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饮片引起不良反应的报告分析

2017-01-16 02:12:55吴秀娟
中国医药指南 2017年18期
关键词:中药饮片饮片炮制

吴秀娟

(江苏省宜兴市中医医院中药房,江苏 宜兴 214200)

中药饮片引起不良反应的报告分析

吴秀娟

(江苏省宜兴市中医医院中药房,江苏 宜兴 214200)

目的 探讨中药饮片可引起的不良反应,纠正传统中药用药绝对安全思想,为临床科学使用中药饮片提供理论参考。方法 以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我院80例服用中药饮片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统计患者服药后常见不良反应,分析不良反应发生原因并提出预防对策。结果 中药饮片可以引起多种不良反应,涉及多个人体组织系统,不良反应程度也各有差异。其中以消化道系统不良反应及皮肤、黏膜组织不良反应居多,二者共计53.75%,超过病例总数的一半。通过用药分析发现,炮制不当、煎煮不当、禁忌与配伍、个体差异等均可导致患者用药不良反应,其中以煎煮不当所占比重最多(42.50%),用药时间过长次之(21.25%)。结论 科学管理中药饮片的生产,合理指导中药饮片的使用,加强处方医师与患者的用药安全意识,可降低中药饮片不良反应发生概率,是实现患者用药安全的重要保证。

中药饮片;不良反应;用药安全;预防对策

中药饮片是以中医药理论为基础,通过炮制方法制成的中药,可直接用于中医临床,是辨证施治的必需品,蕴含着中医学千百年来的精深智慧[1]。传统观点认为,中药饮片材料取自天然,无不良反应,但是近年来,关于中药饮片不良反应的报道日渐增多。为探究中药饮片所致不良反应的具体症状,找出患者用药不良反应发生原因,以提高中药饮片安全使用率,文章现以8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分析,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以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我院80例服用中药饮片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中,男34例,女46例,患者年龄11~72岁,平均年龄(42.62±5.11)岁,37例患者有过敏史,36例患者无过敏史,7例患者过敏情况不明。患者用药后不良反应出现时间如下:1 d 12例(15.0%);2 d 13例(16.25%);3 d 9例(11.25%);4~7 d 7例(8.75%);7~14 d 11例(13.75%);15 d及以上28例(35%)。

1.2 方法:回顾性分析8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依照不良反应发生类别将入选病例分类,总结患者不良反应临床症状;统计并分析患者中药饮片煎煮、用药基本资料,分析患者不良反应发生原因并提出预防对策。

1.3 统计学方法:以SPSS19.0系统软件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百分数表示,结果t检验,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

2 结 果

2.1 患者用药不良反应具体表现:80例患者中,用药后心慌胸闷者2例,心率不齐者1例,提示心血管系统不良反应;用药后皮肤瘙痒、红肿者16例,起疹者5例,提示呼吸系统、黏膜系统不良反应;用药后头昏者头痛者3例,烦躁失眠者1例,抽搐者1例,提示神经系统不良发应;用药后1例患者尿频,提示泌尿系统不良反应;用药后9例患者肠鸣腹泻,6例患者食欲不振、胃脘不适,4例患者恶心呕吐,3例患者便秘,提示消化道系统不良反应;用药后轻功能肝损伤2例,黄疸1例,提示肝胆系统不良反应;用药后血小板减少2例,提示血液系统不良反应;用药后呼吸急促、困难者7例,干咳3例,发绀2例,提示呼吸系统不良反应;用药后2例患者甲亢,提示内分泌异常。此外,用药后身体疼痛、寒颤发热、低血压等不良反应9例。统计结果显示,中药饮片不良反应多以消化道系统不良反应及皮肤、黏膜组织不良反应居多,二者共计53.75%,超过病例总数的一半。80例患者不良反应系统分类具体为:心血管及肝胆系统各3例(3.75%),皮肤/黏膜系统21例(26.25%),神经系统5例(6.25%),泌尿系统1例(1.25%),消化道系统22例(27.5%),血液及内分泌系统各2例(2.5%),呼吸系统12例(15%),其他9例(11.25%)。

2.2 患者用药不良反应发生原因:通过分析患者用药资料发现,导致患者用药不良反应的原因有多种,其中煎煮不当是导致患者出现不良反应的最主要原因,用药时间过长次之。有一部分患者的不良反应是由两种或两种原因所导致,80例患者不良反应发生原因分别为:炮制不当6例(7.5%),煎煮不当34例(42.5%),用药时间过长17例(21.25%),

