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洪生 陆永新 刘德胜
互联网时代中国企业云创新模式研究
——以中国移动为例
王洪生 陆永新 刘德胜
在互联网逐渐成为社会主流沟通途径的情况下,中国企业的创新模式也在发生深刻变化。云创新模式是基于互联网背景下更加开放的创新模式,具有低成本、高效率等显著特征。以中国移动为例,在梳理了云创新相关理论基础上,分析了中国移动发展现状、应用云创新的动力机制以及云创新发展模式,并对中国企业如何认识、运用云创新模式进行了总结,对促进中国企业加快创新步伐、保持持续增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云创新; 中国移动; 互联网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对中国企业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尤其是在创新模式方面,传统创新模式已经适应不了时代的发展、市场需求,创新模式也需要创新。云创新是互联网时代更加开放的创新模式,通过私有云或公共云平台将世界范围内分散的、海量的人才、技术、资金等创新资源聚合起来,构建一个充分体现群体智慧的创新服务模式*王洪生、张玉明:《云创新: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新模式——以比亚迪新能源汽车为例》,《科技管理研究》2015年第23期。,为致力于通过创新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各类组织提供“营养源”。作为承载我国移动通信行业巨大使命和责任的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中国移动”),以主动应对互联网时代的新形势,确立了“智能管道、开放平台、特色业务、友好界面”的互联网战略模式,开启了“云创新”发展之路。文章在梳理了云创新相关理论基础上,分析了中国移动发展现状、应用云创新的动力机制以及云创新发展模式,并对中国企业如何认识、运用云创新模式进行了总结,以期为我国企业实施云创新发展模式提供有益的参考。
“创新”(Innovation)的概念由熊彼特(Schumpeter,1912)*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99年,第48页。首次提出,它把创新类型概括为:引入一种新产品或提供一种产品的新数量;采用新生产方法;开辟新市场;获取一种原料或半成品的新供给来源;采取一种新企业组织形式。熊彼特所指的创新是一种范围很广的创新,既包括技术方面的创新活动,也包括市场和组织方面的创新活动。“创新”已成为学术界和实务界的关注重点,形成了多维度的创新研究成果,研究内容越来越丰富,研究范围越来越广,其理论体系已变得十分丰富,并且随着时代变迁不断向前发展。具体来说,从形式和内容的演变与发展,把创新研究归结如下:
(一)封闭式创新
封闭式创新具有清晰的企业边界,它将企业内部与外部的创新资源完全分割开来。封闭式创新强
调关注企业内部创新行为,企业聚焦内部创新活动,通过自身能力开发诸多突破性新技术,以此把新产品推向市场或赢取竞争力。封闭式创新活动所使用的知识、信息等资源都来自企业自身,组织与组织间有明显界限,知识传递主要停留在企业内部,并十分注重创新成果的独占性,采取多种措施限制核心技术或成果在企业外部的扩散。封闭式创新是在社会发展到既定阶段的一种非常重要的创新形式,对企业发展和创新能力培育起到了重要作用,这种创新形式有助于加强知识的纵向整合,但横向宽度有限,具有较明显的路径依赖性。
(二)自主创新
“自主创新”是针对发展中国家技术创新特殊背景所提出的概念。相对于技术引进而言,自主创新指通过自身研发,创造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张炜、杨选良:《自主创新概念的讨论与界定》,《科学学研究》2006年第6期。。自主创新主要涵盖三种不同的形式:(1)原始创新,主要指在基础研究或应用基础等领域取得的重大发现、技术发明等原创性成果,它是自主创新的重要途径;(2)集成创新,指各运用集成思想与方法,将各种相关要素、技术融合,开发满足需求和富有竞争力的产品;(3)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指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基础上,经过学习、研究分析、消化吸收,再到二次创新,这种方式可以相对较低的成本和风险在较短周期内实现快速创新,是企业提高创新能力和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三)开放式创新、协同创新
