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东坡,丁 雷
(北京中医药大学, 北京 100029)
【理论探讨】
饮食损伤病因分论❋
王东坡,丁 雷
(北京中医药大学, 北京 100029)
饮食损伤是产生多种疾病的重要因素。金元医家李东垣认为饮食损伤“分之为二,饮也、食也”。就是说饮食损伤应以饮伤与食伤分别而论。通过对古代文献分析,结合临床实践认为饮伤即引饮不当产生的机体损伤,其致病因素分别是过饮、久饮、劣饮、偏饮、乱饮所伤;食伤即服食不当产生的机体损伤,其致病的因素是多食、偏食、误食、少食、强食所伤,从而对饮食损伤的病因进行了细化,为临床治疗饮食损伤病证提供理论指导。
饮伤;食伤;病因
饮食是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饮食是否得当是直接影响人体健康的重要因素。因饮食不当导致疾病的产生,中医称为饮食损伤。现代中医书籍及教材中对饮食损伤多以“饮食不节”或“饮食不洁”概言之,显然不足以明确阐述导致饮食损伤的病因。金元医家李东垣在《兰室秘藏·饮食所伤论》中即明确提出:“饮食自倍,肠胃乃伤,此乃混言之也。分之为二,饮也,食也。”现分别就饮伤、食伤直接导致疾病产生的因素论述如下。
饮伤即引饮不当产生的机体损伤。饮伤可致多种疾病,如咳嗽、积癖、心悸等,这些在中医古代文献中早有记载,大体可分之为5种情况。
一是过饮,即引饮过量。如《素问·生气通天论》曰:“因而大饮,则气逆。”这里的大饮即指饮酒过多对人体造成损伤。酒质似水,其性如火,饮酒之量因人而异。若饮酒超出其承受范围都能致醉伤身。除饮酒之外,饮水、饮乳、饮茶等过量同样伤人。如《诸病源候论·癖病诸候》中说:“因饮水浆过多,便令停滞不散,更遇寒气,积聚而成癖。”也就是说,过饮水浆是产生癖病的主要原因。再如《普济方·痰饮门》曰:“夫病人卒饮水多,必暴满喘。凡食少饮多,水停心下,甚者则悸,微者短气。”即患病之人因水液代谢失常,突然饮水过多就会突发胸满气喘。而食少饮多,以致水停心下,轻者会致气短,重则导致心悸,所以说引饮过量是饮伤的主要因素之一。
二是久饮,即长期饮用某种饮品。如《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说:“若酒客病不可与桂枝汤,得之则呕,以酒客不喜甘故也。”酒客即长期饮酒之人,因素嗜饮酒,必有湿热内蕴,此即久饮蓄积所致。又如饮茶,《简明医彀·毋恣茶酒》中说:“《茶茗赋》云:释滞消壅,一日之利暂佳;瘠气侵精,终身之害斯大。盖十二经补泻、温凉之药,茶为肾经泻品……东垣云:肾无实,不可泻……泻肾则精气日损。”也就是说,饮茶虽然对人体有释滞消壅之益,但长此以往则会产生泻肾之弊,以致肾中精气日渐损伤,所以久饮亦是饮伤的主要内容之一。
三是劣饮,即饮用劣质饮品。《景岳全书·京师水火说》云:“凡水之佳者,得阳之气,流清而源远,气香而味甘;水之劣者,得阴之性,源近而流浊,气秽而味苦。而京师之水则有两种,曰甜水,曰苦水是也。即其甜者亦未甚佳,而其苦者乃为最劣……水土清甘之处, 人必多寿,而黄发儿齿者,比比皆然;水土苦劣之乡,暗折天年,而耄耋期颐者,目不多见。”明确阐述了水质优劣对人体健康有重要影响,从而影响寿命的长短。现代经证实,许多地方病与水质有关。
四是偏饮,即偏嗜某类饮品。饮有冷、热、五味之不同,偏嗜亦可伤人。如《难经·十九难》曰:“形寒饮冷则伤肺。”生活中偏嗜饮冷者尤以儿童为多,常引起咳嗽、厌食、胃痛等。饮之过热多致胃及食道灼伤,产生胃痛、脘痞等病证。五味偏好损伤亦甚,如《素问·五脏生成》曰:“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则肉胝而唇揭;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即偏嗜咸味会伤血脉产生血瘀,偏嗜苦味会伤皮肤产生皮肤粗糙毛发脱落,偏嗜辛味会伤筋产生爪甲枯萎,偏嗜酸味会伤肉产生口唇干裂;偏嗜甘味会伤骨产生骨痛头发脱落。总之,偏嗜冷、热或专好咸、苦、辛、酸、甘之饮均能损伤致病。
五是乱饮,即引饮失其常规而致病。如《诸病源候论·气病诸候》曰:“夫食热皆触动肺气,则热聚肺间,热气未歇,而饮冷水,水入于肺,冷热相搏,气聚不宣,为冷所乘,故令发气。”即吃热食后立即饮冷水,因冷热搏击于肺导致气机不畅,从而产生“发气”(古病证名,为气病候之一)之病。在生活中,饭前或食热物后饮冷对消化不利,这已是常识。若为女子,在经期不宜饮冷,饮冷则易产生痛经、月经不调等病证。违背这些常规,则对人体不利产生各种疾病,即是乱饮所伤。
饮伤病因除以上5种以外,尚有饮后调养失当亦可致病。如《素问·腹中论》:“若醉入房中,气竭肝伤。”即是饮伤之另一个因素。
食伤即服食不当引起的机体损伤。食伤致病亦很普遍,如临床常见的胃痛、呕吐、腹泄、消渴、中风、疔疮等皆与食伤有关。所谓服食不当产生机体损伤的因素,大体来说亦有5种。
