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亦舒,沈澍农
(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南京 210023)
【方药研究】
术演变为苍术、白术始末
张亦舒,沈澍农△
(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南京 210023)
“术”释名首见于《尔雅》,在《神农本草经》中被列为上品,汉以前的本草医籍中通以“术”论,未见苍术、白术之别。南朝梁·陶弘景《本草经集注》首先提出术为2种,至宋·《图经本草》认为古书中“术”当为白术,此观点成为当时医学界的普遍认识。寇宗奭《本草衍义》提出异议,并详述了苍术形态、炮制、性味及功效,金元后医家对二术之别亦多有讨论。故通过对宋以前医籍中“术”相关记载的考察,认为以“白术”易“术”发生于北宋校正医书局校改定医书之前,林亿等改“术”为“白术”很可能是遵从官修本草等主流医书的写法。
R289.5术;白术;苍术;本草考证
1.1 汉以前的本草方书中只有术的记载
术的最早记载见于《尔雅》:“术,山蓟。杨,枹蓟。[1]”汉·《神农本草经》上卷上品曰:“术,一名山蓟。味苦温。生山谷。[2]”当时术未分白术和苍术。《武威汉代医简》所载医方中用术也并无白术苍术之分。明·张志聪《本草崇原》记载:“《本经》未分,而汉时仲祖汤方始有赤术、白术之分”、“仲祖《伤寒》方中,皆用白术;《金匮》方中又用赤术;至陶弘景《别录》则分为二。须知赤白之分,始于仲祖,非弘景始分之也。赤术,即是苍术,其功用与白术略同。[3]”宋本《金匮要略》经林亿校改只有白术,并无“赤术”“苍术”的记载。《本草纲目》:“又张仲景辟一切恶气,用赤术同猪蹄甲烧烟。[4]”目前可以考证到的现存文献里有关《金匮要略》中用“赤术”的记载只有以上两本书,二位作者是同时代人,笔者猜测也许当时有宋以前的《伤寒论》《金匮要略》版本,但目前尚无文献记载可以印证此观点。
方书中的最早记载见于秦汉时期《五十二病方》中有关治疗金伤疼痛用“术根去皮”[5]。《素问·病能论》里治疗酒风的方剂中用到了“术”[6]。
1.2 六朝以后的本草方书始见苍术、白术
术在《名医别录》中的记载为“味甘,无毒。主治大风在身面,风眩头痛,目泪出,消痰水,逐皮间风水结肿,除心下急满,及霍乱吐下不止,利腰脐间血,益津液,暖胃消谷,嗜食。一名山姜,一名山连。生郑山、汉中、南郑。[7]”从性味言,前引《本草经》记为“苦温”,《名医别录》记为“甘”,似乎混合了2种术的性味在内。南朝梁·陶弘景在《本草经集注》中首先提出术分2种,即白术、赤术:“术乃有两种:白术叶大有毛而作桠,根甜而少膏,可作丸散用;赤术叶细无桠,根小苦而多膏,可作煎用。[8]”现今白术其茎多有分枝,苍术的茎没有或少有分枝;苍术味偏苦,白术味偏甘。陶弘景谓术之产地“以蒋山、白山、茅山者为胜”,后世本草书多以江苏茅山为茅苍术之道地产地。明·李中立《本草原始》:“苍术,《本经》上品。茅山苍术坚小肉白,气味甘辛。[9]”现代仍以茅苍术为苍术正品。
东晋时期《肘后备急方》中术和白术并存,如“老君神明白散”用术,“崔氏云理中丸方”中用白术[10]。唐代早期的《新修本草》引用《本草经集注》中术的记载。笔者查阅在晋代至唐代早期的文献中,“术”和“白术”并存混用,以“白术”为主,“苍术”记载罕见,可见当时对于术的不同种类区别认识还不够清晰。
敦煌残卷中的医书大多是六朝、隋唐时期的方书,笔者统计所载“白术”23次,“苍术”2次,“术”5次。“苍术”分别出现在P.2637-2(五代)“喫草方:墨荳[黑豆]一升 蒼[术]伍兩”和TK187-2校錄(宋金)“荊芥□□刄[兩]、[蒼]术一刄[兩],去皮,剉砕[碎],炒”[11]。敦煌文献中苍术的最早记载是五代时期,术和白术为唐初。
五代时期的《日华子本草》云:“苍者,去皮。”尚志钧先生认为“苍者”即苍术[12]。森立之《本草经考注》认为此记载“是苍术之滥觞也”[13]。然而晚唐《仙授理伤续断秘方》中早有“苍术”的记载,如“鳖甲散”[14],故此观点并不准确。
1.3 宋以后明确区别苍术、白术
至宋代的《图经本草》:“术有二种,尔雅云:术,山蓟,杨,枹蓟……然则杨枹即白术也……凡古方云术者,乃白术也,非今谓之术矣。[15]”校正医书局林亿亦有相同的观点,其在《新校备急千金要方》序例中有:“又如白术一物,古书惟只言术,近代医家咸以术为苍术,今则加以白字,庶乎临用无惑矣。[16]”由此可知,在宋代医药界普遍应用的术不是指今之白术而是苍术。苏颂、林亿等认为,当时流传有关术的概念是错误的,古书中术就是白术。也许是基于这种认识,在随后几年中,林亿等在校订《伤寒论》《千金要方》《外台秘要》等唐以前重要的医学著作时,就将部分原著方中的“术”改为“白术”[17]。
北宋中期,《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多个方剂同时应用了白术和苍术2种药。施发《续易简方》提到白术、苍术临床运用功效不同:“夫去湿以术为主,古方及《本经》止言术,未尝有苍白之分,自陶隐居言术有两种,后人以白者难得,故贵而用之。殊不知白术肉浓而味甘,甘入脾能缓而养气,凡养气调中则相宜耳。苍术肉薄而味辛烈,辛烈走气而发外,凡于治风去湿则相宜耳。以此观之,则白术治湿不如苍术明矣。[18]”
