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亚尧
(北票市中医院儿科,辽宁 北票 122100)
中西药结合治疗小儿消化不良性腹泻的效果观察
宋亚尧
(北票市中医院儿科,辽宁 北票 122100)
目的 探究中西药结合在治疗小儿消化不良性腹泻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我院门诊在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期间收治的消化不良性腹泻患儿23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数据随机法将其平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平均每组115例。其中,对照组的115例患儿采用思密达加常乐康治疗,观察组的115例患儿则在此基础上加以白苓健脾颗粒治疗,以对比两组患儿的治疗有效率和治疗后的各项症状评分。结果 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9.1%,对照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0.4%,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在腹痛、腹泻、腹胀、大便异常等方面的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中西药结合在治疗小儿消化不良性腹泻方面能有效提高总体治疗有效率,有效促进小儿临床症状的恢复,值得在临床中推广使用。
小儿消化不良性腹泻;中西医结合;治疗
一般情况下,消化不良的小儿患者都会伴随着腹泻表现,据调查,在消化不良的小儿患者中,有近50%的患儿会表现出腹泻,而消化不良性腹泻严重影响到了患儿的生存质量,甚至会引起小儿的死亡[1-3]。消化不良性腹泻的发病原因比较多,且病机比较复杂,临床表现比较多样。在西医的治疗中,一般采取多酶片进行治疗,由于胃肠道常出现菌群迁移,因此极易引起内源性感染而导致腹泻情况的出现,这使得在停药后,疾病的复发率比较高。而在西医的治疗基础上,选用中药制剂——参苓白术丸加以治疗小儿消化不良性腹泻能有效提高治愈情况,且降低疾病的复发率[4]。选择我院门诊在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期间收治的消化不良性腹泻患儿230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对照组采用思密达加常乐康治疗,观察组则在此基础上加以白苓健脾颗粒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具体情况如下。
1.1 一般资料:选择我院门诊在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期间收治的消化不良性腹泻患儿23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数据随机法将其平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平均每组115例。所有患者均根据《实用儿科学》 消化系统疾病中腹泻病的诊断标准确诊为消化不良性腹泻病例。其中,对照组患儿采用思密达加常乐康治疗,观察组患儿则在此基础上加以白苓健脾颗粒治疗。观察组患儿中男孩58例,女孩57例,年龄在4个月~3岁,平均年龄为(1.9±1.1)岁,病程在1~4 d,平均病程为(2.3±0.6)d,脱水程度中轻度的52例,中度49例,重度14例;对照组患儿中男孩56例,女孩59例,年龄在3个月~3岁,平均年龄为(1.8±1.0)岁,病程在1~5 d,平均病程为(2.3±0.8)d,脱水程度中轻度的49例,中度50例,重度16例。两组患儿在年龄、性别、病程等一般资料无显著性差异(P>0.05),数据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对照组患者同时口服胃肠黏膜保护剂思密达(1日3次,每次1袋,分2次服用)与微生态制剂常乐康(1天2次,1次1~2粒,温水送服)。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加以服用白苓健脾颗粒(1日3次,1次5~10 g)。两组的疗程皆为2周[5]。
1.3 观察指标。症状程度分级:无症状者为0级,0分;症状轻者为I级,1分;有症状,但能正常活动者为Ⅱ级,2分;症状重,且不能正常活动者为Ⅲ级,3分[6]。
治疗效果分级:①全身症状基本改善,大便常规接近正常状态者为显效;②全身症状有所改善,大便常规复查有所好转为有效;③全身症状无改善,大便常规无好转为无效。
1.4 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统计无误后进行汇总并输入计算机,采用SPSS17.0作为统计学分析软件,计数资料采用构成比(%)表示,行卡方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行t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统计学意义。
2.1 临床有效率:观察组中,治疗效果为显效的有79例,治疗效果有效的为35例,治疗效果无效的为1例,治疗总有效率为99.1%;对照组治疗效果为显效的有58例,治疗效果为有效的有46例,治疗效果为无效的11例,治疗总有效率为90.4%,观察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
2.2 临床症状变化:治疗前两组患者的各项症状评分无明显差异,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腹痛、腹泻、腹胀以及大便性状异常的评分分别为(0.06±0.11)、(0.84±0.12)、(0.04±0.03)、(0.93±0.31),对照组的则分别为(1.49±0.50)、(1.53±0.96)、(1.00±0.46)、(2.05± 0.32),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在腹痛、腹泻、腹胀、大便性状异常等方面的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
小儿消化不良性腹泻一般易发生在3岁以下的幼儿身上,是幼儿耳朵常见病。其病因是肠胃功能紊乱、炎症造成的,主要是因为:①因喂的食物或方法不当;②幼儿食用了被细菌感染的食物;③因天气原因使得幼儿受凉;④过度使用抗生素而导致肠道菌群失调[7-8]。小儿消化不良性腹泻的临床表现一般为腹泻、呕吐、面颊潮红、夜卧不宁、拒食、大便恶臭等症状,严重者甚至可能会出现严重的脱水、意识不清甚至死亡的现象,对幼儿的伤害极大。目前,临床上针对小儿消化不良性腹泻的常用治疗方法是予以收敛及促消化类药物,同时补液。最主要的西药有调节胃肠道菌群的菌类制剂,这对患儿的治疗需求是难以达到的。中医理论认为,小儿消化不良性腹泻属于“小儿泄泻”,其病机为为暑湿、风寒或者是后天失养导致的脾胃运化失职所致。因此,在治疗过程中应以清热、调气、止泻,消食导滞等为主。由此可见,在中西医的配合治疗下,能及时有效消除患者的病症,还能有效提高安全性。
在本研究的结果显示,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9.1%,对照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0.4%;治疗后治疗组在腹痛、腹泻、腹胀、大便异常等方面的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与蔡成思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消化不良性腹泻临床研究》中提到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消化不良性腹泻安全有效,且能有效提高治疗”效果这一结论非常相似[1]。
综上所述,中西药结合在治疗小儿消化不良性腹泻方面能有效提高总体治疗有效率,有效促进小儿临床症状的恢复,值得在临床中推广使用。
[1] 蔡成思.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消化不良性腹泻临床研究[J].新中医,2014,46(12):131-132.
[2] 王强.醒脾养儿颗粒联合酪酸梭菌活菌散治疗小儿消化不良性腹泻的研究[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24(2):170-172.
[3] 柯旭,李丽华,黎碧婵,等.中西药结合治疗消化不良性腹泻患儿有效性分析[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15,15(1):60-61.
[4] 姜凤朝,朱伟,刘英贤.中医化积颗粒联合多酶片治疗小儿消化不良性腹泻的临床效果[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15,23(6):432-434.
[5] 李小刚.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消化不良性腹泻的临床效果分析[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25(16):58-59.
[6] 牛国忠,李菊林.布拉酵母菌散剂治疗小儿消化不良性腹泻68例效果观察[J].陕西医学杂志,2015,44(9):1253-1254.
[7] 任玮,高娟峰,胡萍.醒脾养儿颗粒联合凝结芽孢杆菌活菌片治疗小儿消化不良性腹泻40例[J].陕西中医,2015,36(10):1302-1303.
[8] 向海玉.小儿肠胃康颗粒联合妈咪爱治疗小儿消化不良性腹泻60例[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4,12(18):52-54.
R272
B
1671-8194(2017)18-018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