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彦龙
(甘肃省会宁县草滩镇畜牧兽医站,730900)
奶牛腐蹄病的防治措施
赵彦龙
(甘肃省会宁县草滩镇畜牧兽医站,730900)
奶牛腐蹄病又称蜂窝织炎,蹄叶炎,腐蹄病是由坏死梭杆菌、结瘤杆菌等病原微生物协同侵害反刍动物间皮肤及深层软组织的一种急性传染性疾病,以动物蹄部组织的化脓性坏死性分解、腐败恶臭和角质形成受到破坏为主要特征。
奶牛腐蹄病可发生于各个年龄阶段,以2-4胎的发病率最高;而且发生率与品种有着紧密联系,皮埃蒙特牛和利木赞不易发病,而短角牛、荷斯坦牛和西门塔尔则多发;腐蹄病的发生率与遗传有一定的关系,蹄形也与遗传有关。
1 病因该病主要是因牛栏过度潮湿,蹄部长期被粪尿浸渍角质软化,感染坏死杆菌,促成蹄间腐烂所致。牛蹄被碎石块、异物茬尖等刺伤后被污物封围,形成缺氧状况,也是发生本病的因素。主要有两个方面:
1.1 是饲养管理方面,主要是草料中钙、磷不平衡,缺乏铜、锰和锌微量元素;精饲料比例过高,饲喂了有毒或发霉变质的饲草料,致角质蹄疏松,蹄变形和不正;牛舍不清洁、潮湿,运动场泥泞,蹄部经常为粪尿、泥浆浸泡,使局部组织软化;石子、铁屑坚硬的草木、
玻璃碴等,刺伤软组织而引起蹄部发炎。
1.2 病原菌方面,病原菌是引起奶牛发生腐蹄病的主要原因,主要由坏死梭杆菌和节瘤拟杆菌引起的。节瘤拟杆菌是奶牛蹄部的严格厌氧寄生菌,离开动物组织后,不能在自然界长期生存。已证明落入草地的节瘤拟杆菌,即使草地湿度很大,也只能保持毒力数天。腐蹄病病愈动物,常遗留下极少损害,此菌可在其中保持活力数月,这是腐蹄病难以消灭的一个原因。只有在坏死梭杆菌等菌的协同作用下,才能产生明显的腐蹄病损害。这两种菌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不强,一般消毒药都可以杀灭。
2 临床症状病牛喜爬卧,病初牛站立时患蹄不敢着地或频繁换蹄,行走时跛行。多发生于一蹄,且后蹄较多。当出现跛行时才被发现。蹄间和蹄冠皮肤充血,红肿。蹄间溃烂,有恶臭分泌物,有的蹄间有不良肉芽增生。蹄底角质部呈黑色,用叩诊锤或手按压蹄部时出现痛感。用刀切削扩创后,蹄底小孔或大洞即有污黑的臭水流出,趾间也能看到溃疡面,上面覆盖着恶臭的坏死物。重者蹄冠红肿,痛感明显。严重病例可引起全身性反应,患牛体温升高,食欲不振,产奶量严重下降。当取慢性经过时病变可达到蹄的深部组织,引起指(趾)骨、腱和韧带坏死,病可在蹄间、蹄球与蹄冠形成瘘管。病程可达数月甚至几年,病牛逐渐消瘦、衰弱,最终丧失生产能力。
3 预防措施
3.1 建立良好的蹄部护理制度。每间隔半年,对奶牛的蹄部统一进行修理1次,最好选择干奶期或出产房时,清除运动场和牛舍内的杂物,防止玻璃、铁钉等尖锐物品刺伤蹄部。运动场呈沙丘状,下面用三七灰土处理好,上面铺上细沙,挤奶通道用橡胶铺路,有条件的制作牛床。定期消毒,及时清除粪尿都可以减少奶牛腐蹄病的发生。
3.2 合理搭配日粮 特别是要合理调节钙、磷比例,防止钙、磷的代谢负平衡(正常的钙磷比例为1.5∶1--2.0∶1),同时,要适当增加运动量和光照以保证体内可以合成足够的维生素D。此外,也要保证奶牛营养中蛋白质、氨基酸平衡,维生素和锌、硒的合理供应,提高奶牛整体的抵抗力。在饲料中适量添加硫酸锌即可取得对奶牛腐蹄病的良好预防效果∶不仅可极显著地降低腐蹄病的发生率,而且可减轻其严重程度。
3.3 10 %硫酸铜溶液、10%硫酸锌溶液或5%硫酸铜溶液+5%硫酸锌溶液,装入小型喷雾器对牛蹄进行喷雾,每次40-60m l,每天两次。可起到预防腐蹄病的效果。
4 治疗
4.1 常规治疗方法
首先,将蹄部彻底清洗,除去坏死角质、脓性腐败物。方法是用0.5%高锰酸钾溶液消毒,也可用0.1%新洁尔灭溶液,按常规方法修整蹄部,然后用10%~20%硫酸铜溶液或5%~10%福尔马林溶液浸泡蹄部约10~20min。用下列方法之一治疗:①青霉素30万IU,鱼肝油50mL,蒸馏水5mL,制成乳剂,用棉球涂于腐烂创伤部;②高锰酸钾粉末、磺胺、草木灰 2∶1∶1 比例,研成细末,撤敷患部;③硫黄:敌百虫粉按照1∶1,用猪油混合均匀涂于腐烂创伤部。外面打好纱布绷带,以防止进一步感染和粘附杂物。④体温升高,有全身症状时,采取广谱抗生素静脉注射,并用安乃近注射液或安痛定注射液降温。
4.2 中药疗法
4.2.1 中药青黛散的治疗∶青黛60g、龙骨6g、冰片30g、碘仿30g、轻粉15g,共研为细末,在去除坏死部分后将青黛散塞于创内,包扎蹄部。
4.2.2 中药血竭白及散的治疗血竭110g、白及50g、儿茶 50g、樟脑 20g、乳香 50g、没药 50g、红花50g、龙骨 100g、朱砂 20g、冰片 20g、轻粉 20g共研为细末,均匀地散布在处理好的创面上,再敷上一小块脱脂纱布,然后在整个创面内填满松节油脱脂棉,并压紧,最后用绷带包扎固定,在外部涂以松节油,以防腐、防潮。
S858.23
B
1003-8655(2017)05-003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