood reactivity[J].J Affect Disord,1987,12(3):219-221.
R681.55
:B
:1000-338X(2016)06-0022-03
2016-09-01
黄小滨(1977—),男,硕士,主治中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