(四)云创新
中国移动经过10多年的发展,品牌价值位列全球电信品牌前列,成为全球最具创新力企业50强。对于中国移动的发展状况,主要从收入、业务和用户三方面加以概述。
(一)收入状况
中国移动历年年报中的统计数据显示,中国移动总体盈利稳定。从运营收入总量来看,运营收入规模不断扩张,语音和数据业务收入都保持了同步增长趋势。2015年,运营收入达到人民币6683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6%;语音收入达到2619亿元,比上年下降16.7%;数据业务收入达到3034亿元,比上年增长143.7%,可以看出,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传统话音业务收入出现一定程度下降,而数据业务保持了迅猛增长势头*中国移动网站:http://www.chinamobileltd.com/sc/business/financial.php/,访问时间:2016年6月14日。。
从运营收入构成来看,2015年数据业务收入占营业收入比重为45.5%,较上年提升1.9个百分点;但语音业务收入占比呈现下降趋势,由2014年的占比53.1%下降至2015年的39.19%。2015年数据流量业务收入首次超过传统语音业务,成为营收第一大来源。未来随着全社会“互联网+”战略的不断深入,数据流量业务还将在一段时间内保持较高速的增长。若要继续保持领先地位,需要不断加强数据流量业务的研发升级,不断提升用户体验,培养更为稳固和忠诚的顾客群。
(二)业务发展
运营商最初向用户提供最基本的话音和无线寻呼服务,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能力和质量都有了大幅度的提升,逐渐开始为用户提供增值服务,如短信、彩信、彩铃等,以更好地满足用户需求。近年来,互联网取得了飞速发展,尤其是在智能终端不断更新的情况下,用户需求处在不断变化态势之中,他们对“移动”、“即时”和“互动”的通信需求变得越来越强烈,以圈子、社区为平台的社交网络关系变得更加明显。这种用户需求的变迁映射在运营商的业务发展方面,主要表现在以下两点:
1.业务量。在业务量方面,传统的话音业务已出现明显下降趋势,移动互联网业务则蓬勃发展,数据流量迅猛增长。本集团快速建立4G网络能力,大力推动4G终端销售,流量经营成效卓著,4G业务发展速度令人瞩目。无线上网业务收入实现2009亿元,比上年增长30.5%,占通信服务收入比重提升至34.39%,成为拉动收入增长的强劲动力;移动数据流量达2760.6PB,比上年大幅增长143.7%,增速比上年提升29个百分点。流量业务的高速增长有效弥补了短彩信等传统数据业务下滑的影响*中国移动网站:http://www.chinamobileltd.com/sc/business/financial.php/,访问时间:2016年6月14日。。
2.业务结构。中国移动主要经营移动话音、数据、IP电话和多媒体业务,除提供基本话音业务外,还提供传真、数据、IP电话等多种增值业务,拥有全球通、神州行、动感地带等著名品牌。近年来,数据业务类型逐渐丰富起来,如形成了面向个人用户的飞信、手机阅读、手机电视、无线音乐、移动IM、手机支付、位置服务等,以及面向集团客户的行业信息化服务等的数据业务体系。随着手机已超越台式电脑成为第一大上网终端,移动互联网时代正式来临,手机上网已成为多数人的一种习惯,手机上网产品也不断丰富,移动数据业务或移动互联网服务将成为未来竞争的焦点领域。因此,在移动数据需求快速增长前提下,中移动需要进一步加强其在手机数据业务方面的能力。
(三)用户规模
中国移动拥有庞大的用户群,尽管近年来用户净增规模呈现下滑趋势,但用户规模效应依然明显,在业内继续保持了绝对领先的优势地位。从用户总体规模来看,截至2015年年底,本集团客户总数达到8.26亿户,比上年增长2.4%,净增客户数1961万户。其中4G客户数达到3.12亿户,较上年度增加约2.2亿户;4G基站数量突破110万个,覆盖人群数量超12亿;4G流量占移动数据流量比例由2014年的44%猛增至81%。在移动支付领域,中国移动全资子品牌“和包支付”已与全国超过100家商业银行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2015年用户总量突破1.5亿,全年交易金额超过6000亿。
