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妙的心理学

2017-01-17 13:18
探索科学 2016年11期
关键词:潜意识心理学人类

奇妙的心理学

心理学的发展史

今天,我们来讲讲一门年轻的科学:心理学。

1908年,心理学家艾宾浩斯(1850-1909)说道:“心理学有漫长的过去,但只有短暂的历史”。这句话或许是对心理学历史最好的解读了。

心理学并不是星象、算命、占卜……虽然现代心理学发现那些古老的迷信确实有一些心理学应用功能,但心理学本身是门科学,心理学家可不会教你怎么算星象或者看手相。

心理学的历史开启于古希腊的哲学。我们以前介绍过两个大哲学家: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他们提出了一些根本性的问题,好比说:心智是什么?自由意志是什么?然后各自做出了不一样的解答。

柏拉图的观点非常的抽象,他认为,人的心灵是先天(出生之前)就设计好的。好比说世界上每一匹马都不一样,但你怎么知道他们都是马?是因为你的灵魂在出生前就见过完美的“马”的原型,所以你才能认出各种各样不完美的马。

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则非常具体,他认为人的心灵是后天(出生之后)的产物。你怎么能认出马来?是因为你见了很多的马,然后本能的总结出马的大概样子:四条腿,跑的快,有鬃毛,长脸。。。等等特征,然后再看到其他的马,自然也就认识了。

亚里士多德

这两种概念,由于这两个大哲学家而声名远播,影响深远。到了文艺复兴以后,逐渐演变成两个主流的哲学派别:理性派和经验派。

理性派起源于法国,他们认为,人生来就有自己的心理结构,有思考问题的能力,而这种与生俱来的能力,会左右人们看待世界的方式。

经验派则起源于英国,他们认为,人的心智生来是白板一片,啥都不知道,靠着后天的学习才能有自己的思维。

如果按照中国古代的观点,这两派的差异就是“生而知之”和“学而知之”的差异。(不过中国古人的关注点似乎不在这儿,他们更关心人们生来是善是恶。)

现代心理学对于古希腊哲学家的观点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柏拉图的观点似乎错的比较明显,但他关于人类先天心灵的观点并非没有启发性,因为实践证明,人类的心灵是先天和后天共同的产物。先天就是遗传,遗传对人的智商、性格乃至幸福感都有很大的影响。而后天就是教育环境,它对人的塑造一点也不比遗传要小。

可以说,人的心灵是先天和后天共同塑造的。

那么,现代心理学是怎么发展起来的呢?

现代心理学的历史很短,只有一百多年的时间。它是在物理化学等各种科学体系都初步建立以后才出现的。

1879年,威廉.冯特在德国的莱比锡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这标志着科学化的现代心理学正式诞生了。之后世界各地的学术机构纷纷建立心理学实验室,人类开始了对自身心理现象的大规模探索。

在现代心理学的早期,有两个学派特别重要,分别是心理动力学派和行为主义学派。一般的心理学都是针对某一个方面的,好比说有的研究心理成长,有的研究精神疾病,但是这两个学派研究的范围几乎无所不包,而且影响直至今日,让我们来认识一下。

第一种大理论:心理动力学派

在心理学的历史上,恐怕没有人比西格蒙德.弗洛伊德(1856-1939)更加出名了。弗洛伊德是奥地利的犹太人,他是个医生,长期从事精神病患者的治疗工作。1895年,他提出了精神分析的概念,1899年出版名作《梦的解析》,奠定了他在心理学研究领域的历史地位。

说实话,由于弗洛依德生活在一百年前的心理学诞生初期,所以尽管他做出了很多贡献,也很有名望,但他绝大多数理论在长期的研究实践中被证明是错误的。其实所有学科的早期科学家都是如此,他们做出了巨大的历史贡献,但是理论在后来被不断地修正,不过这并不影响他们伟大的地位,因为科学的本质就是不断追求进步和发展的,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必然会修改过去的理论。在心理学的研究中,科学家们很尊敬弗洛伊德,但是《梦的解析》现在只能当做文学作品而不是科学著作了。

弗洛伊德阐述过很多理论,其中相当一部分是不合理的,好比说他喜欢用两性来解释很多问题,这是不对的。然而他也说了很多到今天还被认为是正确的东西,好比说潜意识和防御机制,正因为这些理论有其合理性,所以心理动力学到今天依然是心理学的重要学派。

你是否曾经毫无理由地喜欢或厌恶过某个人?

