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兵
(牡丹江市中医医院脑病科,黑龙江 牡丹江 157000)
脑梗死急性期针灸治疗50例患者的疗效评价
高 兵
(牡丹江市中医医院脑病科,黑龙江 牡丹江 157000)
目的 探讨脑梗死急性期采取针灸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我院2015年1月至2016年7月脑梗死急性期患者50例,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5例,其中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增加针灸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和治疗前后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前,其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经过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为(9.75±3.86)分,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且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显著(P<0.05)。结论 在对脑梗死急性期患者的治疗中,采取针灸治疗具有较好的效果,不仅能够显著提高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而且可显著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状况,适合临床推广。
脑梗死急性期;针灸治疗;西药;临床疗效
脑梗死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疾病,患者主要是因为脑局部动脉血流灌注降低或中断,导致其精神细胞、纤维、胶质等组织结构出现连续崩解和破坏,患者因此会出现多种病理改变,如生化代谢失常、组织结构改变和生理功能丧失等。脑梗死患者主要以口眼歪斜、半身不遂、偏身麻木和神志不清等为主要临床症状。在对脑梗死急性期患者的治疗中,采取常规西药治疗疗效不明显,而且可能出现一系列的不良反应[1]。因此,本文中以我院2015年1月至2016年7月的50例脑梗死急性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在采取常规西药治疗的基础上,采取针灸治疗,观察对患者所取得的临床疗效,具体报道详见下文。
1.1 一般资料:将我院50例脑梗死急性期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选取时间为2015年1月至2016年7月,所有患者经临床诊断,均符合脑梗死急性期的诊断标准,排除有肝脏和肾脏内分泌疾病患者、存在意识障碍患者、过敏体质患者以及依从性差的患者。本次研究经过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患者在试验前,均知情同意参与本次试验,并签署了书面知情同意书。将所有患者随机分组,分别为对照组(25例)和观察组(25例)。
对照组:男性患者有15例,女性患者有10例,年龄跨度为44~83岁,平均年龄(63.27±2.16)岁,所有患者中从事脑力劳动患者12例,从事体力劳动患者10例,无业患者3例,其中小学及以下学历患者4例,初中及高中学历患者9例,大专及以上学历患者12例。观察组:男性患者有14例,女性患者有11例,年龄跨度为45~83岁,平均年龄(63.86±2.94)岁,所有患者中从事脑力劳动患者10例,从事体力劳动患者11例,无业患者4例,其中小学及以下学历患者5例,初中及高中学历患者7例,大专及以上学历患者13例。两组脑梗死急性期患者的一般资料对比,均无明显差异(P>0.05),能够进行较好的对比。
1.2 方法。对照组:采取常规西药进行治疗,首先将175 mg的血栓通注射液与250 mL浓度为5%的葡萄糖注射液充分混合,然后为患者静脉滴注,同时加用前列地尔和阿司匹林治疗。
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取针灸治疗,取内关穴直刺1~15寸,刺入后提插捻转;取人中行雀啄泻法,若患者存在心律失常现象,将人中改为印堂。取患侧的阳泉、委中、尺泽、环跳、秩边,采取提插泻法进行针灸治疗,使针直透手指和足趾,快且不留针;取合谷、外关、曲池、足三里、风市、阳陵泉、解溪,采取平补平泻法进行针灸治疗。
1.3 观察指标
1.3.1 观察指标:参考1995年全国第四次脑血管学术会制定的脑梗死后遗症指标来评价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并比较两组患者经过治疗后的治疗总有效率,采取痊愈、显效、有效和无效进行判定,具体判定方式如下。
1.3.2 疗效判定标准。痊愈: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1%~100%,临床症状及体征消失。显效: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50%~90%,临床症状及体征有明显改善。有效: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49%,临床症状及体征有一定改善。无效:患者上述标准均未达到,病情甚至恶化。治疗总有效率=痊愈率+显效率+有效率。
1.4 统计学处理:用“%”表示两组脑梗死急性期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采用χ2检验,用()表示两组脑梗死急性期患者治疗前后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采用t检验,采用SPSS20.0软件处理,当P<0.05时,表示两组脑梗死急性期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以及治疗前后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对比差异显著。