人们社会交往的主要方式为语言、文字和多媒体等形式,运营商的存在部分解决了人们的交往需求。当最基础的需求得到满足之后,人们逐步追求尊重和自我实现等更高层面的综合性需求,单一的文字或语言交流已经不能满足需要,以往用文字等结构化数据传递的交流信息将会向图片、视频等非结构化的数据演变。如何帮助用户便捷、及时地与其交往圈保持紧密联系,需要新的通信产品或服务加以满足。尤其是在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智能终端功能不断提升的背景下,人们的综合性通信需求越来越强烈。尤其是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传统语音通话已不再是唯一提供语言交流的手段,一些互联网厂商提供的即时通信工具都可以满足用户语言交流需求,中国移动等传统电信运营商面临严峻的挑战。
(一)用户需求新变化
随着互联网、移动终端的普及率提升,人们对网络的依赖不断加深,用户对通信的需求正在发生显著的变化。网络基础设施的进一步完善,以及物联网、云计算等新技术的发展,网络将会对人们的工作、生活等产生更多良性影响,例如,如现阶段网络在教育、工作、购物、娱乐、休闲、交流中的部分应用在未来都可能成为这些活动的主要实现手段,远程学习、网络课堂、网上办公、移动OA等将全面渗入到社会活动中。另外,传统的生活与交流方式也在迅速改变,人们移动更频繁,需要不受时间和地点限制的访问重要信息,即随时随地接入互联网,这种发生在用户身上的行为改变也对移动通信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用户对“随时随地”开展活动的需求明显增强,如在线音乐、在线支付等,在未来必将会更加突出。这种变化对传统运营商的要求显著提高,需要其不断开发整合新业务,为用户提供更加丰富和个性化的产品,才能更好地满足需求,稳固其在通信领域的优势地位。面对这种变化,中国移动需要作出相应的改变,变得更加开放,更加有效满足用户需求。
(二)竞争多元化态势
用户通信需求的不断变化在给运营商带来新的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对其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这种挑战不仅仅是来自运营商之间如何有效满足需求、赢得用户的挑战,还必须要如何应对新的行业进入者竞争的挑战。具体来看:管道层面,主要是运营商之间的竞争,随着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在4G领域以及固定宽带领域的竞争力提升,全业务竞争态势已经形成,未来三大运营商的竞争将会更加激烈;平台层面,腾讯、百度一类的互联网公司介入到移动互联网领域,提供即时通信类服务,这对传统运营商的短信增值服务产生了明显的冲击,微信、微博、米聊等平台都会对移动的短信以及新推出的飞信业务产生冲击;应用层面,如苹果的AppStore、安卓市场等都吸引了大量的应用开发者,形成了相对稳定的运营模式,这些应用商店将直接对移动的MM市场产生重要影响。此外,未来随着三网融合的推进,广电等有线运营商也会渗透到通信领域,未来的通信行业的竞争将是多元化的新型的生态链竞争。面对新的竞争形势,中国移动等传统运营商需要改变原有的运营模式,从封闭走向开放,从被动创新到主动求变,才能在互联网时代的竞争中继续处于产业链主导地位。
(三)融合化趋势
现阶段,融合主要形式为固移融合。在话音业务方面,移动通话已经成功实现了对固话的替代,固话业务用户规模不断下降。未来随着互联网普及率提升和数据业务普及,融合趋势将会更加明显。具体来看,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终端融合。任何形式的融合都是服务于用户需求,终端将是主要载体形式,如通信终端、互联网终端、电视终端、传感器等。未来个性化、多样化的终端也会呈现融合发展。(2)网络融合。网络融合主要指支持多样化信息接入服务的基础网络融合,它属于技术层面的融合,也是实现应用融合的重要环节。在推进通信行业融合发展的进程中,要逐步形成支持固定、无线、卫星通信等接入的网络,以实现人与人之间、人与物之间的通信支持。(3)应用融合。应用融合主要是指语音、数据、音频和视频的信息化应用。从形式上来看,表现为内容数字化与多媒体化,业务多样化与个性化,新的信息服务形式,信息化应用等。应用融合应当是更高层面和真正意义的融合化,因为无论什么样的网络、无论哪种形式的终端,最终都是以服务于用户为目的。
