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文化视角下的藏族首饰艺术研究

2017-01-16 02:11宋宁
艺术与设计·理论 2016年4期
关键词:首饰宝石藏族

宋宁

摘要:文章从地域文化视角出发对藏族首饰艺术进行解析。通过火镰、嘎乌、发饰带等几种具有代表性的藏饰论述了藏族首饰的造型特点及其蕴涵的社会属性以及藏传佛教文化对首饰设计风格的影响。

关键词:地域文化;藏族;首饰艺术

检索:www.artdesign.org.cn

中图分类号:J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2832(2016)04-0098-03

藏民族依托独特的地域特点创造出举世瞩目的灿烂文明,这些文明成果反映了在物质生产、意识形态、文化艺术等方方面面。藏族首饰艺术便是这座文明宝库中的一朵奇葩,对于藏族同胞而言积累物质财富只是佩戴首饰的表象之一,藏民族的宗教信仰、生产生活方式、思想观念、社会形态全部蕴藏在独具韵味的传统藏饰艺术之中。西藏自治区包括一个地级市、六个地区和73个县,不同区域的藏民族所佩戴的首饰在样式上有所区别,正如民间流传的歌谣中唱到的:“我虽不是贡觉人,贡觉服饰我知道;贡觉服饰让我讲,三串宝珠胸前吊。我虽不是德格人,德格服饰我知道;德格服饰让我讲,头顶珊瑚闪光耀。我虽不是康定人,康定服饰我知道;康定服饰让我讲,红丝发辫头上飘。我虽不是理塘人,理塘服饰我知道;理塘服饰让我讲,大小银盘头上套。我虽不是巴塘人,巴塘服饰我知道;巴塘服饰让我讲,银丝须子额前交。我虽不是盐井人,盐井服饰我知道;盐井服饰让我讲,红绸帕子头上包。”对于藏族首饰艺术要透过造型和纹样的表象研究其风格形成的社会属性,才能从整体上读懂藏族首饰艺术的风格特点。

一、藏族首饰艺术的地域文化特征

首饰是伴随着人类自我意识的觉醒而产生的一种物质形态。这种身体的装饰物在诞生之初是以功利性目的为主导的。考古所发现的人类早期的首饰,多为兽皮、兽骨制成的装饰物,这种装饰行为除了潜在的审美意识的主导,更主要的原因是,在生产力低下的原始社会,人类在自然界的力量面前是渺小而脆弱的,面对凶猛的野兽和生存的渴望,原始人类希望通过佩戴兽皮、兽骨从而获得超自然的力量。藏族首饰文化最初也是以功利性为背景而产生的,这种功利性起源于青藏高原独特的地域特点。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藏传佛教的宗教信仰;粗犷豪放的民族气质共同孕育出具有独特雪域高原气质的藏族首饰文化。

二、生活用具到身体装饰品的嬗变

藏族首饰中的很多造型都是由生产生活用具发展而来。受游牧生活的影响,藏族人习惯把常用的工具随身佩戴。一件工具单独存在于空间中,人们很少会在使用价值之外对它有更多的关注,当一个物件与身体形影不离时,人们自然会对它产生一种情感,因为在使用价值之外又附加了审美价值,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佩戴者的精神气质,因此,对这件工具进行装饰的行为随之产生,这种装饰行为促使单纯的生产工具逐渐演化成一种装饰品,藏族首饰中的很多造型都是这样发展而来的。

(一)藏刀

刀具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生活用具之一,但是对于藏民族而言藏刀与他们的生活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这种关系是在漫长的游牧生活中逐渐形成的,虽然现在已经过上定居的生活,但是这种佩戴习惯依然承袭下来。藏民族的主要食物之一是牦牛肉,他们把牦牛进行分割后在阴凉处风干,食用时直接用刀具切成小块生吃,不进行任何加工。在游牧生活中,把刀具随身佩戴非常方便,这种佩戴习惯就这样延续下来了。因此首饰匠人对藏刀的制作也是极尽装饰之能,通体用錾花工艺进行装饰,刀身上还要用藏族包镶技法镶嵌各色宝石。一把精美的藏刀对于藏民族已经不仅是生活用具,同时还是一种腰饰。

(二)火镰

藏族首饰款式多样,按照佩戴的部位分为头饰、项饰、腰饰三大类,每一类又包括多种款式,火镰、藏刀、子弹盒、奶桶钩等都属于从生产工具演变而来的首饰,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火镰(图1)。火镰是一种古老的取火工具,通过敲击火石打出的火花引燃火绒进行取火。最初,火镰只具备单纯的工具价值,造型上少有装饰元素出现,随着时间的推移,当佩戴火镰的行为不仅仅出于功能上的需求,还有审美价值的表现时,审美价值开始产生,慢慢的一些工匠开始在火镰上添加装饰物。卷草纹、莲花纹、卍字纹是火镰上常用的植物纹样。卷草纹和卍字纹常常以四方连续的形式出现,首饰工匠用这种纹样制成金属图案分别装饰在荷包和镰刀上面。随着现代取火工具出现,火镰的实用价值逐渐被替代,但是人们佩戴火镰的习惯随着它的审美价值被保留下来,每逢节日庆典人们都会把火镰作为一种腰饰佩戴。由此,火镰作为传统藏饰,经过纯粹工具的使用价值,到半工具半装饰品,再到纯粹装饰的审美价值,完成了从劳动工具到身体装饰品的嬗变。

