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类切口手术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临床药学干预

2017-01-16 02:12:55
中国医药指南 2017年18期
关键词:预防性药学抗菌

苏 昆

(沈阳医学院附属中心医院,辽宁 沈阳 110024)

I类切口手术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临床药学干预

苏 昆

(沈阳医学院附属中心医院,辽宁 沈阳 110024)

目的 探索I类切口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的有效临床药学干预模式。方法 我院于2015年7月开始落实I类切口手术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专项临床药学干预模式,选择该干预模式实施前(2014年7月至2015年6月)在本院行I类切口手术的10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另选择实施后(2015年7月至2016年6月)在本院行I类切口手术的100例患者作为观察组。观察两组患者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合理性情况,并统计比较两组患者住院时间及术后感染性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情况评估结果:观察组总合理率(98.0%)显著高于对照组(88.0%),组间差异均P<0.05。观察组术后感染性并发症发生率(12.0%)显著低于对照组(21.0%),组间差异P<0.05。结论 临床药学干预应用于I类切口手术患者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中可显著提高临床用药合理性。

I类切口手术;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药学干预;对策

抗菌药物是外科手术治疗中的常用药,在控制感染、预防术后并发症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抗菌药物在外科临床治疗中应用广泛,但是也出现了滥用、乱用等不合理用药情况,加剧了耐药情况的产生,影响了抗菌药物使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1]。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是I类切口手术的重要预防性治疗措施,为进一步提高其用药合理性,本次研究我院于2015年7月开始落实I类切口手术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专项临床药学干预模式,并选择该干预模式实施前和实施后在本院行I类切口手术的患者,各100例患者作为受试者,对比分析了临床药学干预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I类切口手术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专项临床药学干预模式实施前(2014年7月至2015年6月)在本院行I类切口手术的10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另选择实施后(2015年7月至2016年6月)在本院行I类切口手术的100例患者作为观察组。两组患者均符合手术指征,无凝血功能障碍、抗菌药物使用禁忌证等。观察组,男59例,女41例,年龄30~69岁,平均年龄(48.57±18.69)岁。对照组,男60例,女40例,年龄30~70岁,平均年龄(50.17±20.45)岁。两组患者在年龄等一般资料方面,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对照组围术期按常规,由临床医师单独制定用药方案,无临床药学服务干预。观察组患者围术期落实I类切口手术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专项临床药学干预模式,具体干预措施如下:

1.2.1 制定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规范方案:针对抗菌药物用药指征不明确或过宽问题,对骨科I类切口手术做出明确的指征规定,由临床药师与外科医师共同完成指征制定。同时,应对抗菌药物预防性使用的时机进行规范,要求术前2 h内给药,持续给药时间≤24 h,高危感染风险者可延长至48 h,减少抗菌药物用量,避免耐药性产生。此外,要求综合评估选择恰当的抗菌药物,避免使用抗菌谱过广、不良反应强、起点过高的抗菌药物,联合用药时需仔细评估有无禁忌证。

1.2.2 药师临床药学干预服务:临床药师参与患者术前诊断等工作,为外科医师提供药学咨询服务,与外科医师一同查对预防性使用抗生素是否合理,确定用药时机及持续时间。交接班和查房时,药师就预防用抗菌药物问题解答,同时评估围术期抗菌药使用情况。

1.2.3 开展I类切口手术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培训工作:组织外科相关医护人员开展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培训工作,系统性讲解预防性用药的重要意义,提高医护人员对该项工作的重视程度。同时,每周举行科内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总谈论会,药师与医师共同研究患者用药是否合理,并根据病情变化调整用药方案。此外,定期总结评估用药合理性问题,提出整改措施。

1.3 观察指标

1.3.1 用药合理性评价标准。I类切口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合理性评价标准:合理,预防性用药指征明确,药物选择正确,术前2 h内给药(手术时间超过3 h增加适当剂量),术后不使用抗菌药或用药时间≤24 h,有联合用药指征者,选择恰当的2种抗菌药;基本合理,预防性用药指征明确,药物选择基本合理,术前2~24 h内用药(手术时间超过4 h增加适当剂量),术后抗菌药使用持续24~48 h,有联合用药指征者,选择3种抗菌药(基本无用药禁忌);不合理,术前24 h以前预防性用药,药物不恰当,手术时间超过4 h不追加剂量,无联合用药指征者联合用药或抗菌药物选择不恰当;总合理率(%)=(合理+基本合理)/样本数。统计两组患者预防性用药的合理性[2]。