可以看出,互联网的发展正在带来传统通信行业生态系统的革命性变化,中国移动等通信行业运营商之间的同业竞争不得不面对系统供应商、终端提供商、内容服务商、即时通信服务商等产业链不同环节的多层面竞争,运营商面临被管道化的风险越来越高。长期来看,移动互联网将逐渐成为通信行业的主流,如何应对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挑战是运营商不得不解决的难题。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兴起,在带给运营商诸多发展机遇的同时,还加剧了通信的竞争程度,通信市场已经不再是传统运营商的“专利”,互联网厂商也开始“入侵”传统运营商的领地,形成了多元化竞争的复杂态势。尤其是用户沟通需求已不再局限于点对点形式,通信需求满足正在步入多元化社交网络时代,综合性交互社区理念已经渗入工作、生活、学习的过程。且随着新型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涌现,越来越多的终端商、系统商、内容商等互联网商家开始为用户提供诸如文字交流、语音通话等即时通信服务,对传统运营商的优势业务造成较大冲击,通信业的边界正在趋向于模糊化。因此,面对互联网时期的新环境、新形势和新竞争,运营商需以更加开放的姿态赢得更多的合作,加快战略转型实现从话音经营向流量经营转换已成为必然。面对这些新的环境变化,中国移动提出了互联网战略模式,实施云创新模式就成为必然的选择。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最大特性在于对“移动”需求的满足,即不受时间、地点约束,利用任何终端或设备访问数据或使用应用,运营商要继续保持竞争优势并建立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产业链主导地位,需要真正依靠自身的优势使得互联网“移动”起来,而这离不开“云”。正是在这样环境中,中国移动提出了组织“云”化发展,为用户提供云服务,开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云创新发展模式。中国移动的云创新模式可主要归纳为开放平台云、业务云、渠道云、知识云,它们共同组合形成了中国移动在互联网时代的新型发展模式。
(一)开放平台云
面对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挑战,中国移动继续秉承其一贯的卓越与责任宗旨,按照开放、信赖、共赢的基本原则,整合各方优势资源,形成以移动为核心的互联网开放平台*张玉明、王洪生:《复杂适应系统视角下的互联网金融特征及运作机制研究》,《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5期。(图1),为用户和开发者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移动互联网领域体现为用户与开发者之间的双向市场,二者之间的连接需要第三方平台参与。中国移动作为国内最大的移动通信运营商,拥有超过8亿的用户规模,互联网客户规模也在4亿以上,凭借多年运营积累形成的客户、品牌、渠道、服务等全方位资源优势,有助于更好地为合作伙伴提供更为牢固的合作基础与广阔的合作空间。从中国移动的开放平台模式看,实际为公有云模式,它是以飞信+和MM云为两端,融合九大基地内容和能力的开放平台。其中,MM云服务体系是汇聚中移动和第三方互联网能力资源的一站式云端服务平台,主要面向第三方的开发者,向它们提供开放能力池、终端池、操作系统池等服务,即形成的外部资源云;而飞信+包含了飞信开放平台、融合社区、彩云(Mcloud)和飞聊四个部分,飞信+是中移动用户的云端数字生活中心,即面向用户形成的云端服务平台,它将移动用户的各种信息,通过云端进行统一存储和管理;九大业务基地则是中移动逐渐打造的开发适应移动互联网时代用户需求的重点数据业务发展基地,包括无线音乐基地、手机视频基地、位置服务基地等等,它为中国移动提供与产业链各方在内容、能力等方面展开合作的基础。
中国移动的开放平台云可以看出,它搭建成为连接用户和开发者的第三方平台,充分地体现了云创新实现过程。一方面通过为开发者提供能力资源的云服务平台,实现对内容的聚合,打造成聚合大量应用开发者的云端,同时也是其整合外部资源的外部云平台;另一方面,以已有的用户群体为基础,综合或挖掘用户需求或消费行为,据其偏好提供各种信息、存储、虚拟社交等相关服务,形成用户云端。此外,作为第三方的开放平台,中国移动可以依靠其形成并拥有的优势资源为开发者提供各种开放能力的综合服务,实现对能力的可管可控。
