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蕾 刘金星
1.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 济南 250014;2.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山东 济南 250014
医话医案
中医治疗气滞血瘀型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浅析
李春蕾1刘金星2*
1.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 济南 250014;2.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山东 济南 250014
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越来越受到妇科领域专家学者的重视。笔者总结相关文献及自身临床经验,提出“气滞血瘀”是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核心病机,治疗应以“疏肝、活血”为主,佐以“清湿热”。在此治则下,笔者自拟方逍遥舒坤汤治疗气滞血瘀型SPID 1例,疗效确切。
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气滞血瘀型;辨证论治
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Sequelae of Pelvic Inflammatory Disease,SPID),既往称慢性盆腔炎,是盆腔炎性疾病(Pelvic Inflammatory Disease,PID)缓解后遗留的组织破坏、广泛粘连、增生及瘢痕形成[1],可致患者慢性盆腔疼痛并反复发作,不孕率及异位妊娠率亦较正常女性明显增高,严重影响了患者的身心和生殖健康[2]。现代医学主要通过广谱、经验性抗生素[3]治疗该病,但效果不佳。探索更为有效的SPID治疗方法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中医辨证论治诊疗思维之于该病较西医更有针对性,今举验案一则,浅析中医治疗气滞血瘀型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疗效,供同道参详。
1.1 历代医家对SPID病因病机的认识 中医古籍无盆腔炎之名,根据历代文献及本病临床表现,可与“带下病”、“妇人腹痛”、“经病疼痛”、 “癥瘕”、“不孕”等互参[4]。中医认为本病大致由寒邪、热邪、湿邪、血癖和正虚所致。《黄帝内经》云:“寒气客于厥阴之脉……与少腹相引为痛”,《妇人胎产论》云:“热结郁滞于带,……而绵绵阴器中时下”;《傅青主妇科·带下》认为:“带下俱是湿证”;《血证论》云:“带漏……而亦有瘀血者,以血阻气滞”。江素茵认为其发病主要是湿浊与血互结气滞血瘀,伤及冲任二脉而致[5]。夏桂成认为慢性盆腔炎病因病机主在气滞血瘀,湿热邪也可演化为气滞血瘀,后本病缠绵难愈多呈虚实夹杂之貌[6]。结合历代医家经验及临证所见,笔者认为本病病因病机的关键在于“瘀滞”。
1.2 肝脏功能失调易致SPID 女子以血为本,以肝为先天。肝藏血,主疏泄,既藏各脏腑化生之血,又可调畅一身气机。气为血之帅,血的运行赖气的推动和调节,若肝气郁结,气滞无力运血,则日久致瘀。血为气之母,若冲任受损,血瘀亦阻滞气的运行。故肝功能失调与气滞血瘀关系密切。肝与其他脏腑亦有密切联系,如肝气乘脾可致脾胃虚弱,痰湿内生,郁而化火可致湿热瘀。肝还可调畅情志,严灿等[7]认为现代心理应激现象与肝的疏泄有很大关系。SPID患者长期的身心不适又可加重肝郁致病情加重。此外,肝经与冲、任脉分别交会于三阴交、曲骨,而冲任又与胞宫及带脉关系密切,《灵枢》亦云:“肝足厥阴之脉……循股阴,入毛中,环阴器,抵少腹…… ”,故从发病部位及经络联系上也可体现SPID与肝的密切关系。
1.3 气滞血瘀是SPID的核心病机 妇女因经孕产乳等生理特点,数伤于血而致气分偏盛,若易郁易怒,每致肝失条达,气机郁阻。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又湿热与瘀滞搏结,冲任二脉受阻,不通则痛;本病缠绵难愈,病久损及后天,致气少血衰,形成虚证,不荣则痛。总结历家经验,结合女性生理特点,笔者认为本病主要是由肝功能失调以致气滞血瘀,或寒热湿之邪与气血相博结,阻滞冲任、胞宫所致,且多呈虚实夹杂之候。