1.3.2 术后感染性并发症情况监测:监测两组患者术后切口感染、肺部感染、泌尿系统感染等并发症情况,统计两组感染性并发症发生率。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0.0 统计学软件分析研究数据,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 认为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用药合理性评价标准:I类切口手术患者术后评估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情况,评估结果:观察组合理63例(63.0%),基本合理35例(35.0%),不合理2例(2.0%),合理率为98.0%(98/100);对照组合理40例(35.0%),基本合理48例(48.0%),不合理12例(12.0%),总合理率为88.0%(88/100);观察组合理率(63.0%)显著高于对照组(35.0%),观察组总合理率(98.0%)显著高于对照组(88.0%),观察组基本合理率(35.0%)及不合理2例(2.0%)显著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均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2 术后感染性并发症情况监测:观察组患者术后切口感染7例、肺部感染3例、泌尿系统感染2例,术后感染性并发症发生率为12.0%(12/100);对照组患者术后切口感染10例、肺部感染6例、泌尿系统感染5例,术后感染性并发症发生率为21.0%(21/100)。观察组术后感染性并发症发生率为12.0%,显著低于对照组(21.0%),组间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3 讨 论

目前,抗菌药物滥用、乱用等现象越来越普遍,而抗菌药物的不合理使用是对医疗资源的极大浪费,同时也促进了细菌耐药性形成,增加了严重不良反应风险。在外科治疗中,抗菌药不合理使用是引起严重耐药和二重感染的重要原因,对治疗效果影响较大,严重者甚至危及生命,迫切的需要制定合理管控措施[3]。

I类切口手术为清洁手术,手术操作复杂且时间较长,因而多需要预防性给予抗菌药物治疗,从而降低术后感染的风险[4]。当前,I类切口手术围术期用药中,临床药学干预相对不足,不能有效规范合理用药问题,因而较多文献研究提出,I类切口手术中增加临床药学干预的必要性,有效的药学干预可显著提高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合理性[5]。为此,本院总结长期外科药学服务实践经验,编制了一套针对性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干预模式,对比实施前后预防性用药情况发现,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情况评估结果:观察组总合理率(98.0%)显著高于对照组(88.0%),观察组基本合理率(35.0%)及不合理2例(2.0%)显著低于对照组,可知应用该临床药学干预模式有效提高了I类切口手术的用药合理性。同时,本次研究还发现,观察组术后感染性并发症发生率(12.0%)显著低于对照组(21.0%),可知临床药学干预模式降低了术后感染性并发症风险,有助于促进了者尽快恢复离院,可有效改善患者预后。

综上所述,临床药学干预应用于I类切口手术患者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中可显著提高临床用药合理性,同时降低术后感染性并发症风险,值得推广使用。

[1] 章日升.采用综合干预措施规范I类切口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效果评价[J].中国药房,2015,26(8):1021-1024.

[2] 仲华,刘鹰,吴芳,等.I类切口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干预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5,25(13):2973-2975.

[3] 沈毅,周卫英,顾申勇,等.I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预防性使用干预方法与效果探讨[J].安徽医药,2014,18(4):774-778.

[4] 李峥嵘,苏乐群,鲍玉琳.I类切口手术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综合干预对照研究[J].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4,36(5): 339-342.

[5] 谢育霞,费惠英.I类切口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的药学干预对策分析[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6,7(8):93-94.

R978.1

B

1671-8194(2017)18-0124-02

猜你喜欢
预防性药学抗菌
竹纤维织物抗菌研究进展
拯救了无数人的抗菌制剂
2015款奔驰R400车预防性安全系统故障
微表处在沥青路面预防性养护中的应用
黄连和大黄联合头孢他啶体内外抗菌作用
馆藏唐卡保管与预防性保护
西藏科技(2015年1期)2015-09-26 12:09:22
基层医院药学人员培养之思考
高等级公路机电系统预防性维护探索与实践
药学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改革探索
《药学进展》在国内66种药学类期刊中篇均下载量排名第1位
药学进展(2014年3期)2014-03-20 16:00:47