(二)业务分析云
移动互联网时代,移动化、社交化,云已经成为其代表性的趋势,用户对网络的需求和使用更加频繁,它们不再是单纯的看或使用网络中的数据或信息,而是同时在不断地生产数据,如上传照片、上传视频、发微博、写博客等,数据形式也在从结构化数据形式向非结构化数据形式转换。数据正在迅速膨胀,我们已经进入了大数据(Big Data)时代,大数据时代对人类挖掘和利用数据的能力提出了新挑战,也为深刻地洞察世界提供了巨大的空间。传统的通信运营商在提供语音、短信等传统电信业务的同时,也以管道的形式向用户提供互联网数据服务,海量数据的产生也对运营商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要有效地应对挑战和抓住机遇,需要有效地分析识别用户需求。通过追踪人们通过邮件、电话、微博、浏览等留下的电子踪迹,就会形成一幅关于时间线条的文本、声音和图片等反映人的社交关系的电子网络图,记录着人们的生活图景,也形成了海量的数据信息集。
图2 业务分析云结构图
中国移动拥有超过8亿的用户,且上网用户的规模持续增长,数据流量暴涨,但对其收入的贡献还没有发挥出潜力,从而需要深度挖掘其网络中产生的海量数据,以揭示用户的行为模式。只有这样,在面对不断加剧的竞争态势,才能更准确地抓住用户偏好,创造更高的价值。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移动需要进一步强化自身的业务分析平台建设,通过整合公司的BOSS系统、BASS系统、网管系统等客户消费行为数据,建立业务分析云平台,提高和优化用户行为分析能力,实现“用户细分+业务匹配+网络适配”的功能,有效提高了内部资源云的利用效率。其中,BOSS系统主要对各种业务功能进行集中、统一规划,属于信息资源共享的业务支撑系统,记录了海量用户业务使用信息,为用户消费数据追踪,进行行为分析提供了基础条件;BASS系统是充分利用业务支撑系统产生的海量数据记录,实现对消费记录的深度数据挖掘和智能化处理,旨在从大量数据中寻找数据之间存在的内在联系,揭示用户群体的消费习惯和行为,为业务发展提供决策支持;网管系统,在全业务竞争态势下,高质量的网络管理是服务质量的重要保障,尤其是随着用户需求的变化加快,新业务的不断推出,也要求网管系统能够适应快速的业务上线需求。
(三)知识云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知识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已经越来越被多数人认可。尤其是在企业内部,知识已经上升到战略资源的高度,同时它还是隐藏在企业竞争优势背后的根源所在,强化企业知识管理对企业而言已经是势在必行。作为企业一种必不可少的战略资源,如何实现知识共享,开展有效的知识管理,已经是企业必须进行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企业在知识竞争时代不得不面对的挑战。中国移动经过近十多年的发展,在知识管理系统建设上已经取得了显著的进步,逐步实现了知识管理的基本模块,如OA系统、公文档案系统、业务知识库系统、学习发展平台等,加之在信息化方面所具备的优势,很大程度上加快了知识的传播和共享程度,大大提高了知识的价值。另外,中国移动在知识管理方面,通过搭建内外部信息沟通平台,即形成知识云:分为内部知识云和外部知识云(图4)。不仅使其可在短时间内从企业内部获取资源,还可更快地从外部获取信息、知识等,有助于有效地利用组织内外部的各种优质资源。
内部知识云的组成主要包括知识共享空间、网上大学、管理学院等,由来自中国移动内部的全体员工贡献的信息、资讯等形成的云端,知识的形式分为文档、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内部知识云的形成为内部员工交流和实现知识共享提供了诸多便利条件;外部知识云主要是由移动Labs组成,包括iLabs、轻博客、Labs阅客、Labs圈子、Labs威客等,外部知识云聚集了大量外部知识或信息,并使得大量的外部信息或知识可以通过这一平台导入到企业内部知识云系统,外部知识云主要来源为移动系统的员工、通信行业专家、设备供应商、咨询公司等,这些人员的参与将会在很大程度上丰富知识云系统。在移动Labs上可发布问题解决方案或观点征集,其参与者将不局限于中国移动员工,诸如咨询工程师、通信专家,甚至不在通信行业内的人士或非专业人士都可以自由的参与其中,从而极大地丰富了问题解决的思路。内部知识云和外部知识云模式有助于获取利用内外部知识的能力,对竞争力提升有重要意义。