2.1 疏肝 针对“气滞血瘀”的发病机理,本病的治疗当以疏肝为要。《内经》曰:“木郁达之”。肝气畅达,气行则瘀消。瘀血消,新血生,血载气行,气血调和。且肝气得疏,患者情志畅达,生存质量亦得以提高。朱丹溪有言“气血冲和,百病莫生”。故疏肝为治疗之关键所在。
2.2 活血 SPID主症为慢性盆腔疼痛,痛有定处。此是瘀血内阻,“不通则痛”。治疗上应重视缓解患者最为痛苦的症状。针对SPID核心病机-气滞血瘀,在疏肝基础上,加以活血之法。《血证论·经血》有云:“血气二者,原不相离。……则如瘀血阻滞者,乃血阻其气,是血之咎。故破散其血而气自流通。”
2.3 清湿热 胞宫位于人体下焦,易遭受湿邪侵袭而致病。多由经行产后,胞脉空虚,摄生不洁,湿热内犯;或湿邪趁虚而入;或肝郁脾弱,湿邪内生;或肾阳虚气化不利等原因,湿邪蕴而化热,伤及任带,困阻气机,与气血搏结成瘀。瘀则气郁更甚,进一步生湿生热。故治疗上应佐以清湿热之法。
2.4 扶正 本病往往缠绵难愈,易反复发作。邪正交争,病邪难以速愈,日久耗伤气血,损及正气,使正气无力驱邪外出,故临床多表现为虚实夹杂之候,且以虚证居多。故治疗上也应兼顾扶正。
3.1 方解 笔者根据多年临床经验,总结前人用药经验,自拟方逍遥舒坤汤用于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气滞血瘀证的治疗。药用:柴胡12g,当归12g,赤芍15g,白芍12g,炒白术15g,云苓15g,制香附12g,麸炒枳壳12g,路路通12g,王不留行15g,皂角刺15g,败酱草18g,红藤30g,制延胡索18g,制乳香6g,制没药6g,炒小茴香6g。方中柴胡为君,疏散退热、疏肝解郁、升阳举陷,是妇科常用调经止痛之要药,并可引诸药归于肝经,使肝经冲任气血调和。臣以当归、白芍、赤芍,其中当归补血活血、辛散温通;白芍味酸收敛,养血柔肝;赤芍清肝泄火,活血化瘀,归、芍与君药同用,取逍遥散之意,补肝体疏肝气,使瘀消痛减,气血调和,共奏疏肝理气通络,活血化瘀止痛之效。茯苓甘淡渗湿,炒白术健脾利水,二者合用健脾祛湿,脾运化气血正常则肝阴得养,肝气得舒。制香附乃“气病之总司,女科之主帅”,善疏肝理气,调经止痛,是血中之气药,又配以枳壳、延胡索调畅气机,行血祛瘀,则津液得化。路路通、王不留行两药合用活血通络,助君臣行气化瘀止痛。又制乳没行气活血,可加强止痛之功。红藤、败酱草合用清热解毒,消痈排脓化癖。以上诸药均为佐药。小茴香散寒止痛,理气和中,引诸药入肝经,又反制他药寒凉滞血之弊,为使药。
综合全方,诸药合用,辛开苦降,气血同治,针对核心病机-气滞血瘀,共奏疏肝理气、活血化瘀、通络止痛之功,使气血畅利,疼痛自除,诸症自愈。
3.2 现代药理研究 柴胡含柴胡皂苷、α-菠菜甾醇、植物幽醇等多种抗炎止痛成分[8]。阴健等[9]发现其可抗抑郁,郭明雄等[10]通过对小鼠免疫功能的研究还证明柴胡可提高细胞免疫功能。当归提取物具有镇痛及抗炎作用,其主要活性成分APS对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均有促进作用。芍药中含有芍药苷,可镇静、抗炎止痛[11]。王瑞等[12]发现赤芍善于抑制血小板聚集,白芍亦能抑制炎性水肿和炎性渗出。药理研究表明,茯苓还可利水,白术能抑制子宫平滑肌[13],香附、败酱草长于镇静[14-15]。元胡、皂角刺、红藤等可抗血栓形成、促进微循环[16-17];小茴香有抗肝纤维化和促进T淋巴细胞增殖的作用[18]。
逍遥疏坤汤中所用药物,既可镇痛消炎抑菌,改善微循环,又能提高非特异性免疫和调节机体内分泌[19]。该方既符合中医辨证论治思想,又具有现代药理学依据。故临床应用收效明显。
陆某,40岁,2015年6月18日初诊。患者4个月前出现小腹胀痛拒按,伴乳房胀痛,烦躁易怒,时太息,纳差,舌紫黯有瘀点,脉弦涩。末次月经时间:2015年6月10日(5日干净),妇科彩超示:盆腔积液(1.5cm×5.0cm),妇科检查示:右侧附件区条索状增粗。中医诊断:妇人腹痛,中医辨证:气滞血瘀证。患者由于生理所困,往往情志易于激动,导致肝失条达,肝气郁滞,气血运行不畅,冲任阻滞,不通则痛,故小腹胀痛拒按;肝失疏泄,气机不利,则见乳房胀痛,烦躁易怒,时太息;肝郁克脾,脾失健运,故纳差。治疗法则:行气活血,化瘀止痛。予自拟方逍遥舒坤汤,水煎服,日1剂,于早晚饭后半小时温服。自月经干净后开始服药,经期停药。
二诊:患者2015年7月16日复诊,自觉小腹胀痛较前减轻,乳房胀痛、食欲较前改善,偶有烦躁,舌黯红,脉弦。嘱患者下个月经周期按上法继续治疗。
三诊:患者2015年9月19日复诊,自觉小腹胀痛消失,无乳房胀痛,无烦躁等不良情绪,纳可,舌淡红,脉滑。妇科彩超示:子宫及双附件未见明显异常。随访1年,未见复发。