到北宋晚期,医学界普遍认为古书中的术即白术,苍术很少再被临床医生所使用。然而寇宗奭对此有不同见解,其著《本草衍义》云:“苍术长如大拇指,肥实,皮色褐,白术气味辛烈,须米泔浸洗,再换泔浸二日,去上粗皮。其粗促色微褐,气味亦微辛苦而不烈。古方及《本经》只言术,未见分其苍白二种也。只缘陶隐居言术有两种,自此,人多贵白者。今人但贵其难得,惟用白者,往往将苍术置而不用。如古方平胃散之类,苍术为最要药,功尤速。殊不详《本草》无白术之名,近世多用,亦宜两审。[19]”这是中药学史上首次详细记载苍术、白术在性味、功效、临床应用等方面有区别的文献。至此之后,历代本草著作中均有论述白术、苍术功效差异及临床应用情况的文献记载。如金元时期李杲《珍珠囊补遗药性赋》云:“苍术,气味主治与白术同。补中除湿,力不及白,宽中发汗功过于白”,“白术益脾止泻呕,若动气不宜。苍术平胃压山岚”[20]。明·王纶《本草集要》云:“术味苦、甘、辛,入足阳明经、足太阴经。白者又入手少阳经、少阴经。苍者气味辛烈。若补中焦,除湿,力小于白术。[21]”明·李中梓《本草通玄》:“苍术,宽中发汗,其功胜于白术;补中除湿,其力不及白术。[22]”清·莫枚士《神农本经校注》:“案:今白术、苍术异用。白术善守,宜泄利;苍术善行,宜恶气。要皆治风湿所致,故《经》不分。[23]”
纵观中药史中“术”的应用记载,官方规定“术”为“白术”是从北宋校正医书局林亿等人在《新校备急千金要方例》首次正式提出的。然而早在唐代医书中,医家对“白术”的应用就已十分广泛。通过查阅段逸山的《备急千金要方通检》[24],宋本《千金要方》中白术出现344次,术25次,赤术1次,苍术0次。笔者粗略翻阅未经宋改的《新雕孙真人千金方》[25],书中方剂用“术”和“白术”均有记载。
北宋·《证类本草》收录了许多宋以前的本草和方书著作。如唐代本草著作《药性论》中记载:“白术,君,忌桃、李、雀肉、菘菜、青鱼。味甘、辛,无毒。[26]”方书有隋·《梅师方》“治心下有水,白术三两”,南北朝的《集验方》“治毒气攻疰足胫,久疮不瘥,白术为细末”,唐·《千金方》“疗烦闷,白术末水调服”以及唐·《经效产宝》“产后中风寒遍身冷直口噤不识人,白术四两。”
昝殷《经效产宝》为唐代妇科著作,成书于853~857年,原书已失,存世最早为宋刻本,冈西为人先生《宋以前医籍考》“检其板式,为南宋本无疑”[27]。书中所用“术”均写作“白术”[28]。根据此书中“桂”“芍”“生地黄”等其他药物的写法,可以判断虽然存世本为宋本但应未经林亿等人校改。昝殷为唐代人,成都的官医学博士,当时著名的妇科医生[29]。这些都可以说明唐代医药界普遍已经有把“术”用作“白术”的习惯。
《太平圣惠方》为宋代官修医书,完成于北宋校正医书局成立之前。据很多学者研究表明,校书局林亿等人并没有对该书进行校改,所以书中内容对了解很多唐宋及以前的用药习惯是有意义的[30]。《太平圣惠方》中白术出现1002次,苍术25次,从粗略统计结果看,白术出现的频次远远超过苍术,这说明《太平圣惠方》所载药方中“白术”为“术”的主要使用品种。此书所引《伤寒论》中“术”均用“白术”,后经修改的宋本《伤寒论》也同样只有“白术”。那么,《伤寒论》中“术”改为“白术”在校正医书局林亿等人修改之前就有这样的书写规范,但目前还未发现更多的文献证据可以佐证。
日本人丹波康赖著《医心方》成书于公元984年[32],早于1057年北宋校正医书局成立,书中收录了北宋以前一些医学著作,所引方剂有白术和术的记载但无苍术。如第三卷引晋·葛洪《葛氏方》治疗“骨节疼痛,不能屈伸”用方中有“术三两”,卷四“治面多皯,或如雀卵色方”,用“苦酒渍术”引南北朝时期的《僧深方》“五邪汤”“泽兰膏”“茯苓汤”,方中均有用到“白术”。
通过以上论述可以证明,《伤寒论》《金匮玉函经》《千金要方》等经典医学著作中“术”写为“白术”,并不是始于林亿等人校改医书,而是在之前很长一段时间中,临床已普遍有将“术”用作“白术”并记录于医药著作中的习惯。笔者猜测,林亿等人校改医书时对“术”的写法做规范,很可能是要与官修本草书《图经本草》保持一致,或者是要与《太平圣惠方》等流传较广的医书写法保持一致。林亿等对《伤寒论》《金匮玉函经》的校改完成约在1064年,对《千金要方》的校改完成于1066年。校改前面两部经典时已将“术”统一改作“白术”,在后来对《千金要方》校改中自然也就保持了同样的规范。
[1] 郝懿行. 尔雅义疏[M].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3:196.
[2] 森立之. 神农本草经[M]. 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62:29.
[3] 张志聪. 本草崇原[M]. 北京: 学苑出版社, 2011:7.