药物毒性3例(3.75%),禁忌与配伍20例(25%),过量用药11例(13.5%),个体差异因素9例(11.25%)。

3 讨 论

中药饮片和中药材从概念角度理解,定义较为模糊,没有绝对界限。我们可以将中药饮片理解为原形药材饮片、段状等中药切片或经炮制加工方法处理过的上述中药材。根据调配与制剂的不同,中药饮片目前可分为多种,如普通饮片、免煎饮片、精致饮片等,其中普通中药饮片是临床应用最广也最能体现中医用药特点的饮片[2]。本次临床研究的病例,用药均为普通中药饮片,需要煎煮服用。2012年,我国有数家药品生产企业,被曝光制作中药饮片时添加化工染料,用药安全问题再次被推到风口浪尖。其实,除黑心药品制造会导致患者用药出现不良反应外,中药饮片用药过程中也存在许多其他因素影响用药安全性。本次临床研究抽取的80例患者均为服用中药饮片出现不良反应者,通过分析患者临床资料发现,患者用药后以消化道系统不良反应及皮肤、黏膜组织不良反应居多,二者共计53.75%,超过病例总数的一半,且患者不良反应程度不一,提示可能与个人身体素质及耐药性等因素有关。

炮制是指以水制、火制等加工方法将中草药原料制成药物的过程,中药饮片的炮制有利于增强药效、方便患者服用[3]。但是不合理的药品炮制同样会引发不良反应。例如中药朱砂,不合理研磨可能产生游离汞,引发中毒。再如生大黄,未经科学炮制即用药,会显著提高消化道系统不良反应发生率等[4]。针对本身就带有药性和毒性双重效用的中药材,如雄黄、黄丹等,入药也需正确炮制、合理配伍,以便有效抑制或消除毒性。本次临床研究中,仅有3例患者因中药饮片炮制不当出现不良反应(3.75%),为非主要因素,这一成果离不开我国近年来对药品制作监督管理的严格践行。

本次研究中,煎煮不当是患者出现不良反应的最主要原因,这主要是由于患者缺少对中药饮片煎煮方法的认知。如有些患者片面以为,煎煮中药掌握好火候即可,为方便即选用金属器皿进行煎制,这极易导致中药药物成分在高温作用下同金属发生反应,不仅易削弱药性,更可能引发药剂毒性,导致患者用药后不良反应[5]。此外,煎煮时间对也会对药效、药性产生影响,不合理的煎煮方式及方法都可能使本身无不良反应的药剂影响身体健康。

用药时间过长、用药过量、禁忌与配伍在本次临床研究中也是导致患者用药不良反应的重要因素。服用重要的要求和讲究较多,不仅药品之间配伍不当会导致不良反应,服药期间不注重饮食禁忌同样会引发不良反应,如皮肤病患者用药期间吃发物,则极易导致病症复发,出现皮肤系统不良反应[6]。急于痊愈或出于对病情巩固的考虑,患者用药时间过长或过量是比较常见的,这与患者对中药的传统认知有关。在许多人的观念里,中药都是自然植物,比化学药剂用药安全,因此服药放心,故不遵照医嘱按时、按量用药,导致身体不适。此外,患者自身耐药性是导致患者发生不良反应的重要个人因素,这也是同一种饮片,有些患者用药无不良反应,有些则存在不同程度不良反应的重要原因,药物耐受性差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则较高,如体质虚弱者、老年患者、幼儿等。对此,在今后的中药饮片制作、管理与使用过程中,医院中药房需严格依照国家标准要求进行中药饮片原材料采购、运输及存储,杜绝使用变质、过期药材。同时加大经费、技术投入,提高药材使用科学化。处方医师在开药时,要注意用药禁忌语配伍,考虑患者差异性,尽量保证用药有效且在患者药性承受范围内,并叮嘱患者务必遵医嘱用药,以便将服用中药饮片发生不良反应的概率降到最低。

[1] 黄胜男,张冰,林志健,等.清热类中药的不良反应/事件与药学监护[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31(4):701-703,709.

[2] 朱葛馨,王丽霞.中药安全性研究[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 31(1):32-34.

[3] 周善康,吴兰冬.中药饮片不良反应分析及预防措施[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3,22(12):43,45.

[4] 王金金.医院中药饮片处方剂量调查[J].亚太传统医药,2014,10 (14):129-130.

[5] 马存芳,王璇.中药饮片的不合理用药分析[J].内蒙古中医药,2014, 33(13):48.

[6] 李忠华.有毒中药饮片炮制存在问题及对策[J].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2013,23(7):4074.

R28

B

1671-8194(2017)18-0187-02

猜你喜欢
中药饮片饮片炮制
基于电子舌的白及及其近似饮片的快速辨识研究
不同等级白芷饮片HPLC指纹图谱
中成药(2019年12期)2020-01-04 02:02:50
炮制专家王琦论现代中药炮制研究的“2个时期3个阶段”
中成药(2018年12期)2018-12-29 12:25:50
3种姜汁炮制后厚朴对大鼠胃黏膜损伤的抑制作用
中成药(2018年9期)2018-10-09 07:18:58
清半夏炮制工艺的优化
中成药(2018年9期)2018-10-09 07:18:38
中药饮片市场监管乏力
中国卫生(2016年3期)2016-11-12 13:23:36
探讨常用藏药材的炮制方法
西藏科技(2016年5期)2016-09-26 12:16:40
中药饮片小包装探讨
中药饮片鉴别真伪的意义及相关方法
易混淆中药饮片安全用药举隅
中医研究(2014年5期)2014-03-11 20:28: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