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缠绵难愈,是困扰女性的临床常见妇科病[2]。中医对该病的辨证论治具有优势。笔者认为 SPID的核心病机应为“气滞血瘀”。自拟方逍遥舒坤汤组方严谨,可疏肝理气、活血化瘀、通络止痛,得使气血畅利,疼痛自除,诸症自愈。
[1]丰有吉,沈铿.妇产科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284-285.
[2]黄缨.刘云鹏治疗盆腔炎性疾病的经验[D].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
[3]王艳萍.盆腔炎性疾病的西医治疗[J].中国社区医师,2009(18):5-6.
[4]罗颂平,谈勇.中医妇科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239-240.
[5]邓月娥,蒋倩如.江素茵教授治疗慢性盆腔炎的经验[J].福建中医学院学报,2007,17(1):16-17.
[6]李瑾.夏桂成教授治疗慢性盆腔炎的经验介绍[J].新中医,2011(04):143-144.
[7]严灿,邓中炎,潘毅,等.从现代心理应激理论研究中医肝主疏泄功能[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00,17(3):209-211.
[8]吕晓慧,孙宗喜,苏瑞强,等.柴胡及其活性成分药理研究进展[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2,(12):105-107.
[9]阴健,郭力弓.现代中药研究与临床应用[M].北京:学苑出版社, 1993:542.
[10]郭明雄,孙桂鸿,张文仁,等.柴胡提取物对小鼠的体外免疫效应[J].氨基酸和生物资源,2002,24(4):59-62.
[11]金英善,陈曼丽,陶俊.芍药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2013,(04):745-750.
[12]王瑞,鲁岚,李颖伟,等.赤芍与白芍的药理作用比较[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0 , 16(7) :112-114.
[13]凌宗全.白术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内蒙古中医药,2013,10(16040) :105-106.
[14]曹玫,张洪,张晓燕,等.香附的药理活性作用研究进展[J].药物流行病学杂志, 2010(2):111-113.
[15]赵栋,丁青,肖艺.败酱草的研究进展[J].中医药导报 , 2009,15(10):76-78.
[16]黄善定,赵鸣.中药元胡的化学、药理及药代动力学研究进展[C].2011年中国药学大会暨第11届中国药师周论文集,2011 :13.
[17]杨晓峪,李振麟,濮社班,等.皂角刺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中国野生植物资源,2015,(3):38-41.
[18]贺伟平.中药小茴香的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研究[D].福州:福建中医药大学,2012.
[19]陈可冀,欧兴长.活血化瘀药化学药理与临床[C].中国中医研究院基础理论研究所学术论文汇编,1997.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大鼠非手术建模评价及证候属性的研究(编号:81373675); 山东省自然基金课题(编号:ZR2010HL062)。
李春蕾(1991-),女,汉族,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为中医药治疗盆腔炎、不孕症。E-mail:2425393747@qq.com
刘金星(1965-),男,汉族,博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中医药治疗盆腔炎、不孕症。E-mail:ljx276@sina.com
R271.19
A
1007-8517(2017)10-0066-03
2017-03-14 编辑:穆丽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