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景波* 曲 燕 郭善媛 王雅琼 刘建军 王丽丽
(青岛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山东 青岛 266042)
利福昔明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研究
田景波* 曲 燕 郭善媛 王雅琼 刘建军 王丽丽
(青岛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山东 青岛 266042)
目的 观察利福昔明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45例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A、B两组,A组25例给予利福昔明(0.2 g,4次/天,口服)治疗;B组20例单用复方嗜酸乳杆菌(1.0 g,3次/天,口服)治疗。疗程2周后,观察两组的总有效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并评估利福昔明治疗前后胃肠道症状评分改变情况。结果 A、B两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76%和65%,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中A组出现不良反应,但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利福昔明治疗后的单个症状腹胀、腹痛、腹泻频率的评分和症状总评分比治疗前有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利福昔明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能达到满意的疗效,可改善患者的腹痛、腹胀、腹泻频率症状。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利福昔明;症状评分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一种常见的功能性胃肠病,以反复发作的腹痛、腹胀或腹部不适为主要症状,排便后可改善,患者常伴排便习惯改变及粪便性状变化。但缺乏可解释症状的形态学和生化异常,目前尚无特效疗法。我国IBS患病率为5.0%~6.0%,其中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diarrhea-predominant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D)最为常见,占70%以上[1]。2015年1月至2015年11月,使用利福昔明片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25例,观察其疗效和胃肠道症状改善情况,并与单用复方嗜酸乳杆菌对照组比较,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将观察结果总结如下。
1.1 一般资料:按罗马Ⅲ诊断标准中的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诊断标准,并经电子胃镜、结肠镜或钡剂造影检查排除胃、十二指肠、结肠器质性疾病,肝胆B超检查、生化检查和甲状腺功能检查均正常,无严重心、肝、肾、呼吸、血液和内分泌疾患,无精神病及重度神经官能病史。选择确诊的45例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A组(治疗组)和B组(对照组),A组25例,男12例,女13例,年龄20~65岁,平均(40.48±10.36)岁;B组20例,男9例,女11例,年龄22~60岁,平均(38.85±9.31)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和病情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A组口服利福昔明片(商品名:金喜利,山东淄博新达制药有限公司生产)0.2 g,每天4次;B组口服复方嗜酸乳杆菌(商品名:益君康, 通化金马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生产)1.0 g,每天3次。疗程均为2周,治疗期间每周复诊1次,观察所有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情况以及不良反应,2周后评价疗效。
1.3 疗效判定标准。显效:临床症状全部消失或基本消失,大便次数每日1~2次,便软,成形,无黏液;有效:临床症状部分消失或减轻好转;无效:临床症状及大便次数、性状稍有改善或无变化者。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4 症状判定标准:测定治疗前和疗程结束后每名患者的单个症状腹胀、腹痛、腹泻频率的症状评分和上述症状总评分。标准参照《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诊疗共识意见》制定[2],按症状无(或正常)、轻、中、重分为4级,分别记为0、1、2、3分。①腹痛和腹胀程度评分:无症状(0分);轻度(1分),经提示后方觉有症状;中度(2分),不经提示即有症状;重度(3分),患者主诉为主要症状。②腹泻频率评分:无症状(0分);轻度(1分),<每日3次;中度(2分),每日3~5次;重度(3分),每日6次以上。症状总评分=腹痛评分+腹胀评分+腹泻频率评分。