火镰由生产生活用具到装饰品的转变过程代表了藏族首饰的演变过程,很多藏族首饰都是在这样一种过程中演化成身体装饰品的,例如奶桶钩,最初是藏族妇女在挤牛奶时,为了减轻手臂的负担,利用奶桶钩帮助提携奶桶,在佩戴的过程中逐渐转化为一种腰饰。由此可见,如果不了解藏族的生活习惯,以及藏族首饰的演化过程,就很难理解藏族首饰的造型特点。

三、发饰带——游牧生活形成的佩戴习尚

游牧生活漂泊不定,不便于携带贵重物品,人们便以佩戴首饰的方式作为财富积累的手段之一。在传统藏族服饰文化中,女性比较注重头发的修饰,这一点体现在女性所佩戴的发饰带上。牧区生活给日常洗理带来很多不便,爱美的藏族妇女把头发编成很多辫子,少则几十根,多则上百根,然后在发辫上佩戴装饰着各种宝石的发饰带。发饰带是一根黑色的布条,也称为辫套,上面钉挂着各色宝石以及錾花银盘。带子上装饰着天珠、珊瑚、绿松石、蜜蜡等有色宝石。宝石按照约定俗成的规律进行排列:天珠一般被视为主石,其两侧为珊瑚,发饰带一般是两根,其中一根从头顶中央经后脑及腰部或肩部,另外一根从额际两侧经双鬓至双肩或腰部。为了佩戴这种发饰带,要将头发辫成几十根甚至上百根的小辫子,还要通过接假发增加头发的长度。最后将所有发辫扎到一起,再用嵌有绿松石的錾花银盘装饰在发稍,发稍处衔接各色彩线。

四、藏传佛教对传统藏族首饰设计风格的影响

藏传佛教对藏族首饰风格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装饰纹样、造型功用及宝石文化。在藏族首饰上经常出现的具有宗教色彩的动物纹样主要以金翅鸟纹为主,金翅鸟的形象是一种人与鸟的综合体。金翅鸟又名迦楼罗鸟、妙翅鸟,源于印度神话中的神鸟,是毗湿奴神的坐骑,在佛教中,是八部众之一。嘎乌是最能体现藏传佛教色彩的首饰造型(图2)。嘎乌是根据藏语音译而来,它是一种挂在胸前的护身符,嘎乌的造型很多变,有心形、圆形、佛龛形等,但是基本结构是固定的,都是类似于一个金属的小盒子,盒子的两侧各有一个金属挂钩,有的嘎乌正面有个小窗户,能看到里面盛放的东西,一般嘎乌里面盛放宗教信物,例如经文或者活佛喇嘛赠送的圣物。

天珠是最具佛教色彩的宝石,天珠也叫瑟珠,是藏族本土特有的稀有宝石品种,也是藏密七宝之一。藏族人认为天珠是从宇宙坠入凡间的神物,具有超自然的力量,佩戴它可以祛病辟邪,如果把自己佩戴的天珠送人,将会招致不幸,在这种巫思想的影响下,藏族人对天珠倍加珍爱。天珠是一种具有极强磁波的沉积岩,其构成中含有玛瑙及玉石成分。天珠上类似眼球形的图案具有特殊的佛教意义,其中九眼天珠被视为天珠中的极品,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蕴含着无上佛法、权威显赫、大圆满等佛教意义。事实上,因为天珠中含有的镱元素,在矿物质磁场的作用下,产生一定的医疗作用,这种放射元素的作用也是促使天珠产生超自然力量的因素之一。此外红珊瑚、蜜蜡、绿松石也是藏族人喜欢佩戴的宝石,都具有藏传佛教意义。

结语

西藏自治区幅员辽阔,生活在不同地区的藏族佩戴的首饰风格有所不同,但是总体的特点是造型夸张、色彩绚丽,喜欢用彩色宝石进行装饰。对于藏族首饰的研究,如果单纯从审美角度出发是很难理解它的功用和意义的,有必要结合田野考察从社会视角对藏族首饰艺术进行解析。通过对藏族首饰艺术的研究,首饰设计师们可以读到传统民族首饰所具备的设计共性,他们的审美标准是建立在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民族属性基础之上的,这种属性包含了一个民族的生产方式、生活习俗、精神风貌、宗教信仰等等。少数民族传统首饰的审美标准对当代设计师的启示是,首饰最然是一种身体之外的装饰物,它所体现的却是佩戴者的内在精神气质,是身体之外最个性化的物质载体,设计师不单纯在表现某种材质、某个图案,而是通过这些外在的介质展现一种人文精神。

猜你喜欢
首饰宝石藏族
The Light Inside
“种”棵宝石树
藏族舞蹈的动作特点和传承发展
首饰设计效果图《TOUCH》
《演变》《藏族少女》
宝石迷踪
首饰的数量
森女系清新干花首饰
宝石树
上树捉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