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小华
(甘肃省陇西县通安驿镇畜牧兽医站,748100)
牛羊绦虫病的预防和中西医治疗
焦小华
(甘肃省陇西县通安驿镇畜牧兽医站,748100)
牛羊绦虫病是由多种绦虫寄生于牛羊小肠等引起的慢性、消耗性寄生虫病。其特点是畜禽精神沉郁、被毛紊乱、消化不良、贫血、消瘦、甚至死亡。由于绦虫病的侵袭,可继发引起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目前流行的绦虫病主要是绵羊绦虫病,约占牛羊绦虫病的95%以上,对初生羔羊、犊牛等幼畜危害严重,常引起秋季死亡。羊绦虫会导致病羊贫血,消瘦,下痢,毛粗乱,影响羊的成长、育肥以及繁殖,损害养殖效益。本病病原有三类:即莫尼兹绦虫、曲子宫绦虫和无卵黄腺绦虫,其中以莫尼兹绦虫危害最为严重,另外两种则较轻。莫尼兹绦虫的发育需要中间宿主地螨参加。随牛、羊粪便排出的虫卵或孕卵节片,被地螨吞入,在其体内发育成似囊尾蚴,当牛、羊吃草时将含有似囊尾蚴的低螨随草一起吞食后即感染。
莫尼兹绦虫主要感染1.5—7个月的羔羊和犊牛,曲子宫绦虫对幼畜和成畜都可感染,无卵黄腺绦虫常见于成年牛和羊。主要症状为消化不良、衰弱、消瘦,严重感染时表现拉稀和极度贫血等。
在每天清晨到羊圈里检查羊只的新鲜粪便,如有绦虫的病羊,就能在粪便表面发现黄白色、圆柱状,长约10mm,厚达2—3mm的孕卵节片,就可确诊。
用饱和盐水漂浮法检查粪便,发现虫卵亦可确诊。
绦虫在未成熟前,是不可能在粪中发现孕卵节片和虫卵的,在这种情况下可用药物进行驱虫看是否有绦虫被驱出,以此来达到诊断本病的目的。剖检时可在小肠发现成虫。
为预防本病,一方面避免在地螨孽生地放牧和雨后的清晨和傍晚放牧,同时结合种植高质量牧草,更新牧地,便可预防本病的发生。
2.1 预防性驱虫
羔羊开始放牧的第30—35天之间,进行成熟期前驱虫,经过15天再进行一次。成年羊、牛应同时驱虫,经过驱虫的牛、羊应转移到干净的牧场放牧。
2.2 采取圈养的饲养方式,以免羊吞食地螨而感染;
2.3 定期驱虫,舍饲改放牧前对羊群驱虫,放牧一个月内两次驱虫,一个月后三次驱虫。驱虫前应禁食12小时以上,驱虫后留圈不少于24小时,以免污染牧地。农区放牧的羊,全年两次驱虫,第一次为6月底至7月中旬,第二次为11月份人冬前;淘汰羊于当年8月份1次驱虫;山区冬夏牧场放牧的羊,应于第二年3月底至4月初转场前补驱1次,实行全年3次驱虫。应按时整群全驱,做到应用足够剂量。为防止长期应用产生抗药性,连续使用3年后可与吡喹酮交替使用,剂量为12mg/kg体重;也可应用硫双二氯酚,剂量为60~80mg/kg体重。
3.1 硫双二氯酚:牛每公斤体重40—60mg,羊每公斤体重100mg,口服。
3.2 氯硝柳胺 (灭绦灵):牛每公斤体重40—60mg,羊每公斤体重75—80mg,口服。
3.3 丙硫咪唑∶牛每公斤体重10—20mg,羊每公斤体重5—15mg,一般制成1%水悬液,口服。
3.4 吡喹酮4-6g用法∶一次口服,牛羊按每公斤体重10—15mg用药。
3.5 仙鹤草芽250g用法∶煎成1000ml,羔羊每次45ml,灌服,每天 2 次。
3.6 南瓜子 76g、槟榔 125g、白矾 25g、鹤虱 25g、川椒25g,水煎取汁,牛一次灌服。
3.7 贯仲 9g、槟榔 6g、南瓜子 30g、鹤虱 6g、苏木6g,共为细末,开水冲服。
3.8 川椒 30g、贯仲9g、皂角 6g、使君子 9g、鹤虱6g、马鞭草9g,共为细末,与小米汤共调,候温灌服。
3.9 烟叶30g、加水500ml浸泡1天,取烟叶水250ml加入明矾1.5g,再加水250ml,充分混匀灌服,分为两次,一天灌完。
S855.9
B
1003-8655(2017)05-005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