你是否曾发现自己在没有理由的情况下做出某事?或是做出了某个决定?

这些其实都是有理由的,只是你意识不到而已,因为这些都是“潜意识”。

弗洛伊德认为,心理活动的很多方面都是由潜意识支配的,你的潜意识有其欲望和动机,但你意识不到,所以才叫“潜意识”。

弗洛伊德

这其实有点像你现在正在做的事情:阅读。你看得到杂志,能读懂文字,但你不知道这个过程是如何发生的,你就是能知道这是杂志,就是能懂上面的文字,不需要特意分析一下,自然而然就知道了。潜意识也是如此,你不需要特意分析,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

那么,潜意识和意识之间,是什么关系呢?

我们都知道,“我”就是自己,而且“我”也只有一个。

然而弗洛伊德的潜意识理论认为,每个人的“我”都不止一个,而是有三个:本我、自我、超我。

第一个“我”叫“本我”,这是与生俱来的“我”。本我是很笨的,它就是要求现在即时的快乐,饿了就要吃,困了就要睡。

第二个“我”叫“自我”。自我是有智慧的,你现在就是“自我”在阅读。自我明白,快乐并不能总是在你想要的时候得到立刻满足:你饿了,也许妈妈还没做好饭,要等一等;你困了,但是作业还没写完,要忍一忍,写完才能睡觉。自我遵循的是"现实原则",它明白现实的困难,试图在现实中找到满足本我要求的方法,有时则是去压抑本我的欲求。

第三个“我”叫“超我”。超我是道德的内化。社会是有规范的,好比说不能随地吐痰,排队不能插队,不该打架,不该做坏事。如果你违反了社会的规范,超我就会站出来责怪你自己:你不该这么做。

本我要你去满足,超我要你去羞耻。本我和超我都是潜意识,他们自己自顾自的运作,像胃和肾一样,不用去管,但是会对你做出各种指令。自我就是意识,它则像三明治一样被夹在中间,虽然看起来是自主的,但要受本我和超我的控制。

潜意识堪称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次大革命。由于潜意识的决定都是自然而然的,根本意识不到,所以古人不知道有“潜意识”这个东西,只知道有意识。

在古代,人们认为大地是宇宙的中心,人类是地球的主宰。但是天文学告诉我们:地球不是宇宙的中心,地球围着太阳转,甚至连太阳系也只是银河系一个偏僻的角落。生物学则告诉我们:人类并非天生就是地球的主宰,我们是由古猿进化而来的,人类属于哺乳动物中的灵长类。

弗洛伊德的潜意识理论告诉我们:人类甚至不是自身的主宰。我们的意识其实要受潜意识控制,本我和超我做出的决定,自我往往无法反抗。

有个比喻:本我是马,自我是骑马的人,超我是马鞭。

骑马的人知道要往哪里去,但是最后能去哪里,还是要靠马来走。

也许有人会很奇怪:为什么人会有潜意识?

其实这并不奇怪,因为真正奇怪的不是为什么会有潜意识,而是为什么会有意识。

人类是哺乳动物灵长类,和其他地球上的动物一样,都是自远古进化而来。

在漫长的进化道路上,大部分时间里,生物可能都是没有明显意识的。在寒武纪生命大爆发之前,在长达几十亿年的时间里,地球上的生物只有细菌,而细菌是没有意识的。

哪怕大型动物出现,甚至人类出现,我们身体的大部分也是无意识的。好比说我们的胃就是无意识的,你不需要控制胃去消化。潜意识并不只是大脑才有,似乎全身大部分都不受意识支配。

弗洛伊德是潜意识的发现者,他的理论现在虽然更被归结于文学而非科学,但是他在心理学历史上的功绩依然值得人们敬仰和纪念。

另一种大理论:行为主义学派

行为主义学派是由华生(1878-1958)和斯金纳(1904-1990)等学者共同创立的,曾经长期是心理学的主流学派。后来虽然发现有一些错误,但是瑕不掩瑜,该学派的部分核心思想直到今天还被认为是很有道理的。

行为主义学派最重要的成果,是发现了人类的三种行为的学习原则。

这个学习,并不是老师说一加一等于二,然后学生学习,而是指行为上的学习。

我们来分别看一看。

第一种学习:习惯化

人类最简单的学习方式,其实不是别的,而是习惯。

“狼来了”的故事,大家都听过吧。

故事是这样的:

从前,有个放羊娃,每天都去山上放羊。一天,他觉得无聊,就想了个捉弄大家寻开心的主意。他向着山下正在种田的农夫们大声喊:“狼来了!狼来了!救命啊!”