[4] 李时珍. 本草纲目(点校本)上册[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1982:739.
[5] 马王堆汉墓帛书整理小组编. 马王堆汉墓帛书[M]. 北京: 文物出版社, 1979:34.
[6] 黄帝内经素问(影印本)[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1982:94.
[7] 陶弘景. 名医别录[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1986:22.
[8] 陶弘景. 本草经集注[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4:196.
[9] 李中立. 本草原始[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9.
[10] 葛洪. 葛洪肘后备急方[M].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1955:196.
[11] 蔺道人. 仙授理伤续断秘方[M].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1957:14.
[12] 马继兴. 敦煌医药文献辑校[M].南京: 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8:694.
[13] 日华子. 日华子本草[M].合肥: 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5:32.
[14] 森立之. 本草经考注[M]. 北京: 学苑出版社, 2002:140.
[15] 苏颂. 图经本草[M]. 福州: 福建科技出版社, 1988:67.
[16] 孙思邈. 备急千金要方[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1955.
[17] 张建逵, 窦德强, 王冰, 等. 白术的本草考证[]]. 时珍国医国药, 2013, 24(9):2222.
[18] 丹波元坚. 杂病广要[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1958:35.
[19] 寇宗奭. 本草衍义[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0:45.
[20] 李杲. 珍珠囊补遗药性赋[M]. 北京: 学苑出版社, 2011:73.
[21] 王纶. 本草集要[M]. 北京: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15:33.
[22] 李中梓. 本草通玄[M]. 北京: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15:10.
[23] 莫枚士. 神农本经校注[M]. 北京: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15:14.
[24] 段逸山. 备急千金要方通检[M].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10:216.
[25] 孙思邈. 新雕孙真人千金要方校注[M]. 北京: 学苑出版社, 2012:13.
[26] 唐慎微. 中医古籍珍本集成( 本草卷) · 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二)[M]. 长沙: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4:633.
[27] 冈西为人. 宋以前医籍考[M]. 北京: 学苑出版社, 2010:917.
[28] 李经纬. 中医人物词典[M].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8:448.
[29] 赵璞珊. 《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介绍[M]. 中医杂志, 1984, 25(12): 56.
[30] 丹波康赖. 医心方(浅仓屋藏版)[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1955:96.
张亦舒(1991-),女,山西太原人,医学硕士,从事中医医史文献的研究。
△通讯作者:沈澍农(1956-),教授,医学博士,博士研究生导师,Tel:025-85811554,E-mail:shshn0@aliyun.com。
R289.5
A
1006-3250(2017)04-0541-03
2016-0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