一是多食,即服食过饱。如《素问·痹论》中说:“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即是说饮食过量会造成肠胃损伤。《素问·生气通天论》中说:“因而饱食,筋脉横解,肠澼为痔。”即因服食过饱,会造成肛周血脉运行不畅而形成痔疮之类肛周疾病。《诸病源候论·宿食不消病诸候》中亦说:“夫食过于饱,则脾不能磨消,令气急烦闷,睡卧不安。”即服食过饱会损伤脾胃,从而产生胃肠疾病及失眠等病证。
二是偏食,即偏嗜某种或某类食物。《素问·生气通天论》中说:“高梁之变,足生大丁。”就是指长期偏食肥甘食物,易生疮疡疔毒之类疾病。又如《素问·奇病论》在论述脾瘅病时说:“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也就是说,消渴是因为偏食肥甘食物所致。所以,《黄帝内经素问集注·脏气法时论》中说:“谷、肉、果、菜皆有五气五味,宜和合而食之,无使偏胜,以补益精气。如偏食焦苦之气味,则增火化。如偏食咸腐之物,则增寒化。经曰:久而增气,物化之常也。气增而久,夭之由也。故宜气味和合而食之。”即是说,生活中对各种食物要和合而食,做到营养均衡,这样对身体有补益作用。若偏食焦苦则生火,偏食咸腐则生寒,日久会造成身体损伤。总之,偏食对人体有害,易导致疔疮、消渴等多种疾病。
三是误食, 即因饮食不慎而被有毒食所伤。《本草纲目·果部》中说:“鲐鱼,即河豚也。人误食其肝及子,必迷闷至死。”即明确指出河豚鱼的肝脏和鱼籽有毒,若食用时因清洗不尽,误食之后可以致人中毒死亡。《饮食须知》中说:“石斑鱼,生南方溪涧,长数寸,白鳞黑斑,浮游水面,闻人声则划然深入。其子及肠有毒,误食令人吐泻。”即是说石斑鱼的籽和肠有毒,误食之后会产生呕吐、泄泻。除此之外,在日常生活中,误食未煮熟的扁豆、有毒蘑菇、腐败变质的食物、被农药污染的果蔬、食物中添加有害身体的化学物品等都可导致多种疾病的产生甚至死亡。
四是少食,即长期饮食过少。饮食过少,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节制饮食,是指饮食量不能满足正常人体的需要。《灵枢·平人绝谷》说:“ 故平人不食饮七日而死者,水谷精气津液皆尽故也。”即是说正常情况下,人体如果七日不进饮食,就会造成水谷津液耗尽而死亡,说明饮食是人体津液、气血化生之源,若少食日久则气血津液化生不足而致疾病产生。所以,《素问·太阴阳明论》中说:“四支不得禀水谷气,日以益衰,阴道不利,筋骨肌肉无气以生,故不用焉。”即是说,人体依赖于水谷所化生的气血以供养,若饮食过少或脾胃运化失健,则会产生四肢痿弱不用之疾。现代更有一些人节食减肥,甚至不吃晚餐,长期以往必然会产生脾胃损伤,气血化生乏源,造成身体的各种损害,不能不说是少食之过。
五是强食,即勉强而食。强食又有3种情况,一是病后强食。如《素问·热论》中说:“帝曰:热病已愈,时有所遗者何也?岐伯曰:诸遗者,热甚而强食之,故有所遗也。”即是说热病过后留有余邪,是因为在热邪较甚的时候勉强进食造成的。又如《圣济总录卷·产后呕逆》中说“论曰:产后气血尚虚,风冷之气,伤于脾胃,令食饮俱不能营运,则痞而不通,其气上冲,故令呕逆,久不已,则中焦虚而不能食强食亦令人噎塞也。”即说产后脾虚,勉强进食会产生噎塞之症。二是郁怒后强食,如《古今医案按·痢》中说:“壶仙翁治一命妇,病滞下,腹痛腰胀……病由积郁而强食,故气血俱伤。”即是说患者因积郁后强食,致气血俱伤而产生痢疾。又如《临证指南医案·木乘土》中说:“癖积,是重着有质,今痛升有形,痛解无迹,发于暮夜,冲逆,欲呕不吐,明是厥气攻胃,由恼怒强食,气滞紊乱而成病。”即是说恼怒后强食而产生气滞病证。三是勉劝强食,如《内外伤辨惑论·辨内伤饮食用药所宜所禁》中介绍张元素枳术丸时说:“治为人所勉劝强食之,致心腹满闷不快。”说明勉劝强食,会导致心腹满闷不快。又如《临证指南医案·吐泻》中说:“周岁幼小,强食腥面,身不大热,神气呆钝,上吐下泻,最防变出慢惊,此乃食伤脾胃,为有余,因吐泻多,扰动正气致伤耳。”即是周岁小儿,被大人强行喂食腥面之类食物,而产生吐泻诸疾。现实中强食致病非常普遍,尤其是儿童因喂养不当、勉劝强食者最为多见。
饮食损伤作为临床常见的致病因素,仅以“饮食不节”或“饮食不洁”概而论之,显然是过于粗略,不能指导临床对于饮食损伤病证的治疗。通过对古代文献资料的分析,将饮食损伤的病因进行细化,不仅阐明了饮食损伤的具体致病因素,而且对临床治疗饮食损伤病证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
R212
A
1006-3250(2017)10-1353-02
北京中医药新奥奖励基金课题(2017-XAJLJJ-007)-饮食损伤性疾病及其防治方法的古代文献研究
王东坡(1962-),男,江苏滨海人,副主任医师,副教授,医学博士,从事中医基础理论及中医体质学研究。
2017-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