农夫们听到喊声急忙拿着锄头和镰刀往山上跑,他们边跑边喊:“不要怕,孩子,我们来帮你打恶狼!”

然而等农夫们气喘吁吁地赶到山上一看,连狼的影子也没有!放羊娃哈哈大笑:“真有意思,你们上当了!”农夫们生气地走了。

第二天,放羊娃故伎重演,善良的农夫们又冲上来帮他打狼,可还是没有见到狼的影子。 放羊娃笑得直不起腰:“哈哈!你们又上当了!哈哈!”大伙儿对放羊娃十分生气,从此再也不相信他的话了。

过了几天,狼真的来了,一下子闯进了羊群。放羊娃害怕极了,拼命地向农夫们喊:“狼来了!狼来了!快救命呀!狼真的来了!”农夫们听到他的喊声,以为他又在说谎,大家都不理睬他,没有人去帮他,结果放羊娃的许多羊都被狼咬死了。

为什么第一次大家都去救放羊娃,而第三次就不去了呢?当然是因为放羊娃在说谎。然而行为学派认为这个在心理上也是个学习的过程:

第一次放羊娃的呼救对大家而言,是个“新鲜的刺激”,惹人注意。

然而等呼救次数多了,“刺激”就成了“背景”。大家在心理上也就习惯了:他就是个没事喜欢呼救的人。

人的心理特征就是会注意新鲜事物,然而这个事物出现的时间长了,就没人会一直注意它了,因为人们不会去注意背景环境。

这个心理现象非常普遍。

好比说在学校里,一个成绩总是不好的同学忽然考了高分,大家就会觉得很惊奇:他怎么会突然考高分?难道是作弊了?

等他多考几次高分,大家就习惯了:他就是个好学生。

第二种学习:经典条件作用

假设你在看恐怖电影,你看到一个女生在阴森的楼里走向一扇紧闭的房门,背景音乐忽然开始变得恐怖起来。

这时你会怎么样?你会心跳加快,手心出汗,甚至捂上眼睛不敢看。

为什么?因为你以前看到过类似的电影桥段:当背景音乐开始恐怖起来的时候,马上就要发生恐怖的事情了。

这就是一种学习。你把一个刺激(恐怖音乐)和另一个刺激(恐怖事件)联系在一起了。一个事情预示着另一件事的到来。这种把两个刺激结合在一起的学习,叫做经典条件作用。

这个现象最早是俄罗斯科学家巴甫洛夫(1849-1936)发现的。他的目标是研究狗的唾液(没人知道他为什么想研究这个东西),于是他需要让狗分泌唾液,这就要经常给狗喂食。

然而在长期的喂食过程中,巴甫洛夫发现了一个现象:一开始,狗吃食物的时候分泌唾液。之后狗看到食物,还没吃就会分泌唾液。再之后,狗看到经常来喂食的助手就会分泌唾液。到了最后,狗只要听到助手的脚步声,就会分泌唾液。

巴甫洛夫把这个现象总结了一下:吃东西会分泌唾液,这是本能,不需要学习,所以叫做“无条件反应”。然而有一些事情经常发生,好比说助手经常去喂食,最后让狗有了预测能力:只要看到助手甚至听到助手的脚步声,就本能地做好了要吃饭的准备,分泌唾液了。这个叫做“条件反应”。由于巴甫洛夫的这个发现,他获得了1904年诺贝尔生理学奖。

巴甫洛夫

条件反应是帮助动物乃至人类通过一件事情,对另一件事作出预测的能力。好比说你发现自己考了不及格,那就容易出冷汗,因为你的身体本能地做好了挨骂甚至挨打的准备……

另一种大理论:行为主义学派。

第三种学习:工具性条件作用

如果你想让猪跳舞,应该怎么做呢?

