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中娟,曹正柳
(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中医科,南昌 330006)
【临证验案】
曹正柳治疗哮喘经验❋
彭中娟,曹正柳
(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中医科,南昌 330006)
哮喘属于中医学 “哮证” “喘证”范畴,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一种主要慢性疾病。通过曹正柳教授治疗哮喘验案,分析其治疗哮喘的经验。曹正柳教授认为哮喘的病因病机是肺肾两虚是本,痰阻气闭为标,非时之邪为诱因。治疗上选用加味七紫汤为本病的专方,预防使用卡介菌多糖核酸注射液双侧肺俞穴位注射。整体治疗上体现了标本兼治,攻补兼施,肺肾同调,药穴同用,防治结合,衷中参西。
哮喘; 经验;曹正柳
哮喘为临床常见病,主要表现为阵发性胸闷、呼吸困难、呼气长、吸气短,同时伴有哮鸣音为特征,属于中医 “哮证” “喘证”范畴,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一种主要慢性疾病。曹正柳教授是江西省名中医,从医近50年,在哮喘病治疗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现将其临床治疗经验介绍如下。
曹正柳认为,肺肾两虚是哮喘发生发展的本质。《类证治裁·喘症》说:“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肺主出气,肾主纳气,阴阳相交,呼吸乃和。”正常的呼吸必须依靠肺肾的相互配合,才能圆满完成;肺属金,肾属水,金水母子相生,肺气不足病久伤肾,母病及子。肾的精气不足,摄纳无权,气浮于上而发喘。肺肾两虚,肺虚不能主气、布津,肾虚不能主水、蒸液,津液凝聚成痰,痰伏藏于肺可遇邪诱发。
痰阻气闭为标,非时之邪为诱因。《证治汇补》曰:“哮为痰喘之久而常发者,因内有壅塞之气,外有非时之感,膈有胶固之痰,三者相合,闭拒气道,搏击有声,发为哮病。”本病发作,原因在于壅塞不通之气、胶固不化之痰和非时之邪气。三者相合,气道受阻,痰气搏击,感外邪而发本病。
2.1 中医治疗选用七紫汤
曹正柳认为本病临床表现相似,主症单一,病因病机基本相同,可一方统治,随症加减,设立加味七紫汤为治疗本病的专方。方中紫河车味甘、咸、温,入肺、肾、心经,益气补肾益精;紫沉香、紫衣核桃温肺纳气平喘;紫菀、紫苏子降气消痰、止咳平喘;紫石英辛、温归心、肺、肾经,一者可助紫菀、紫苏子降气平喘,二者入心入血可安未病之脏,诸药合用重在降逆下气,亦即治痰必先顺气之法。再配紫背天葵,苦、寒、清热,一方面可防止伏痰化热,另一方面有反佐之意佐诸药过于温燥,以上为七紫汤的主要组成部分。又伍桔梗辛散苦泄,宣开肺气祛痰,且引诸药入肺经;白果敛肺气、定喘嗽;麻黄辛散以驱邪外出;五味子酸敛;桔梗配白果,麻黄配五味子一宣一敛、一散一收,相反相成,调节气机。纵观全方,标本兼治,攻补兼施,肺肾同调,宣肺敛肺并用,降逆、消痰、平喘、驱邪同施。如此肺主气布津、肾纳气、蒸化水液功能恢复,痰化气畅,宣降有权而喘逆自平。
2.2 预防运用肺俞穴位注射
中医认为“有诸内必形于诸外”。当脏腑功能发生病变时,可从经脉-穴位反映到体表。曹正柳发现哮喘患者在肺俞穴位处均可触及条索状阳性反应物,触之酸胀感明显,其大小可以反映病变的严重程度。中医经络理论认为,肺俞穴是肺脏经络气血输注于背部的腧穴,属足太阳经穴,位于背部第3胸椎旁开1.5寸处,有补气平喘作用。现代研究表明,卡介菌多糖核酸注射液是一种新型免疫调节剂,有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增强人体自身抗病能力、减少炎症细胞、扩张支气管的作用。曹正柳认为,选择肺俞穴注射卡介菌多糖核酸注射液,药物通过经络传导循经直达病所,可以发挥穴位与药物的共同治疗作用,既可达到疏通经络脏腑及体表的治疗作用,又可发挥西药免疫增强剂双向调节免疫功能。通过扶助正气、驱邪外出,使人体的阴阳、气血、营卫、津液达到新的平衡。
案1:刘某某,女,28岁。患者有哮喘病家族史,自3岁开始每至秋、冬、春交换之际,年年哮喘发作,辗转诸院求治,经中西医对症处理,给予氨茶碱、地塞米松等西药,宣肺平喘之中药治之症状缓解,但仍然反复发作,于1990年在本院求治。症见喘息,呼吸气促,胸部憋闷,喉中痰鸣有声,面色苍白,腰膝酸软,汗出怕风,色质暗红,苔白微腻,脉细滑。曹正柳认为患者哮喘羁身已达25载,肺肾两虚、肾不纳气为本,痰浊阻肺为标,气候骤变为诱因,治以益气补肾纳气、宣肺化痰通络以开闭。方用加味七紫汤:紫菀、紫苏子(捶)、紫背天葵各15 g,紫衣核桃2枚(捶),沉香4 g(冲服),紫河车、桔梗、白果10 g,生麻黄各10 g,五味子8 g,连用15剂。同时给予以卡介菌多糖核酸注射液双侧肺俞穴位注射,每日1次,每穴位1 ml,连用15 d。其哮喘十去七八,诸症亦减,继停服中药,更用卡介菌多糖核酸注射液,双侧肺俞穴位注射,隔日1次,每穴位1 ml,连用75 d。患者哮喘未作,诸证悉除,随访20余年患者哮喘从未复发。
江西省卫生计生委中医药科研课题(2014B044)-七紫汤联合卡介菌多糖核酸穴位注射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临床研究
彭中娟(1982-),女,四川达州人,主治医师,医学硕士,从事中西医结合临床与研究。
R256.12
A
1006-3250(2017)04-0582-01
2016-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