1.5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7.0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数据分析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1 两组疗效比较:A组25例显效9例,有效10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76%(19/25);B组20例显效5例,有效8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65%(13/20);两组疗效比较,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意义(χ2=0.654,P=0.419>0.05)。
2.2 两组治疗中的不良反应:A组中1例发生恶心,继续服药后不良反应消失;B组中未发生不良反应。两组比较,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意义(χ2=0.818,P=0.366>0.05)。
2.3 治疗前后症状评分比较:利福昔明治疗前腹胀、腹痛、腹泻频率单个症状评分和症状总评分分别为(1.96±0.79)、(1.68±0.69)、(1.80±0.65)、(5.44±1.12),治疗后分别为(0.92±0.81)、(1.00±0.71)、(0.88±0.73)、(2.80±1.47),治疗前后比较,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510、4.925、6.549、10.007,P<0.01)。
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一种临床表现复杂多样的常见的功能性胃肠病,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作为IBS的一个亚型,临床上主要以腹胀、腹痛、腹泻为主。近年来的研究表明肠道感染与IBS有一定相关性,而IBS-D更易在肠道感染后出现,研究表明肠道感染可通过肥大细胞、细胞因子等破坏肠黏膜屏障,引起肠黏膜炎性反应,破坏肠道免疫屏障和肠道的化学屏障;改变肠道动力;改变脑-肠轴;导致小肠细菌过度生长;肠道菌群失调等途径导致IBS的发生[3]。应用抗生素可抑制肠道致病菌繁殖,小肠细菌的过度生长,有助于维持肠道微生态平衡,从而改善IBS-D的临床症状,达到治疗IBS-D的目的。
利福昔明是利福霉素SV的半合成衍生物,抗菌谱广,对多种革兰阳性、革兰阴性需氧菌和厌氧菌均有高度抗菌活性,口服时在胃肠道吸收极少,在肠道内有较高浓度,与其他药物几乎不发生相互作用,引起全身不良反应的危险很低[4]。因此利福昔明正逐渐应用于IBS-D的治疗,成为治疗IBS-D的一种理想抗生素,2015年5月,美国FDA批准利福昔明用于治疗IBS-D。利福昔明治疗IBS-D的具体作用机制尚不清楚,可能通过控制肠道感染,抑制肠道过度增生的细菌,重建肠道微生态平衡;改善肠道菌群,降低细菌产物,减少肠道免疫激活,改善肠道的感觉与动力,降低内脏敏感性;降低肠道上皮细胞的分泌和肠道动力,恢复肠道固有免疫反应,降低局部黏膜细菌的定植及其引起的免疫反应;降低肠道黏膜渗透性,恢复肠屏障功能和肠道的正常吸收分泌状态;通过减少肠道产气,加快肠道气体排出,有效改善患者腹胀症状等有关[5]。
本文研究发现口服利福昔明治疗IBS-D时,总有效率达到76%,与单用复方嗜酸乳杆菌相比,无差异性(P>0.05),而且未发现严重的不良反应,说明利福昔明与微生态制剂一样,治疗IBS-D是有效的,具有较好的安全性,这与报道一致[6]。本研究还发现应用利福昔明治疗后IBS-D患者的单个症状腹胀、腹痛、腹泻频率的评分和症状总评分比治疗前有显著降低(P<0.01),提示应用利福昔明治疗IBS-D可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如减轻腹胀、缓解腹痛,减少腹泻频率等,这与文献资料报道一致[5,7]。
综上所述,利福昔明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效果确切,且未发现严重的不良反应,能达到良好的疗效,可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
[1] 熊理守,陈曼湖,陈惠新,等.广东省社区人群肠易激综合征的流行病学研究[J].中华医学杂志,2004,84(4):278-281.
[2] 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诊疗共识意见[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0,25(7):1062-1065.
[3] 贺星,崔立红.肠道感染在肠易激综合征发病机制中的作用[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13,21(31):3323-3329.
[4] 秦侃,李磊.非吸收性抗生素利福昔明的临床应用进展[J].中华临床感染病杂志,2014,7(3):282-286.
[5] 王霄腾,戴金锋,吕宾.利福昔明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疗效与安全性的Meta分析[J].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2015,24(9):1073-1078.
[6] 刘妍,苏军凯,唐庆林,等.利福昔明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疗效的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J].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2015,24(3):287-290.
[7] 杨光朝,张伟华,莫雅娴.利福昔明-金双歧序贯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临床观察[J].中国现代医生,2014,52(12):482-484.
R574
B
1671-8194(2017)13-0103-02
*通讯作者:E-mail:tianch5679@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