这似乎是个无解的问题,因为猪是听不懂人说话的。

但行为学派的心理学家认为,这其实是有办法的。

我们可以先从一个小目标下手:让猪自己往前走。

让猪自己往前走,无非就是两个方法:1 奖励它往前走。2 惩罚它后退。

最根本的奖惩和惩罚,是用动物天生就喜欢或者讨厌的东西,好比说吃和打。猪往前走,就给吃的,猪往后退,就上棍子。几轮下来,猪就明白该怎么做了。

让猪跳舞,也是如此。你不能指望等猪自己跳舞之后再给它奖励,而是要对近似的行为进行奖励。好比说当它摇晃身体,就可以给它奖励,不断地正向引导,假以时日,就可以让猪跳舞了---当然,你不能指望它跳的多好看。

这就是“工具性条件作用”的本质---利用奖惩,让人和动物自主地去做事。

其实对人和动物的训练,最根本的逻辑都是利用奖惩,让人形成行为习惯。

心理学家发现,这种奖惩最好是不固定、不连续的,那样的效果反而更持久。好比驯狗的时候,人可以对狗说“乖狗狗”,狗当然是听不懂的,不过狗如果发现,当听到“乖狗狗”这个词之后,有一定几率会领到狗粮,它就会对“乖狗狗”这个词特别敏感了,也会努力去做让主人说出“乖狗狗”这个词的事。其实,正是不确定性的奖励,才会让动物或者人类有巨大的动力去做一件事。

这种心理规律,可以帮助人建立好习惯,有时候也会被人利用而害人。

赌博就是用这个心理规律来害人的。

在国外的赌场里都有很多老虎机,往里扔钱之后,它会不固定地吐钱。

如果老虎机总是不吐钱,你会觉得它是坏的,就不玩了。但问题是它完全是随机的吐钱,而且吐很多。好比说你每次投1元,它可以吐5元,但吐钱的概率只有八分之一。奖励不固定,不连续,恰好就是工具性条件作用产生的要求。结果就是让人上瘾,很多人会因为想要老虎机吐钱,而不断的尝试,结果就是大量的亏钱。

人类思维的漏洞

说到赌博,那其实有一个别名,叫“愚蠢税”。因为赌博除了庄家,都是输家。主动去当输家,那难道不是愚蠢吗?但人们还是乐此不疲,每年全世界有数以万亿计的财富,莫名其妙的流失在了赌桌上,给人类社会造成了巨大的负担。

赌博的人明明知道赌博的概率是输多赢少,为什么还要去赌呢?

因为这是人的心理漏洞,什么叫漏洞的呢?就是明知道前面是坑,还是会往下跳。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人类的一大弱点,就是会忽略“概率”。

举个例子吧。

一个色子有六面,从一到六,大家都见过。我们设1、2、3为小,4、5、6为大,那么色子掷出来,大和小的几率各是多少呢?

都是50%,这看起来是个显而易见的答案。有一半的几率出大,一半的几率出小。

那么现在问题来了:

色子连续出现了十把“大”,那下一把出“小”的概率是不是会更大一点呢?

答案是:根本不会。下一把“小”的几率还是 50%。

有人不明白了,几率不是50%么?出了那么多把大,下一把怎么也该是小了吧。

这就是思维的漏洞:每一把色子大或者小的几率都是50%,不会由于以前怎么样就有所改变。

人们不明白,随机就是随机,不是均匀。扔出十把大,下一把依然有50%概率是大。大自然的概率不是让数据看起来均匀,而是说在很多很多次----好比说一万亿次---扔色子的过程中,大和小出现的数量总和接近。至于中间会不会出现连续一百个小,或者连续一千个大,跟总概率是没有关系的。

这个心理漏洞叫做“赌徒谬误”。你看看,明明是坑,你还是跳下去了。

人类思维的漏洞(2)

心理学家认为,人是进化而来的,我们祖先的生活环境塑造了他们的心理结构,然后那些心理结构由于适合于生存,所以通过基因的遗传,一代代的传递了下来,并给了我们。

然而,现代社会变迁的很快,很多新问题是我们原始的祖先从来没有遇到过的,所以一个结果就是让我们的心理结构并不完全适应于现代社会,在很多判断上会出现明显的失误。

前面说的赌徒谬误是一个典型,它背后的深刻道理是:由于人类进化史上没有碰到过概率的困扰,所以一切关于概率的问题,人类都会犯糊涂。意识到漏洞的存在,是躲避漏洞的第一步,这也是心理学家对人类文明做出的巨大贡献。

关于概率的问题,我们都会犯糊涂,是真的吗?当然是啦。

不信的话,再来个坑你跳跳看吧:

我们都知道,核辐射是很可怕的。广岛长崎的原子弹除了炸死大量无辜的平民之外,还让很多人死于辐射导致的癌症。前一段福岛核电站泄露,也造成了亚洲东部各国的恐慌。

那核辐射究竟有多可怕呢?所有的新闻报道,都喜欢用“雷姆”、“西弗”等看起来很科学的数据,说当地辐射超标了多少多少,让读者们吓得不轻。福岛核电站泄露,北京的老百姓居然开始抢购碘盐,可见恐慌的威力有多大了。

我们知道,核辐射真正的威胁,是让人得癌症。那么人在一生里得癌症的几率有多少呢?大概是44.29%,不过得了癌症也未必会因为癌症而死,真正因癌症而死的概率大概是21.15%。这个数据是和核辐射完全无关的,无论你生活的环境有多好,压力有多小,都有这么高的几率死于癌症。

在广岛长崎的核爆炸后,当地十万幸存者,短期内受到的辐射量大概是20雷姆,超过中国现在国家辐射标准“一年0.1雷姆”很多倍,可谓是悲惨之极了。然而这些人里有多少死于癌症呢?答案是大约有20800人。那么一个问题来了:遭受严重核辐射的原子弹幸存者,辐射致死的概率是多少呢?

人们估算的答案,往往比例很高。然而数学给出的答案是不到0.8%,因为这十万人里本来就应该有两万多人死于癌症。也就是说,别说核电站泄露了,哪怕是直接遭遇原子弹辐射,让人致死的概率也不到百分之一。换言之,核辐射确实有害,但没有那么可怕。

不过这些数字并没有什么用,人们还是会本能地感到害怕,因为这是“心理漏洞”。只有受过科学训练的人,才有可能正确面对。

发展心理学

心理学有很多的侧面,也有很多的内容,一次是不可能讲完的。本期最后要和大家说的,是儿童时期的“发展心理学”,因为这个是描述正在上学的儿童的心理情况的。

所谓发展心理学,并不是电视上常说的经济发展,而是说人的一生。从初生的婴儿,到儿童时期,到青年时期,再到成年时期,最后步入老年,这样一种人生的发展会对人的心理有什么样的影响。

对于发展心理学而言,人们18岁以前或许是最重要的,因为发展的最快。从1岁到8岁,人的变化堪称翻天覆地,但是从31岁到38岁,人的变化微乎其微。

法国心理学家皮亚杰(1896-1980)大概是最重要的发展心理学家了。他通过长期的研究,提出了儿童发展的几个心理阶段:

感知运动阶段:两岁之前。这个时期的婴儿只是自然生物,对外界没有推理能力。他甚至无法理解一个东西怎么会移动地方,哪怕你当面把奶瓶拿走,婴儿还是会到原来的地方去找。

前运算阶段:2-7岁。这个阶段的儿童开始知道消失的东西也许会在其他地方存在了,但是他们无法理解别人,也不知道别人看到的事物和自己是不一样的。这个年龄的儿童之间的对话,其实是自言自语。

具体运算阶段:7-11岁。这个阶段的儿童可以进行逻辑思维了。好比说儿童看到张三比李四高,然后又看到王五比张三高,就可以得出王五比李四高的结论,而不用真的把三个人叫到一起比一比。正因为逻辑思维的能力出现了,这个阶段的儿童才开始要上学。

那么,有的小朋友也许会问,如果不上学会怎么样呢?

答案是,如果受教育不够,也许就进不了下一个阶段了。

人在12岁以后,会进入形式运算阶段。在这个时期,由于大脑发展趋于完善,所以人可以思考一些复杂的抽象问题:真理、存在、公平……这些哲学词汇的背后的含义究竟是什么?此外还有数学、物理、化学……这个世界运行的规律是什么?12岁以后的人开始有能力进行独立的深入思考了。

然而,如果没有受到现代化的学校教育,很多人在12岁以后也不会进入形式运算阶段。好比说中美洲危地马拉山区丛林里的玛雅小孩,由于当地十分贫困,人们上不起学,只好从小跟家长学习编制手袋,补贴家用。这些小孩在12岁以后,并不会有独立思考科学或哲学问题的能力,但是他们编织的手提袋倒是精美异常。

猜你喜欢
潜意识心理学人类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分析还是吸收
——浅析弗洛伊德与荣格对待潜意识的不同态度
人类第一杀手
爆笑心理学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
爆笑心理学
第一眼看到什么动物,测试你潜意识下的心理状态
爆笑心理学
爆笑心理学
人类正在消灭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