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晓文
(甘肃省临夏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731100)
一起奶牛瘤胃酸中毒的诊治体会
朱晓文
(甘肃省临夏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731100)
临夏县土桥镇某奶牛养殖户有5头产奶母牛发病,其中1头死亡,邀请笔者前去诊治,应诊治疗情况如下。
该户养殖牛12头,其中奶牛8头,产奶牛5头,育成牛7头。2016年9月15日早晨徐某饲喂牛时发现1头产奶牛死亡,同舍4头奶牛出现不同症状,另一个牛舍7头牛采食正常,无明显症状。
主诉:为了让奶牛多产奶,产好奶,预防产奶牛掉膘,最近几天给产奶牛只饲喂精加工的细粉碎玉米,每头15kg/d,青贮饲料由于品质差饲喂量少,每头12kg/d,并且长期饲喂单一的黄贮玉米秸秆粗饲料,而引发该疾病。
病牛死亡前出现腹痛症状,站立不安,后腿踢腹,腹围膨胀,高度紧张,流出大量泡沫状涎水,发病9小时后死亡。其它发病奶牛食欲废绝,神情忧郁,呻吟,磨牙,眼窝凹陷、皮肤干燥、弹性减退,步态踉跄,体温稍降至36.5~37.5℃,呼吸加快,心率加快至80~100次/分钟,2头牛卧地不起,有轻微神经症状,瘤胃蠕动音微弱,腹壁稍显紧张,粪便呈褐色稀便,泌乳量骤减,尿量减少。
3.1 剖检病死牛明显病变:气管粘膜充血,心内膜水肿,瘤胃及网胃内容物稀薄如粥,有酸臭味,下半部黏膜上皮角化、易脱落,呈现斑块状,质地很脆,刀切是呈胶冻样。
3.2 实验室检查:取病牛少量瘤胃液,用石蕊试纸监测瘤胃液pH值为4.5~5.2,胃内容物显微镜检查纤毛虫消失,尿液呈酸性,pH值4.9左右,粪便也呈酸性,pH值5.1左右。
根据临床症状、主诉情况、实验室检测,该户奶牛所患的是一种急性代谢性的疾病,确定诊断为奶牛瘤胃酸中毒。
清除瘤胃有毒内容物,纠正酸中毒,补充体液,防止继发感染,恢复瘤胃蠕动的治疗原则。
4.1 清除瘤胃有毒内容物采用洗胃法,使用内径25~30mm的粗胶胃管,经口插入瘤胃,排除液状内容物,然后用2%碳酸氢钠溶液反复冲洗10次左右,直至瘤胃内容物无酸臭味而呈中性或弱碱性为止,将碳酸钠50g,碳酸氢钠450g,氯化钠150g,氯化钾30g,温水15L混和灌服。再移植入健康牛胃液5000mL,帮助恢复瘤胃的正常菌群,效果很好。
4.2 纠正瘤胃酸中毒和机体脱水。病牛紧急静脉注射25%葡萄糖500mL,葡萄糖生理盐水2000~3000mL,5%碳酸氢钠 500~1000mL, 维生素C50mL,分2次注射。
4.3 促进胃肠蠕动,恢复瘤胃功能,防治心力衰竭,静注10%浓氯化钠注射液500mL,10%氯化钙注射液500mL,复合维生素B40ml,樟脑磺酸钠20mL。
4.4 预防继发感染,静注硫酸庆大霉素200万IU,头孢菌素5g。禁水8小时,待症状有明显的改善后可采食少量优质青干草。
用药2天后,病牛未再死亡,病状明显好转。一周后复诊,病牛各项生理指标均恢复正常,食欲旺盛,完全痊愈。医嘱养殖户该病的预防措施后,奶牛场该病没有复发。
5.1 病因分析:奶牛饲喂了大量细粉碎后的玉米面,在瘤胃内高度发酵,产生大量的乳酸,加之粗饲料品质低劣,饲喂量不足,而引发的疾病。
5.2 预防建议
5.2.1 奶牛养殖户只要早期发现,快速准确诊断,合理治疗,该病治愈率很高,死亡率低。坚持科学的饲养管理制度,严格控制奶牛各阶段饲料的精粗比例合理搭配,在加喂精料时逐渐增加,防止突然变换饲料和快速改变日粮结构。
5.2.2 当饲喂品质低劣及酸度过高的青贮饲料时,应在饲料中添加2%的小苏打,用以中和瘤胃内过剩的乳酸,且提高奶牛采食量帮助消化。
5.2.3 饲喂奶牛的粗饲料要尽量品种多样,谷类精饲料加工时颗粒不宜太小,大小要匀称,尽量防止成细粉料。
[1]张秀美.新编兽医实用手册[M].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03(4):457—460.
[2]刘爱林.赵成铭.奶牛瘤胃酸中毒的诊治[J].中国兽医杂志.2011,47(5):82.
[3]杨景花,奶牛瘤胃酸中毒的诊断及治疗方法[J].养殖技术顾问.2009,(4):74.
[4]陈杰.家畜生理学第四版[M].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12(6)∶160—172.
S853.33
B
1003-8655(2017)05-006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