(四)渠道云
中国移动在历经十多年的发展,逐渐形成了“实体渠道+电子渠道+直销渠道”的多元渠道云体系。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和全业务竞争的加剧,如何有效发挥各种渠道优势,快速占领市场是中国非常现实而又急需解决的问题。中国移动近年来,悄然开始了渠道转型和新型渠道建设工作,逐步打造中移动的渠道云模式。中国移动在建设渠道资源过程中,借助云创新模式,加快对实体渠道和电子渠道等各种资源整合力度,不仅有自有渠道,也有社会渠道,积极推进渠道精细化管理,形成渠道发展的合力,实现统一部署和统一行动,打造应用体验、终端销售、客户服务为一体的新一代营业厅和灵活高效、全天候服务的电子营业厅。
在实体渠道资源整合建设方面,逐渐形成了集自有渠道和社会渠道为一体的建设思路,自有渠道主要包括自营营业厅、品牌店和自助服务厅;社会渠道主要包括指定专营店、特约代理点。实体渠道云建设主要在人口密集区域,可以为个人客户和家庭客户提供便捷优质的现场服务,在实体渠道云建设方面,也注重其电子化和信息化改造。在电子渠道云建设方面,主要形成了集10086平台、短信营业厅、互联网营业厅和掌上营业厅与一体的融合化渠道。实体渠道和电子渠道的融合发展是适应全业务竞争需要,满足新业务营销和服务工作,实现差异化服务。同时,也是应对移动互联网发展的必然选择,由于移动终端的普及,业务与服务的传递也呈现移动化趋势*中国移动网站:http://www.chinamobileltd.com/sc/business/financial.php/,访问时间:2016年6月14日。,加速新型电子渠道云建设就显得十分关键,在实体渠道云方面也要充分体现出电子化发展。
中国移动作为全球规模最大的移动运营商,长期以来保持了稳定快速的增长态势。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中国移动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不仅有来自运营商内部的竞争,还有来自互联网厂商跨界竞争。面对严峻挑战,中国移动依托已有的基础能力,借助先进的云计算技术逐渐构建形成了以开放平台云、业务云、渠道云、知识云为基础的云发展模式。通过梳理中国移动的云创新模式,对处于互联网时代的中国企业来讲,主要得到了以下启示:
(一)云创新是一项系统工程
云创新作为一种对传统创新模式再创新的新模式,一定程度上也是得益于现代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得资源配置受地域束缚的程度大大降低,且促进了知识流动和共享的速度。从中国移动的案例不难看出,云创新模式实际上是一项系统工程,企业实施云创新不仅仅是打造开放平台,还需要在组织、业务、渠道等方面的有效配合。“云”主要表现出开放、共享和效率三大特征,云计算技术的发展为组织内部和组织之间的合作和共享提供了可能,从而基于云计算思想的云创新过程包含了大量的组成要素和要素之间的复杂作用关系。具体来看,在中移动的云创新过程中的要素特征主要表现为:参与主体多元化(如个人、科研机构、供应商、合作伙伴等)、强大的开放能力、组成体系复杂化。可以看出,参与云创新的主体来源多样化,具有民主性特征;云创新过程中的开放平台,具有强大的功能,可以为参与者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同时,云创新的主要构成要素之间还存在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关系,它们之间不是割裂的,这种紧密的联系不仅存在于要素之间,还同时存在于同一类要素的内部。因此,从系统科学角度,应把云创新作为一项系统的工程来对待。
(二)云创新具有宽泛的应用范围
云创新作为互联网背景下产生的一种新型创新模式,具有比其它创新形式更加广泛的应用范围。根据前述对中国移动的案例总结分析可以看出,在其实施云创新的过程中,这一模式被广泛到应用在开放平台建设、渠道建设、业务发展等多个领域。具体来看,在开放平台中的应用主要是通过构建能力开放平台,形成用户需求云和开发者供给云,搭建起用户和开发者之间的桥梁。在业务发展中的应用主要体现为中国移动利用其多年积累起来的庞大用户规模,并依托自身的技术优势打造形成网管、BOSS和BASS系统共同组成的业务分析云,据此对用户的消费记录和数据进行分析,全面挖掘和优化用户行为,从而更好地实现“用户细分+业务匹配+网络适配”的功能,提高精准化营销能力;在渠道建设过程中,中国移动逐渐形成了由实体渠道和电子渠道相结合的云模式;在知识管理过程中,利用云创新的思想,打造形成了内部知识云和外部知识云共同组成知识云平台,拓展了知识传递渠道,促进了知识在组织内部和组织内外之间的交流和共享。
