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兆轶
(大连市中心医院,辽宁 大连 116033)
外科手术后患者疼痛的心理护理
许兆轶
(大连市中心医院,辽宁 大连 116033)
目的 探讨心理护理在外科手术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260例外科手术后患者依照不同治疗措施进行分组,A组实施心理护理模式(130例),B组实施常规护理模式(130例)。结果 A组外科手术后患者满意度92.31%明显高于B组80.00%,(P<0.05)。结论和常规护理模式相比,心理护理护理在外科手术后中实施,患者满意度可以明显得到提高,值得进一步推广。
心理护理;外科手术;效果
就外科手术患者而言,在手术之后大都会伴随疼痛感,患者伴随疼痛的时候,也会引发不少并发症,因而应该尽量减轻患者术后疼痛,从而提高对患者的治疗效果。疼痛是人体的一类主观知觉,因而其不仅是人体躯体的神经性反应,也和人的心理变化有着很大关系。有研究发现[1],当患者抑郁和情绪失落的时候,术后疼痛反应格外明显,但患者兴奋和开朗的时候,疼痛就会相对减弱,因而,心理护理尤显重要,我院近年来将心理护理应用于外科手术后患者护理中,效果相对较好,详情如下。
1.1 一般资料:随机选取2013年12月至2015年12月来我院就诊的260例外科手术后患者依照不同治疗措施进行分组,A组实施心理护理模式(130例),B组实施常规护理模式(130例)。
在A组,有66例患者性别为男性,占该组外科手术后患者的50.76%,有64例患者性别为女性,占该组外科手术后患者的49.24%,患者最大年龄为67岁,最小年龄为19岁,平均(34.9±1.14)岁。有36例患者行胃癌手术,占该组外科手术后患者的27.69%;有47例患者行结肠手术,占该组外科手术后患者的36.15%;有22例患者行直肠手术,占该组外科手术后患者的16.92%;有25例患者行阑尾炎手术,占该组外科手术后患者的19.23%。
在B组,有65例患者性别为男性,占该组外科手术后患者的50.00%,有65例患者性别为女性,占该组外科手术后患者的50.00%,患者最大年龄为66岁,最小年龄为20岁,平均(34.8±0.99)岁。有37例患者行胃癌手术,占该组外科手术后患者的28.46%;有46例患者行结肠手术,占该组外科手术后患者的35.38%;有23例患者行直肠手术,占该组外科手术后患者的17.69%;有24例患者行阑尾炎手术,占该组外科手术后患者的18.46%。
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型方面差异不显著(P>0.05)。
1.2 护理方法:给予B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模式,A组基于常规护理模式,还做到了如下几点:
第一,就护理工作者而言,要和患者建立和谐的护患关系,众所周知,疼痛是一个人的主观意识,其他的任何人都无法切实地感受到患者的疼痛,护理人员能够做的就是,及时知晓患者的疼痛程度,从生理、心理等各个层面对他们进行及时、耐心地护理。用自己的耐心和爱心取得患者及其家属的信任,同时把本科室的医师、护士的相关资料介绍给他们,增强他们治愈疾病的信心。
第二,进入手术室以后,在手术进行之前,护理人员要用和蔼的态度、通俗的语言把手术过程中一些需要患者配合地地方、一些需要注意的事项,耐心地讲给患者听,告诉他们,医师准备的很充分,不要担心手术;同时,播放一些轻柔的音乐,用来缓解因手术室内的血迹、手术刀剪碰撞的声音等因素导致患者心理紧张的情绪,在手术进行过程中,手术的具体进程要及时告诉患者,多多激励他们、安抚他们,增强他们对医学科技的信心,增强他们治愈病情的信心。
第三,采取科学措施,转移患者对疼痛的注意力,一个人在身体疼痛时,身体的不舒服,心理的恐慌、压抑,往往会让他们集中很多的精力在疼痛上。因此,应该采取有效的方法,例如和他们聊聊家常等,从而把患者的注意力转移到别的地方去,这么做能够很大程度上能减轻他们的疼痛程度。
第四,手术完成后,护理人员要实时观察患者的身体状况、精神状况,例行必要的检查,增加观察手术刀口的频率,同时,对于手术本身可能引发的常见并发症,要密切观察。手术过后,手术中的麻药作用逐渐退去,疼痛会达到一个最高值,但是具体的疼痛程度因人而异,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言语的慰藉、心理的安慰,如果上述方法不管用,再考虑使用疼痛镇定剂辅助缓解疼痛。另外,护理人员要多多指导患者和家属进行自我放松锻炼的方法,尽自身的最大能力来辅助患者缓解疼痛。
