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功业
高楼上,宽大的玻璃窗,挡不住天外滚滚而来的黑。
面对凛冽的寒风,随手把窗户关上。就想起童年,一到这个季节,娘就会带着我们,去集市上买毛头纸,准备糊窗户了。毛头纸,又叫毛边纸,在山东乡下,是在小学校里练字写大仿功课用的,也是农家常用来糊窗户的。这种纸,是用竹子、芦苇和麦草之类手工打浆压制出来的,当然比那些书画宣纸差了很多。但粗糙里带着细腻,色白而黄,柔韧结实。在白格生生的棉纸中还夹着一些粗细纤维,既能挡风,又能透光,却又里外不能相看。
小时候,山东老家的老宅子,都是土屋。窗户,不是现在宽大明亮,而是木格楞式的,有一道道的窗棂子,夏天用蚊帐布糊上能挡蚊虫,冬天用毛头纸糊上能挡寒风。当然是糊在里面,以免雨雪打湿了。也有的就是只糊一次毛头纸。
这个糊字,代表着家庭和季节的亲和。这样的房子,当然不会太明亮,门外来了亲戚朋友,也看不见。所以,这样的木格楞窗子,木匠师傅在中间位置会设计一个尺把大的方块,镶上一块小玻璃。这叫窗户眼。
冬天来了,毛头纸买好了,就把平时舍不得吃的白面在铁饭勺里打成了糨糊,一家人开始糊窗户。这也是家里的节日,因为农活闲了,年节快到了。白白净净的窗户纸贴好了,还要贴上从集市上买回的窗花。在窗户眼的玻璃上,也贴上了娘亲手做的剪纸,窗户才算糊好了。白窗户,红剪纸,家里就显出了喜气。炉灶上,一锅饺子也煮熟了,正冒着热气呢。
窗花作为民间艺术,在集市上常有老艺人现剪现卖。有神话人物,有生肖动物,有百鸟花卉,都生动形象,惹人喜爱。窗花,大概就是剪纸的起源。村里,会剪纸的大姑娘、小媳妇,常凑在一起切磋,比谁的窗花剪得好。娘就常说,心里灵秀的女子,才会有好姻缘。糊窗户的时候,我会在一边帮着娘往窗棂子上抹糨糊,娘也会一边糊着窗户,贴着窗花,一边给我们讲着窗花上的人物故事。
用毛头纸糊窗户的风俗,现在不多见了,剪窗花的技艺却传承下来。现在,剪纸似乎各地都有,又都有不同的风格,也从民间走进了艺术殿堂。
后来我长大了,离开了娘,离开了家,也离开了沂蒙山下那糊着毛头纸、贴着红窗花的老屋。再回家时,老屋变成了新楼房。时尚的塑钢双层大玻璃窗,隔音保暖,阳光满屋,我却总想起那糊着毛头纸的木格楞窗户。
(选自《今晚报》2014年1月28日)
赏析:
现在,我们再也找不到这种毛头纸了,然而,它曾温暖过很多农户,给孩子留下深刻的记忆。毛头纸被糊在窗户上,也糊在“我”的记忆里。冬天来了,天气变冷了,人们用毛头纸挡住外面的严寒,过一个祥和的春节。糊毛头纸,就像贴窗花一样,温暖了无数人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