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崇霞
(牡丹江市中医医院脑病科,黑龙江 牡丹江 157000)
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死后血管性痴呆的效果评价
朱崇霞
(牡丹江市中医医院脑病科,黑龙江 牡丹江 157000)
目的 探究并评价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死后血管性痴呆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在2013年1月至2016年1月收治的80例脑梗死后血管性痴呆患者,随机分为2组,分别是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采用常规的西医治疗,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入中医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精神状况及生活自理能力的总有效率。结果 实验组患者的精神状况(25.87±3.20)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实验组患者生活自理能力的总有效率(95.00%)比对照组高,实验组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比对照组强,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P值<0.05。结论 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死后血管性痴呆具有优良的治疗效果,中西医的结合能做到取长补短,以优补劣,在治疗该病的同时还能调理患者的身体,适宜在临床推广应用。
脑梗死后血管性痴呆;中医治疗;西医治疗
脑梗死后血管性痴呆是临床常见的脑实质损伤,由于患者脑血管的梗阻使得脑组织循环受到阻碍,致使脑细胞缺血缺氧,从而引发患者情绪、语言以及认知等功能出现缺损[1]。在临床中很多的脑血管疾病中,属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病率最高,脑梗死是导致血管性痴呆的主要原因,因而本文针对脑梗死后血管性痴呆的治疗采取的是中西医结合的方式进行。选取的研究对象为2013年1月至2016年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80例脑梗死后血管性痴呆患者,将其随机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只给予西药治疗,实验组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通过两种不同的方式治疗血管性痴呆患者的结果表明,中西医治疗脑梗死后血管性痴呆具有良好的效果。现研究过程如下。
1.1 基线资料:本文的研究对象为我院收治的80例脑梗死后血管性痴呆患者,收治时间均在2013年1月至2016年1月,选用的这80例脑梗死后血管性痴呆患者均知情并同意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成2组,分别是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各40例。
对照组:男女比例各为27∶13,平均年龄(62.31±3.78)岁,平均病程(4.37±0.18)个月;按痴呆程度划分:重度有10例,中度16例,轻度14例;按职业划分:工人有11例,司机有5例,营业员有14例,看守员有8例,教师有2例。其中,有14例患者来自住院部,有26例患者来自门诊部。实验组:男女比例各为21∶19,平均年龄(63.27 ±3.89)岁,平均病程(4.89±0.45)个月;按痴呆程度划分:重度有9例,中度18例,轻度13例;按职业划分:工人有10例,司机有5例,营业员有13例,看守员有9例,教师有3例。其中,有15例患者来自住院部,有25例患者来自门诊部。两组患者的各项基线资料对比差别不大(P>0.05),可以进行的科学对比,无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对照组:给予患者常规的西医治疗,并同时积极治疗相关的并发症,如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以及高血脂等其他病症。给予患者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100毫克/次,每日1次,并配合予尼莫地平片及维生素E同时服用;再将30 mg的依达拉奉注射液与浓度为0.9%、250 mL的氯化钠注射液相兑,给患者静脉滴注,每日1次,连续治疗2个月。
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中医药治疗,口服中药汤剂,药方包括:党参25 g,黄芪30 g,地龙10 g,山药20 g,银杏10 g,益智仁15 g,丹参30 g,茯苓20 g,制首乌20 g,熟地15 g,白术10 g,石菖蒲15 g,天麻10 g,麦冬15 g,刺五加10 g,炙甘草10 g,郁金20 g,以上诸类药物与适量水煎煮取汁400 mL,分早晚2次温服,1天1剂,连续治疗2个月。
1.3 观察指标
1.3.1 观察两组脑梗死后血管性痴呆患者的精神状况,根据简易智力状态检查表(MMSE)来判定患者的精神状况,分值越大表明越为良好,具体如下,正常:MMSE评分≥27分;轻度损害:MMSE评分21~26分;中度损害:MMSE评分11~20分;重度损害:MMSE评分≤10分。
