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俊杰
最近,工业绿色转型“镇江模式”成为工业界的热门话题。作为一座新兴工业城市,镇江市拥有规模以上企业2822家,工业占GDP比重58.1%。工业能耗占全市能源消费总量的七成以上,工业排放占全市PM2.5来源的40%。镇江市经信委主任卜晓放说,把主体经济转变为绿色的,整体才能够实现绿色发展,工业是镇江绿色转型的关键,镇江已经形成了齐抓共管、合力推进的良好局面。
工业绿色改造,污染物排放控制是重头戏。镇江市的高耗能行业中,电力、化工、建材、造纸等占全市总能耗比重高达70%以上,是镇江主要污染物排放源,也是镇江工业能否实现绿色发展的关键。镇江模式的工业改造有很多举措,本文仅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观察,以期管中窥豹:通过改造提升实现低碳化、寻找替代性新能源、区域工业循环化建设,以及国际化发展。
通过改造提升实现低碳化
工业改造
工业改造方面,卜晓放介绍,“十二五”期间,镇江市累计完成淘汰落后产能项目201个,压缩水泥产能554万吨,钢铁22.5万吨,淘汰电镀生产线160余条。累计关闭小化工企业377家。今年预计完成低端产能淘汰项目44个。
“关”的同时,镇江市更注重工业企业的“转”与“升”。针对丹阳装备制造业和眼镜产业发达、电镀企业较多的情况,镇江市政府牵头推动47家企业大范围整合重组,集中入园进区,走上了规模发展、转型发展之路。其中,江苏明月光电科技(下称明月光电)表现尤为亮眼。
明月光电总经理谢公兴介绍,公司目前各工序都是采用业界领先的设备和工艺进行全流程生产、检测,为生产高品质镜片提供支持。而且,车间在设计之初就从员工的健康出发,配套恒温恒湿和废气吸收处理系统,确保给员工提供洁净、健康、舒适的工作环境。
记者在生产车间发现,模具清洗是用进口全自动模具清洗机和清洗液清洗,确保模具洁净无损;填充好的工件放到固化炉内加热固化,根据产品工艺要求设定温度和固化时间,进行恒温恒湿加热。在无尘车间内,加硬后的镜片再次被检验,然后用进口高级镀膜机对镜片进行真空镀膜,使镜片镀上增透防反射膜、防辐射、防紫外线等十多层膜,使镜片光洁透亮,有益消费者视力。
谢公兴指出,在对传统生产线升级整合之后,明月光电已经成为一家以光学镜片为龙头的眼视光全产业链平台服务商。对标准化产品,明月眼镜的制造过程已经通过物联网大数据实现数字化、智能化生产,清洁度可达1PPM。
镜片的冲洗环节需要大量用水。明月光电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对清洗眼镜片之后的污水,公司通过余热回收、净化处理,在达到一级标准之后才会排放。处理之后的水会在园区进行二次利用,比如厕所用水、绿化等。改造后的每条生产线每年可以节省投资100多万元,寿命可达20年。
明月光电如今拥有3家镜片生产基地、1家镜片原材料研发生产公司、1家省级研发中心和6家分、子公司。公司在丹阳建成的视光产业园一期工程占地80亩,全部投产后可实现日产镜片12万片,每年新增销售5.6亿元。未来,产业园将成为集研发、物流、生产于一体的平台。
治理提升
治理提升方面,主要是围绕锅炉(窑炉)改造、余热余压利用、能量系统优化等重点领域,镇江市组织实施技改提升节能项目近400个,总投资超过320亿元,实现节能量达390万吨标准煤。其中,鹤林水泥的改造非常具有代表性。
自2015年年初,受需求锐减和产能过剩双重挤压,国内水泥行业进入急剧下行通道。每吨水泥价格在短短一两年间,就从400元的高位降至200元左右,降幅达到50%。在市场形势进入寒冬的情况下,鹤林水泥却逆势保持稳健运行,去年在行业产量下降的情况下,公司自身产量同比增长5%以上,鹤林水泥盈利突破2000万元,令业界瞩目。逆势突起的原因,正是因为公司瞄准节能降耗和绿色环保,坚持低碳发展,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最终带来红利期的到来。
鹤林水泥总经理吕永忠介绍,近些年鹤林水泥的升级改造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
一是每年投入数千万元引进新设备和新技术,使公司生产综合能耗和排放逐年走低。在行业陷入逆境后,这些新设备和新技术,又迅速造就企业的成本优势与行业竞争力,曾经的环保投入兑现为节能红利。