1.3 满意度评价:评价标准为本科室自行研制,当分数介于90~100分时,属于非常满意,当分数介于70~89分时,属于比较满意,当分数低于70分时,属于不满意,满意度为前二者的满意率之和。
1.4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3.0进行统计分析,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研究结果发现,A组中,有66例为非常满意,占该组外科手术后患者的比例为50.77%;有54例为基本满意,占该组外科手术后患者的比例为41.54%;有10例为不满意,占该组外科手术后患者的比例为7.69%。B组中,有49例为非常满意,占该组外科手术后患者的比例为37.69%;有55例为基本满意,占该组外科手术后患者的比例为42.31%;有26例为不满意,占该组外科手术后患者的比例为20.00%。A组外科手术后患者满意度92.31%明显高于B组80.00%(P<0.05)。
目前,外科手术过后引发的疼痛问题依然是医学界很难解决的又不可回避的问题。伴随着日趋更新的医学模式,手术后心理护理工作的重要性也日渐受到患者及其家属的关注。手术后的护理工作牵扯到两点:患者的需求、护士的技术和素质。手术后的疼痛有两种缓解方式:镇定剂止痛和科学的心理护理[2]。科学的心理护理能够大大降低患者心理上的疼痛程度,每次科学的心理护理都能够从多个层面抚慰患者,减轻他们对疾病的恐惧、紧张,让他们在整个治疗过程中,都有积极的心态配合治疗。另外,提升护理人员的专业水平、个人的整体素质,有利于形成和谐的医患关系,降低医疗纠纷发生的概率。从这个角度来讲,科学的心理护理不仅能利于患者早日康复,更能为更多的患者提供和谐的医疗环境,这一模式值得在临床上大范围的使用。
就外科手术患者而言,大都会在手术过后伴随疼痛,还有部分患者会因为疼痛而伴随其他并发症[3]。针对这种情况,医护工作者在及时关注缓解患者病痛的同时,也要考虑到对其的心理情绪疏通[4]。因而要及时采取心理护理模式,如此也就在关注其身体病痛实际的时候,也能重视其心理变化,让患者在缓解病痛的同时,心理心情都得到相应的护理,进而也会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保证自身的治疗成效。
最近几年,我院在对外科手术后患者的进行护理的过程中,实施了心理护理模式,医护工作者在重视及时缓解患者病痛并采取合理护理措施的同时,更在护理过程中充分重视对患者的心理护理措施,重视增强患者治疗自信心的重要性,同时结合患者心理变化实际也采取了对症的心理疏导,由此,患者也能够正视自身疾病,做好针对疾病的自我应对,及时应对自身治疗过程中伴随的诸多身体和心理问题,在治疗的过程中,也能积极和医护工作人员做好相关治疗配合,最终实现了患者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齐头并进的效果。
本次研究中,研究发现,A组外科手术后患者满意度92.31%明显高于B组80.00%,(P<0.05)。可见,和前人结合类似[5-6],将心理护理模式在外科手术后患者中实施,治疗成效较为明显。
综上所述,心理护理在外科手术后患者中实施,患者满意度可以明显得到提高,值得进一步推广。
[1] 张俊杰.普外科手术室护理中舒适护理干预的价值探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6,14(9):31.
[2] 郭丽霞,侯俊.心理护理在普外科手术后患者的护理效果[J].中国保健营养,2013,23(8):1628.
[3] 白慧平.普外科手术患者术后疼痛的护理干预效果观察[J].中国保健营养,2012,22(12):2029.
[4] 周淑筠.普外科手术患者的心理护理措施分析[J].科学中国人, 2015(18):73.
[5] 尚翠玲.关于普外科手术患者护理经验的讨论与总结[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3,30(14):471-472.
[6] 张新梅.外科手术患者术后疼痛的护理干预[J].中国实用医药, 2012,7(17):194-195.
R473.6
B
1671-8194(2017)18-027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