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雪萱
雷电趣事
○吕雪萱
我们知道,狂风暴雨加电闪雷鸣,是雷暴雨季节出现的可怕自然现象。据统计,地球上平均每秒就有一百次雷电,而平均一次雷电的电流强度大约为二万安培,电压十亿伏特,放电时间以千分之一秒计,则释放电能达到2×1010千瓦,足以与第一流的火力发电站的功率相媲美。闪电通过空气时,温度高达二万摄氏度,中心温度比太阳表面高五倍。
雷电是大自然无穷威力的一种象征。雷电发威时,给人们造成严重损失。仅在美国,每年就有几千人受到雷电的伤害,近四百人被雷电击毙,财物损失达两亿六千万美元。雷电拥有的巨大能量,能瞬间熔穿很厚的钢板,使金属结构变形,建筑物倒塌,电力网破坏,森林烧毁……因此,雷电在全世界造成的损失是难以计数的。无怪乎,人类对雷电总是怀着神秘恐怖的心理。彻底揭露雷电的奥秘,看来已是势在必行了。
人类对雷电成因的探究已有悠久的历史。科学家们提出了多种解释,主要观点是:雷雨云带电起因于冰晶的温差起电,旋动的冰晶和雪球相碰摩擦,云中水滴与上升气流摩擦而使之带电,正负电荷分离,使云中聚集电荷区域之间,及云的底部与地面之间的电位差达到一定时,就会发生击穿空气的放电现象。闪电通过处的空气,因高温急剧膨胀,冷却收缩,便产生滚滚雷鸣。这也是今天多数人对雷电成因的解释,然而仅限于理论认识,未经实验证实。
1985年,美国在新墨西哥州的中部高1000英尺的南鲍尔峰进行了一次为期六周、颇具规模的雷电探索新试验,希望弄清雷电的确切成因。执行这项试验任务的是一个高空探测技术组,它装备有六台雷达、数枚火箭、一架喷气式飞机、两架滑翔机、几十支探空气球以及最新研制成功的图视装置。新雷达系统的探测速度比普通雷达快10倍,每20秒便可对酝酿中的雷暴雨进行扫描;几十支探空气球监测雷暴雨电场;喷气式飞机飞抵雷暴雨边沿测量雷暴雨中气流的运动;新研制的显示装置能立即提供闪电通过云朵时的三维“X-射线”视图。试验开始后,首先发射火箭来触发闪电。
新墨西哥州的技术物理学家威廉·万恩博士说:“优良的测试设备和卓异的微型电子计算机,可以产生更佳的闪电新信息和数据,有希望揭开雷电的奥秘。”通过这次试验,美国大气研究中心小组负责人威尔逊提出了关于雷暴的新解释:只要发生来自不同方向的气流会聚,仅需30分钟左右时间,就可以形成雷暴。由于气流会聚只有向上的出路,上升的气流冷却而扩散,使其中水分受冷生云,云中气流强烈的扰动,使云又形成雨滴,强大电荷便由此而生,最终以闪电形式放电。
人们相信,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雷电的奥秘终将被人类彻底揭露,人类驯服雷电的时刻已指日可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