2.1 两组脑梗死急性期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对比:观察组患者经过治疗后,痊愈6例,显效9例、有效8例无效2例,治疗总有效率为92.00%,对照组患者经过治疗后,痊愈2例,显效6例,有效9例,无效8例,治疗总有效率为68.00%,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对比,观察组患者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
2.2 两组脑梗死急性期患者治疗前后的伸进功能缺损评分对比:观察组患者在治疗前,其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为(23.81±5.26)分,对照组患者治疗前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为(23.21±4.97)分,两组数据对比,数据之间差异不明显(P>0.05),两组患者经过采取不同方法治疗,其中对照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为(15.74±4.86)分,观察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为(9.75±3.86)分,两组数据对比,观察组患者数据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
脑梗死在中医中属中风范畴,该病的病情轻重缓急具有一定的差别,病情较轻的患者仅限于血脉经络,而病情较重的患者可波及五脏六腑,对患者的身体健康以及生命安全均具有较大威胁。在通常情况下,人们将脑梗死分为两类,分别为中经络和中脏腑,经临床研究认为,脑梗死患者的病理机制为正虚血瘀,患者患病后正气损耗,脑脉瘀滞,其病位在脑,因此发病急性期主要以血瘀为主[2]。
针灸是我国中医的精华所在,主要是通过经络穴位以及施针的手法对患者进行治疗,在脑梗死患者的治疗中,主要以头针和头穴为重要的治疗手段,在临床实际治疗中,针灸治疗的操作方式以及针灸部位均有创新,而且在临床治疗中将针灸与西药治疗相结合,以提高治疗效果,通过针刺患者头部腧穴,能够在较短时间内建立起脑血管的侧肢循环,促进患者损伤部位的血流量,将功能低下的神经细胞激活,加强患者病灶周围脑神经细胞的代偿作用,针刺患者的风池、内关等穴位,能够通络开窍。针灸治疗应用于脑梗死患者,具有较大的优势,如无不良反应、操作简便、临床疗效较好等,针灸治疗受地点的限制较小,不仅可以在医院治疗,而且可以在家中进行治疗,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3-4]。
严群[2]认为,经过将45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组后分别采取不同方式治疗,其中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上中药和针灸治疗,经过治疗后治疗总有效率为95.7%,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而且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为(12.71±4.98)分,其数据与采取常规治疗的对照组患者对比,具有明显差异(P<0.05)。本文研究结果与上述研究基本一致,观察组患者在西药治疗的基础上增加针灸治疗,取得了92.00%的治疗总有效率,而单独采取西药治疗的对照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68.00%(P<0.05)。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对比,治疗前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数据 分别为(23.81±5.26)分和(23.21±4.97)分,数据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经过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神经根功能缺损评分为(9.75±3.86)分,对照组患者治疗后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为(15.74±4.86)分,两组数据对比,观察组患者数据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
综上所述,采取针灸治疗应用于脑梗死急性期患者,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状况,而且可有效提高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适合在临床中广泛推广运动。
[1] 陈海清,王锡滨,苏为谦,等.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中医药疗法的运用及效益研究[J].内蒙古中医药,2015,34(11):109-110.
[2] 严群.中医治疗脑梗死后遗症临床体会[J].亚太传统医药,2014, 10(14):58-59.
[3] 陈艳萍.脑梗死致偏瘫患者应用针灸治疗中的疏经调脏法进行康复治疗的疗效观察[J].中医临床研究,2014,6(35):28-29.
[4] 李萌生,王晓菲,宋立华,等.针灸联合西药治疗脑梗死的疗效[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5,3(30):93,95.
R255.2
B
1671-8194(2017)18-018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