二是建设余热发电站。2008年以来,鹤林水泥还先后实施了两期纯低温余热发电项目,实现余热回收与利用。通过在窑头、窑尾加装废气余热回收锅炉,在不增加其他一次性能源和资源的投入的情况下,仅通过回收利用熟料生产产生的窑尾预热器及窑头熟料冷却机废气余热,联合生产低压过热蒸汽,供给电站发电,目前装机容量达24000千瓦,发电量达18000万千瓦时。该企业还采用多种融资形式,完成电机、风机和磨机系统改造项目近20个,极大降低了企业的综合能耗,企业综合能耗多年来一直处于下降通道,同时企业也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2015年,企业又投入8000万元,上马电站二期项目。如今,余热发电站年可发电1.8亿千瓦时,扣除发电成本后,每年能为企业节约电费1亿元。
三是提升电机能效。从2012年开始,鹤林水泥和上海一家公司合作,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模式,由后者为鹤林水泥的电机、风机、磨机系统,逐步实施基于串接调速、高压变频技术的能效改造。改造后产生的节能效益双方分成。通过电机能效的改造提升,鹤林水泥各生产设备的电能消耗大幅度降低,平均降幅达22%。由此,企业每年可以节电4200万千瓦时,节约标准煤7623吨,仅电费就能节省2310万元。
四是投资近亿元,对既有3座干法旋窑的篦冷机进行改造升级。在把原先的三代篦冷机更换为四代设备后,水泥窑的每吨水泥熟料、煤耗由过去的106.5公斤降至102公斤,电耗由65千瓦时降到57千瓦时。据此,企业每年可节约标准煤2.2万吨左右,节电4000多万千瓦时,共可节约能源成本3800万元。
五是坚持废物利用优先的原则,努力提高“三废”资源的耗用量,年三废资源耗用量达到400万吨以上。
记者观察发现,厂区内看不到粉尘。据鹤林水泥相关负责人介绍,能源效率的提高不是单纯对某个环节进行改造能够决定的,整体系统的工艺和系统能源效率的提升才是最根本的,是全行业共同进步的结果。
清洁能源替代
“金屋顶”计划
为进一步优化能源消费结构,推进节能减排,促进光伏产业持续健康发展,镇江市积极实施工业厂房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2014年,镇江市制定出台了“金屋顶”企业计划,推进工业厂房分布式光伏项目建设,提升清洁能源比重,促进新能源产业发展,并在全省率先按照发电量给予地方财政补贴。
在镇江恒顺醋业,可以直观地看到“金屋顶”计划的成果。
2015年4月,老字号镇江恒顺醋业与北京允公允能有限公司达成合作,开展4.5MW光伏电站建设,总投资3600万元,总面积达56000平方米。项目分两期进行,一期2.12MW,二期2.38MW,主要利用灌装(新品)车间、瓶场、物流车间和停车场的屋顶建设屋顶光伏电站。目前位于镇江丹徒市的电站(一期)已经并网发电,电站铺设8170块光伏电板,其中2696块铺设在工厂的罐装车间,1870块铺设在空瓶堆场,924块铺设在物流车间,1680块铺设在汽车棚顶。铺设总面积达20000平方米。年均发电量大约212万千瓦时,平均日发电量约6400千瓦时,每年可节约标准煤765吨,减少CO2排放2117吨,通过采取“自发自用,余电上网”的模式,使公司电价在国家电网基础上下浮15%,预计每年节约电费25万元。
卜晓放透露,在成功实施“金屋顶”企业计划的基础上,2016年10月,镇江市政府又出台了“金屋顶”计划实施意见,由原来的工业企业厂房,扩大到了行政机关、公共事业单位、商贸企业及居民住宅屋顶,市级财政补贴力度进一步加大。到目前为止,全市累计建成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65个,并网发电130兆瓦,在低碳建设方面卓有成效。建成项目预计年发电量1.3亿千瓦时,直接降低企业用电成本1200多万元,节约标准煤5万吨,减少CO2排放量12万吨。
传统产业低碳化
传统产业低碳化方面,丹阳仅一包装设备有限公司从工厂的建筑规划中就已经考虑实施了。