(三)云创新的实质在于开放、民主和效率
进入互联网时代,我们不得不思考到底哪些优势决定了云创新这种模式的最佳适应性。互联网的发展一方面改变了用户的使用习惯和消费方式;另一方面用户参与意识逐渐增强,通过互联网可以自由地参与到企业主导的创新过程中。实际上在中国移动的案例中,它们鼓励用户和开发者同时参与到其打造的能力开放平台中,这极大地改善了原有的创新容易脱离用户和市场的风险。同时,对参与云创新的用户和开发者并没有设定障碍,更多地体现为一种自愿参与的民主化创新特征*王洪生、张玉明:《科技型中小企业云创新范式研究》,《求索》2015年第1期。。更为重要的是,通过云创新,公司可以直接获得来自用户的一手信息,有助于其为用户提供更好的服务,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需求满足的针对性。
[责任编辑:贾乐耀]
A Study of the Cloud Innovation Pattern for Chinese Enterprises during the Internet Times——Based on China Mobile Group
WANG Hong-sheng LU Yong-xin LIU De-sheng
(College of Economics & Management, Shand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Tai’an 271018, P.R.China School of Business and Administration, Qil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Jinan 250353, P.R.China)
During the times of Internet, Chinese enterprises’ innovation mode is profoundly changing. Cloud innovation mode is based on the Interne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open innovation, which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such as low cost and high efficiency. Based on China Mobile Group, this paper summaries the relevant theories of innovation and cloud innovation,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 mobile, the application of dynamic mechanism for cloud innovation, and explains how the Chinese enterprises carry out cloud innovation mode in order to promote Chinese enterprises to speed up the pace of innovation, which has great significance for their sustained growth.
Cloud innovation; China Mobile; Internet
2016-03-16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征信平台与数据库建设研究”(15ZDB157);山东省社科规划项目“基于云创新的山东省家庭农场融资模式研究”(16CKJJ11)。
王洪生,山东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泰安271018);陆永新,山东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通讯作者;刘德胜,齐鲁工业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副教授(济南250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