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伟民,黄俊华
(武汉轻工大学 教务处,湖北 武汉,430023)
基于学生发展的多元化课程学习评价方式改革的理论与构建
徐伟民,黄俊华
(武汉轻工大学 教务处,湖北 武汉,430023)
课程学习评价可以为教师提供必要的教学信息反馈,以便教师根据反馈的信息进行调整和改进,提高教学水平。因此课程学习评价是高等学校教学与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进行多元化课程学习评价方式改革,要以人才培养为核心、以学生为中心、以过程考核和能力考核为重点,制定多元化的课程学习评价过程性评价标准,并且评价过程与程序科学化,评价辅助手段多样化。
学生发展;课程学习;评价;改革;构建
课程学习评价是教学评价的一个分支,是学校、教师客观评价学生过程中的总体表现及对课程知识的掌握程度。课程学习评价因其作为改进教学目标、优化教学方案、促进学生发展的有效手段,可以为教师提供必要的反馈信息以调整和改进教学,提高教学水平,因而成为高等学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加深,全社会对高等教育质量的关注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作为人才培养质量关键环节的课程教学也成为了各级各类教育学者、教师及教育管理人员探讨与研究的热点环节。与此同时,贯穿此过程中的教学质量问题,包括课程学习评价的实施理念和实践过程存在的问题,也引起了广泛关注和研究。
传统课程学习评价体系是基于传统教育理念的基础,有一定的合理性和便捷性,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然而随着新教育理念对高等教育领域的整体冲击,传统教育教学中以教材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的“三中心”理念逐渐被分崩瓦解。随着信息化教育的快速发展,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取代了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并占据优势,所以大学教学中教学评价的对象转向了学习者——评价学习者的行为[1]。“以学生为中心”成为各项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传统课程学习评价方式的单一,评价形式僵化,缺少学习过程的评价,学习评价指标体系与课程培养目标体系脱节,评价反馈机制缺失等弊端日益显露。有学者形象而又具体地概括了传统课程学习评价方式的弊端,例如,钟林(2008)将之总结为五多五少,即“闭卷考试多,开卷考试少;笔试多,口试答辩方式少;理论多,技能操作实践应用能力少;统一考试多,因材施考少;一次定结论多,数次综合评价少”[2]。
综合国内学者对课程学习评价方式改革的研究,主要包括三个方面:(1)重视形成性评价的作用,关注对学生学习过程的阶段性成果的累积。如林怡(2013)提出,强化过程性评价的内涵和适度提高在课程学习评价中的比例,能促进良好学风建设[3];(2)重视评价的发展性功能。王丽娜等(2012)指出,学习评价应该充分发挥其诊断、激励和教育等诸多功能,发挥其促进学生个体发展的作用[4];(3)注重评价主体和评价方式的多元化。潘菊素等(2004)提出,应构建评价过程、方式、内容、管理等多元评价体系[5];王丽娜等指出,注重教师、学生、同伴甚至其他社会成员等对学习者的评价,从而获得更加科学的评价结果[4]。总之,在课程学习评价中要改变过去以考试作为唯一的“以考代评”的评价方式,要多方位、多角度、多形式地衡量学生的学习效果。
在这种背景下,我校在已经开展的各项课程教学改革中,对课程学习评价方式这一重要课程教学环节进行了改革,力图通过构建适合并促进学生学习与发展的多元化评价体系,全面提高本科教育质量。在已经广泛开展的制定课程教学实施方案的基础上,根据落实课程教学实施方案的要求,制定了《关于课程学习评价方式改革的指导性意见》,《意见》阐明了课程学习评价的原则意义、基本要求、成绩和管理及评价辅助手段,并在试行期间以项目立项申报的形式鼓励全体教师开展学习评价方式改革,通过政策和经费激励广大师生参与到变革中来。
在传统教育理念所依据的行为主义理论遭受建构主义等一批新潮的教育心理学理论的冲击后,教育改革体现在方方面面,课程学习评价方式改革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具体体现在评价过程、方式、考试内容、成绩构成、考试管理等方面,主要包括:在评价具体方法上渐渐关注到质性评价的重要作用,采用质性评价与量化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在评价功能上注重形成性和发展性评价,注重相对性评价与绝对性评价的结合;评价价值取向正逐步实现统一;在评价主体上,越来越多的教学活动相关者参与进来,丰富了评价主体类型;在重视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同时强调学生学会合作;更加强调课程评价的真实性和情境性[4]。在飞速发展的信息技术不断应用到高等教育教学过程中,课程学习评价的网络化与全程化能够得以普遍实施。
理想的课程学习评价要因地制宜,要根据不同的专业培养目标和不同的课程教学任务作出相应的调整[8],因此,学校根据教育教学规律,在遵循课程学习评价基本理论原则的前提下,结合教学工作实际情况确定了课程学习评价改革的原则,作为本次改革的原则指导。