仅一包装在丹阳园区占地110亩,其中建筑占地30%,50亩是林地。园区建设遵循五大原则以保证节能低碳:零污染、零排放、零消耗、零负债、零风险。零污染指建设过程的污染为零。整体建筑使用预置钢结构替代传统的混凝土结构,减少建筑扬尘,将建筑地基土就地填土成山,山上植树造林,不需要土方转移运输,减少碳排放和扬尘。新厂区为了防止水土流失,在厂房建筑还未建成的情况下就先种植了树木,以达到固土的效果。零污染,是指厂区不接入城市污水管网,全部污水和垃圾在建筑内针对污染源进行分类处理,内部消化。具体做法是,将污水和垃圾在各功能模块中独立净化,如厨房污水独立净化,卫生间污水独立净化等,从源头上解决垃圾排放问题。有机垃圾经过降解处理,固体部分作为肥料撒在防护林地中为土壤增肥,液体部分通过滴灌系统灌溉防护林带。零消耗,是指运营过程中,建筑一年的耗电量与发电量达到一个平衡。厂区有1.5万平方米装了太阳能系统,可以满足储能需要。钢结构系统屋顶、墙面和点窗全部做了保温处理或使用三层玻璃结构窗户,形成“保温瓶”效应,大幅降低空调、照明的用电消耗。地下管网设计则可以保障厂区多个建筑的热水供应。园区还建造一个内部水循环系统,湖面达1万平方米的内湖与外湖形成内部循环,不仅可储蓄1.5万立方米被处理过的水,以浇灌林地,还可满足内部泳池用水。零负债,指整个建筑利用仅一包装的自有资金分批投资,无贷款。零风险,指厂区内规划了不同的项目单元,未来很多企业会共享这个区域。仅一包装是镇江市重点培育的“绿色工厂”,在仅一包装工厂,我们看到了一个“未来理想工厂”的样板。
区域工业循环化
为深化工业转型,镇江市积极推进区域工业循环化。园区内企业循环化改造工程可以加快园区企业间和企业内部的循环链条培育延伸,进一步降低资源消耗,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污染物排放。据此,镇江市基本构建出资源联供、产品联产和产业耦合共生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依托重点企业,打造内部物料循环产业链;变废为宝,协同培育延伸循环经济产业链。
镇江江南化工有限公司是物料循环产业链的很好例子。该公司在草甘膦生产过程需要盐酸的同时副产氯甲烷,而有机硅副产的盐酸经过净化、干燥处理后就能用于草甘膦生产,而草甘膦副产的氯甲烷又刚好能用于有机硅单体的原料。去年该厂通过收购邻近的一家有机硅生产企业,新上30万吨/年有机硅单体氯资源综合利用项目,通过该项目的实施,实现了氯资源最大化的利用,大幅度减少废水、废物、废气的排放量,企业也步入了绿色循环发展轨道。
镇江北新建材有限公司,则利用电厂固体废弃物脱硫石膏为原料,建设两条年产3000万平方米纸面石膏板生产线,每年消纳脱硫石膏25万吨,降低生产能耗2.25万吨标准煤,相当于减少温室气体CO2排放量约6万吨,很好地实现了循环经济产业链的延伸。
国际化努力
大力改造和提升镇江市企业的生产装备、技术和工艺实现绿色工业转型之外,镇江市还积极引进国外的绿色转型先进理念、新技术、新模式,提升工业绿色转型工作层次和水平。比如,积极参加或主办主题峰会、交易会,提升国际影响力;推动国际合作,加强同绿色发展国际组织的合作交流。2015年,镇江市与世界自然基金会(WWF)签订战略合作协议,第一期合作项目为电机能效提升项目。目前已累计推广高效电机11.4万千瓦,淘汰低效落后电机12.7万千瓦,完成电机系统节能改造54.8万千瓦,总投资5.35亿元,年节电量约7.63亿千瓦时,折合标准煤25.2万吨,减少碳排放60万吨,节约电费超5.72亿元。2016年双方继续开展第二期项目的合作,推进“配电变压器能效提升计划”,全面提升配电变压器运行能效水平,对降电能损耗,推动配电变压器产业发展,促进工业节能降耗,合力在镇江打造绿色工厂。最近,镇江市又与美国能源基金签订了绿色低碳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此外,镇江市还多方引进国外资源,设立基金,投资绿色、节能、环保项目。
卜晓放说,镇江市编制实施了《镇江市主体功能区规划》,制定产业准入、环境准入、财政等六个配套措施,按照产业发展“负面清单”和指导目录,所有的产业和项目,都按照主体功能区规划定位进行布局,合理配置生态空间与建设空间。未来,镇江模式将以培育“绿色工厂”、“绿色园区”、“绿色产品”,构建绿色制造体系为重点,继续推动市工业绿色转型发展,力争率先成为全国示范城市。
中国工业评论2016年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