1.3.2 观察两组脑梗死后血管性痴呆患者治疗后的生活自理能力情况的总有效率。生活自理能力判定,显效:生活可以自理,能自理大小便;有效:生活部分可以自理,偶尔有大小便失禁。无效:生活完全不能自理,大小便失禁严重。总有效率的核算方式为脑梗死后血管性痴呆患者的总概率减去无效概率的差值。
1.4 统计学处理:通过SPSS20.0软件处理,脑梗死后血管性痴呆患者的精神状况采用(x-±s)表示,用t进行检验;脑梗死后血管性痴呆患者治疗后生活自理能力的总有效率情况采用%表示,用卡方检验。以P<0.05代表两组患者之间的各项观察指标对比存在差异,统计学具有意义。
2.1 两组患者应用不同的治疗方法进行两个月的治疗,在治疗前,实验组患者的精神状况(17.48±2.13)分,对照组患者的精神状况(17.55±2.10)分;治疗后,实验组患者的精神状况(25.87±3.20)分明显高于对照组(20.67±3.01)分,t值为7.49,P值为0.01。
2.2 两组患者在两个月的治疗后,实验组患者显效15例,有效23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5.00%;对照组患者显效10例,有效16例,无效14例,总有效率65.00%为,实验组患者生活自理能力的总有效率(95.00%)比对照组高,实验组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比对照组强,卡方值为11.25,P值为0.01。
脑梗死后血管性痴呆是临床上发病率较高并且发病突然的疾病,对中老年的生命健康构成严重的威胁,其发病原理是由于患者脑动脉的狭窄、闭塞以及硬化使得脑组织的灌注不足,导致脑细胞的兴奋性降低,从而使得脑代谢下降[2]。
在针对该病的治疗,本文的对照组采用西药治疗,阿司匹林肠溶片为非甾体抗炎药,临床上经常用来治疗脑缺血发作、心肌梗死以及心房颤动等一系列疾病,可缓解患者神经发痛的症状,对脑梗死起到一定的作用。但西药的治疗方式会对患者的身体机制有影响,产生一些不良的反应[3]。而实验组才采用的是中西医的结合,中药汤剂能改善患者的身体,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中药中的药方里,黄芪能补脑益气,丹参促进血液畅通,白术能健脾补气,银杏能改善脑循环,使患者的血液黏滞降低,保护脑细胞不受到损伤,从而减少血栓的形成,中药汤剂内的药物以养身为主,需要坚持长期的治疗才能有治疗效果,而西药则见效快,但对人体有不良反应,因而,中西医结合在治疗脑梗死后血管性痴呆时,就能减少不良反应的产生,提高药物的治疗效果[4]。
本文的研究结果显示,两组脑梗死后血管性痴呆患者应用不同的治疗方法进行两个月的治疗后,实验组患者的精神状况(25.87±3.20)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实验组患者生活自理能力的总有效率(95.00%)比对照组高,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P值<0.05。曾惠芳[5]在《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死后血管性痴呆疗效评价》一文当中,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来治疗疗脑梗死后血管性痴呆,它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只用西医治疗,研究组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以两组患者的MMSE及生活自理能力的总有效率为观察指标,其中MMSE的数据在治疗前,对照组与研究组的MMSE分别为(18.4±2.8、17.8±3.1)分,治疗后,两组患者的MMSE分别是(20.6±4.5、25.2±3.6)分;对照组的生活自理能力的总有效率为60.00%,研究组的生活自理能力总有效率为91.67%。曾惠芳的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的MMSE及生活自理能力均比对照高,与本文的研究结果相符,说明本文研究内容具有一定的科学意义。
综上所述,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死后血管性痴呆具有显著的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 方兴,陆晖,张永全,等.中西医结合治疗对脑梗死后血管性痴呆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3,23(3):100-103.
[2] 符海冰.中西医结合改善脑梗死后血管性痴呆症状疗效观察[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4,35(10):48-49.
[3] 吴牵峰.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死后血管性痴呆临床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5,9(20):175-176.
[4] 刘丽.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死后血管性痴呆的疗效观察[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4,1(18):45-60.
[5] 曾惠芳.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死后血管性痴呆疗效评价[J].当代医学,2012,18(3):2-3.
R743.3
B
1671-8194(2017)13-017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