3.1 以人才培养目标为核心的原则
泰勒认为,评价过程在本质上,乃是一种测量课程和教学方案在多大程度上达到了教育目标的过程[3,6]。学校在《指导意见》中将“以人才培养目标为核心”放在了原则首位。课程学习评价应围绕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要求及课程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地位、作用和要求进行,使学生在课程学习中学会应用、探究、创新,形成批评性思维能力,达到学校的学习、应用、探究、创新“四位一体”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3. 2 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
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评价方案的设计应以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应用、学会思考为目标。在课程学习评价中既要反映教师教的效果更要反映学生学的效果;既要发挥课程学习评价的甄别功能,也要发挥评价的诊断和反馈作用,克服评价的负面影响,改进教学,形成促进学习的评价。在课程学习评价中,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要符合学生的个性特长、生活背景、学习类型和学习策略等来制定评价标准[1]。
3. 3 以过程考核和能力考核为重点的原则
课程学习评价要将学生学习过程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监控,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克服学生将学习的最终目的定位于考试成绩的“应试教育”弊端。课程学习评价的目的是达到教学相长,教师要根据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状况因材施教,学生也要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学习,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如果对学生学习的评价是单一总结性的考试评价方法,这种关注结果的评价方法往往忽视了学习过程,轻视了过程性评价的重要性,缺乏了解学生的学习方式方法,教学的主体和客体之间缺少交流和反馈[7],学生就会只注重“期末考试成绩”,教学质量就难以得到提高。
4. 1 构建目标多元、程序科学、辅助手段多样化的评价标准
4.1.1 制定目标多元的过程性评价标准
不同的课程因为培养目标与课程特征等差异,应该有不同的评价理念、内容和形式。教师必须围绕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要求来确定课程的学习目标、学习要求、学习难点、学习重点、以及要达到的学习效果。这是课程学习评价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教师应据此来评价学生的课程学习效果。
不仅不同学科专业的课程存在差异,不同学生之间的差异也是客观存在的,学生间在兴趣、爱好、特长以及原有的认知结构、认知水平方面的差异要求课程学习评价的标准必须多元,避免片面强调用一种标准、一个模式来衡量学生导致学生创造力被扼杀的状况存在。
4.1.2 评价程序科学化
学校新的课程学习评价方式体系规定了评价的次数、方式、告知学生途径、评价纪律及对成绩的构成和记载过程。在评价次数上,改变了单一的“一考”制,规定一般可选择按课程知识单元分次评价或几个知识单元组织重点评价,以达到全覆盖为最低要求。每完成四分之一左右总学时的教学内容应安排一次课程学习评价,原则上一学期一门课程学习评价的总次数应不少于3次(不含期末考试)。在评价方式上,鼓励教师根据课程的特点及要评价的内容与学习目标选择合适的多元评价方式;在评价纪律上,为保证学习诚信,对舞弊、抄袭等不诚信的行为要实现“零容忍”;配合学校已经全面实施的课程教学实施方案,在方案中明确要评价的内容、时间、时长、评价方式等,要阅读的参考文献资料及有关的准备,及此次评价成绩占总评成绩的比例等,真正使课程学习评价成为促进学生学习的评价。
4.1.3 评价辅助手段多样化
新的课程学习评价体系纳入了学生自评与互评。学生是最清楚自己的学习情况,因此,有必要也应该让学生参与学习的评价。学生自评和互评的成绩可按一定比例计入平时成绩;鼓励教师利用学校“课程中心”平台的自建课程网站及QQ、微信等互联网手段,建立课程学习网络自测题等,帮助学生了解学习的效果;教师通过多次课程学习评价对学生的课程学习情况有了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学校鼓励教师在给出学生课程成绩同时,对学生的课程学习情况进行写实性评价,让学生知道在课程学习中的长处与不足,为今后其它课程学习提供借鉴。
4.2 制定与课程学习评价方式改革相配套的激励与保障措施
学校制定了课程学习评价方式改革的指导性意见,作为开展课程学习评价方式改革的指导性文件,将课程学习评价方式改革作为试点项目组织申报工作,对于试点项目给予经费资助。对指标体系进行详细解释说明,对涉及到评价的主客体进行广泛宣传,鼓励广大师生及教育管理工作者参与进来。
4.3 课程学习评价体系充分发挥了评价主体的主观能动性
