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杨
(大连市第二人民医院分院门诊(甘井子区泡崖南山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辽宁 大连 116033)
脑血栓患者施行不同护理干预措施的价值探讨
刘 杨
(大连市第二人民医院分院门诊(甘井子区泡崖南山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辽宁 大连 116033)
目的 探讨脑血栓患者施行不同护理干预措施的价值。方法 选取2013年10月至2016年1月我院收治的122例脑血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硬币法分为参照组(n=61,给予常规护理干预)和干预组(n=61,给予综合护理干预),对2组护理总有效率、生活能力评分、住院时间及并发症情况进行比较。结果 2组间相关数据统计比较结果显示,干预组总有效率96.7%显著优于参照组78.7%,其并发症发生率3.3%显著低于参照组16.4%(P<0.05);参照组住院时间长于干预组,其生活能力评分低于干预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脑血栓患者施行综合护理干预的效果优于常规护理干预,可进一步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和提高生活质量,值得临床借鉴和普及。
不同护理干预;临床价值;脑血栓
脑血栓是临床比较常见的一种脑血管疾病,其主要是因为发生狭窄性改变的颅内外供应脑部的动脉血管处于闭塞状态,使得局部范围发生脑梗死坏死性改变。认知出现障碍、肢体偏瘫和失语等是脑血栓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病情严重者甚至会直接死亡。对脑血栓患者来说,早期予以针对性治疗同时辅助科学全面的护理指导,有利于提高治疗效果,改善预后[1]。本文选取我院收治的122例脑血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现进行以下报道。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3年10月至2016年1月我院收治的122例脑血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符合脑血管学术会议(全国第四届)制定的脑血栓相关临床诊断标准[2]。按照硬币法分为参照组(n=61)和干预组(n=61)。参照组男29例,女患者32例,患者年龄45~70岁,平均年龄(57.4±3.1)岁;干预组男30例,女患者31例,患者年龄48~72岁,平均年龄(59.9±3.5)岁。2组患者的基线资料经统计比较,组间差异均衡(P>0.05),可予以比较。
1.2 方法:2组患者入院后均给予250 mL生理盐水+120 mg奥扎格雷钠行静脉滴注,每天1次,共治疗2周的时间。参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包括病情观察、环境干预、饮食指导和用药干预等。干预组给予综合护理干预,具体内容:①日常饮食指导:大多数脑血栓患者都同时伴随高血脂、高血压等基础疾病,部分患者身体偏于肥胖。因此,护理人员必须严格控制患者饮食,改变其不良饮食爱好,对食盐摄入量予以控制,禁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嘱患者尽可能控制或不吃高胆固醇、高脂肪食物。禁止吸烟、饮酒、饮用浓茶、咖啡等危险行为。②心理干预:在整个治疗过程中都应该贯穿心理护理,以此帮助患者改善恐惧不安、焦躁烦闷等负性情绪;认真评估每位患者的不同心理特征,制定科学合理、个性化的心理指导方案;增强医患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嘱患者多给予患者关怀与理解,耐心回答患者的相关问题,使患者可以时刻感受到来自家庭和医护人员的关心,帮助其树立战胜病魔的勇气。③康复锻炼:以患者病情需求和身体情况为依据,制定科学合理的康复训练方案,使患者可以计划性的、有目的性的分步骤进行康复训练工作。嘱患者尽早进行康复训练,以缩短疾病康复时间和改善预后。康复锻炼初期,在护理人员的协助下,康复按摩患肢,以加快血液循环,防止关节痉挛、僵硬等情况出现,重点要对肘关节、髋关节和指关节、腕关节等部位进行康复训练,同时伸展肩关节,适当进行完全、伸展训练,并对踝部进行弯曲和足部外翻等一系列训练动作。除此之外,还要相应的锻炼患者手功能和行走能力,针对失语患者需要循序渐进的进行语言功能锻炼,帮助患者掌握舌尖操的要领,每次训练时间为5 min,每天4~5次。④并发症观察与护理:脑血栓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高,护理人员需要每天为其冲洗膀胱,以免发生尿路感染现象,协助患者定时进行排痰,并通过适当按摩腹部的形式避免出现便秘的情况。
1.3 疗效评价标准和观察指标:①疗效评价标准。显效:治疗后,所有临床症状得到有效改善,症候积分减少在70%以上,但不足95%;临床症状有所减轻,症候积分减少在30%以上,但不足70%;无效:临床症状与治疗前相比无变化,症候积分减少在30%以下。显效率和有效率之和即为总有效率[3]。②观察指标:利用ADL生活能力量表评价2组患者生活能力评分,分数越高表示生活能力越强[4];观察并记录2组护理期间并发症情况及住院时间。
1.4 统计学方法:总有效率、生活质量评分、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时间等相关数据均录入至SPSS21.0版本的统计学软件中,使用()表示计量资料给予t检验,采用(%)表示计数资料给予χ2检验,P<0.05表示组间差异显著。
2.1 统计比较2组护理总有效率:干预组61例患者中显效34例,有效25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6.7%;参照组61例患者中显效28例,有效20例,无效13例,总有效率为78.7%,组间统计比较结果显示,参照组明显低于干预组(P<0.05)。
2.2 统计比较2组生活能力评分、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干预组生活能力评分为(76.55±8.62)分,住院时间为(15.64±5.12)d,并发症发生率为3.3%(2/61);参照组生活能力评分为(55.22±10.09)分,住院时间为(28.84±10.26)d,并发症发生率为16.4%(10/61);2组上述数据进行统计比较,干预组均显著优于参照组(P<0.05)。
脑血栓是中老年患者的多发病,大多数患者治疗过程中都会出现一定程度的不良情绪,而这不仅会加重患者的病情,还会影响整体治疗效果。为改善这一现象,临床应做好护理干预工作[5]。
综合护理模式中的心理指导,其根本目的在于帮助患者尽量消除精神方面和思想方面的压力,增加治愈病情的信心,提升治疗依从性;饮食指导是为了帮助患者保持营养均衡和健康生活,切实增强免疫力和抵抗力;并发症观察与护理,有利于进一步防控并发症或其他不良事件;康复训练可帮助患者尽早恢复肢体功能,缩短治疗时间。综合护理干预大大降低了患者的致残率,使其生活质量得到显著提升[6-7]。
根据本组研究得到的结果,干预组护理总有效率、并发症发生率以及生活质量评分、住院时间等同参照组相比,组间显著性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我们得到以下体会,脑血栓患者施行综合护理干预的效果优于常规护理干预,可进一步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和提高生活质量,值得临床借鉴和普及。
[1] 徐家喜,顾伟萍,王忠玲,等.不同护理干预措施在脑血栓患者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3,10(5):52-53.
[2] 黄慧芳.探讨不同护理干预措施在脑血栓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实用医药,2015,9(3):230-231.
[3] 刘路.脑血栓患者应用不同护理干预措施的对照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6,11(4):250-251.
[4] 陶绪,常彦,王昆,等.不同护理干预措施在脑血栓患者中的应用[J].医学信息,2014,36(14):237-237.
[5] 韩丽清.不同护理干预措施在脑血栓患者中的应用[J].医学信息, 2015,6(z3):116.
[6] 司群英.护理干预对急性脑血栓患者早期康复的作用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6,10(2):257-258.
[7] 单静.探讨不同护理干预措施在脑血栓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中外健康文摘,2013,10(36):242.
R473.74
B
1671-8194(2017)18-02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