评价是一种价值判断,必然涉及到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影响。由于既有的评价方式中,单一的“以考代评”的评价方式,学校教育管理部门对考试有诸多规定,如有学者指出,“现在规模较大的高校均成立了考试管理中心,隶属于教务处,是专司全校考试管理的职能部门。为了将考试工作管理到位,各高校纷纷推出了‘规范化’管理措施,从内容到形式对考试做出了严格的规定。[8]”这种规范化管理措施从某种程度上限制了教师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但教师又是课程教学的直接参与者,学校结合已经推行的课程教学实施方案,在课程学习评价方式改革中,充分赋予教师权利,发挥教师主观能动性,促进课程学习评价方式改革的有效进行。
如今的“90”后甚至“95”后在校大学生,较之以往的大学生更加注重课程学习评价的导向作用,身处信息技术高速发展时代的他们,在分配自己学习时间和学习重难点的时候,更加在意学习评价的内容和方式,换言之,课程学习评价影响学生学习方法、活动、时间分配、努力程度及学习行为的各方面。我校新的课程学习评价体系在评价程序上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过程管理中保证学生全员参与,设置了学生自评与互评环节,教师根据课程特点设计学生自评与互评的评价指标,调动学生成为课程学习评价的积极参与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合理的课程学习评价体系是对学生的知识、能力、综合素质进行评价的多元化系统,课程学习评价方式变革是新的“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下的必然趋势。我校开展课程学习评价方式改革,本着“以学生为中心”、紧密围绕人才培养方案、注重过程与能力考核的原则,设计了详细的指标并给予了解释说明,制定配套激励和保障措施在全校范围内开展, 是顺应教育规律、提升本科教学质量的举措。因此,学校将继续在教学工作中不断探索科学合理的多元化课程学习评价方式,发挥其对教学的促进作用。
[1] 刘文,杨丽珠,邹晓燕.大学生学习评价体系的改革与探索[J].辽宁教育研究,2002(5):48-51.
[2] 钟林,付军.改革高校考试制度培养创新人才[J].高教研究与实践,2008(3):51.
[3] 林怡.大学课程学习评价体系构建初探[J].中国农业教育, 2013(4 ):22-25.
[4] 王丽娜,杨亭亭,刘仁坤.国内外高等教育学习评价现状研究综述-兼论对国家开放大学学习评价体系建设的启示[J].现代远距离教育,2012(2):34-39.
[5] 潘菊素,王海燕,奚诚平.构建多元化学习评价体系的探讨[J] .中国大学教学,2004(6):47-48.
[6] 泰勒.方案评价原理·教与学文集教育评价[M].龚伟民,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253-254.
[7] 陈晓平,殷春芳,李长杰.高校课程学习评价体系改革的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08(125):31-32.
[8] 鲍泓.高校学生学习评价中存在的问题与改革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1(4): 44-47.
[9] 约翰·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杜,2001.
The theory and construction of the reform of course learning evaluation based on the diversity of students' development
XU Wei-min,HUANG Jun-hua
(Office of Academic Affairs ,Wuhan Polytechnic University,wuhan 430023,china)
Course evaluation can provide the necessary feedback to teachers to adjust and improve the teaching level and thus becomes an important part in the higher school teaching.Diversified course evaluation reform focuses on the students' study process and ability assessment, and sets evaluation standard with pluralistic goals to make sure that the evaluation process and procedure is scientific and the auxiliary evaluation measures is diversified.
development of student;Learning course; evaluate;reform; build
2016-11-01.
徐伟民(1961-),男,教授,E-mail:xuweimin@whpu.edu.cn
2015年湖北省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 (2015340)
2095-7386(2016)04-0107-03
10.3969/j.issn.2095-7386.2016.04.022
G 642.0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